地方风景地名英译探略
2017-06-15李荛伶
李荛伶
【摘 要】本文探讨地方风景地名英译的历史、现状和原则,并以其为依据提出钦州本地风景地名的英译策略,认为地方风景地名英译既要遵循国际与国家的地名英译标准,又要灵活保留当地风景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当地的经济与国际声誉,真正体现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水平。
【关键词】地方风景地名 英译标准 历史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51-03
地名是人們对某一特定的地理方位或地理区域的指称,有明确的指位功能和特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地名作为指称地点的符号,深刻地打上当地文化变迁的烙印,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人们对自然和历史的认知,是当地人们宝贵的文化遗产。风景地名更能反映某一地区、某一民族与某一历史阶段的地貌和物产特点、经济发展与历史变迁生存条件和宗教信仰等。因此,地名,特别是风景地名的研究,是对人类的历史文化记忆的研究。钦州是广西北部湾三大港口城市之一,广西政府把钦州港定位为临海工业港和大型临海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区域来规划。自此,钦州与东盟国家、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对钦州旅游景点地名英语翻译,既要遵循国际交流的规则翻译,又要体现钦州当地历史文化的内涵。并且,提高旅游景点地名的英译准确性,更利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体现钦州文化软实力建设水平。
一、地方风景地名英译的历史与现状
林宝煊(1998)认为专有名词即地名的翻译,一般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名从主人”,指地名应按该人该地所属的国家或者民族的读法翻译。例如:日本的京都,当然不能按照汉语的读法读Jing Du,而应按日语发音译为Kyoto。美国的Los Angeles,应采取译名“洛杉矶”等。二是“约定俗成”,“约定俗成”指人名地名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已为大家所接受公认,不能按个人的喜好翻译。但是,中国地名注音没有统一的国际国内标准前,“约定成俗”的局面是比较混乱的。如我国的首都北京,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在英语中一直译为 Peking,苏州译为“Soochow”,“南京”被译为“Nanking”“中华”译为“Chonghwa”等类似译法的汉译英地名。我国翻译界把这种已经成为历史的人名地名翻译方法称之为“威妥玛式”译法。威妥玛式地名注音我国的地名方法在国际上影响深远。至今,这些译名也经常出现在国内外的部分媒体上,特别是在英语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
威妥玛是19世纪一位在中国任外交官43年的英国人,1867年,他撰写了汉语教科书《语言自迩集》,并发明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注汉字地名的方法,众人称之为“威妥玛拼音”,成为当时国际对中国地名、人名及事物名称英译的译音标准。后来,翟理斯(H. A. Giles)在1912 年出版的《华英字典》(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中对威妥玛的标音系统略加改良,于是形成了新的汉字注音方案,被命名为“威妥玛—翟理斯式”(Wade-Giles Modified System)拼音方案。此种拼音诞生后,被广泛运用在外交护照的中文、人名和地名的译音、邮政电信和海外图书馆中文藏书编目等。
1906年,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方法进行统一规范,并以翟理斯所编《华英字典》(1892年上海初版)中的拉丁字母拼写方法为主要依据,并决定不采用任何附加符号(例如送气符号等)以适合打电报的需要,这种拼音系统被称为“邮政式拼音(Postal Spelling System)”。中华民国成立后继续使用此拼音系统,也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拼写中国地名时最常用的系统。
“威妥玛—翟理斯式”拼法开拓了西方语言拼写北京话、普通话、地方话的历史,是西方人对汉字进行罗马字母标音的尝试,也是汉语拼音方案实施前的“前身”。但是,“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也存在很多缺点,首先,虽然保持了与英文拼法相近的一些特点,但不完全遵循英文的拼写习惯;其次,“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没有充分考虑汉语的语音特点,不符合现在汉语普通话的语音规律,此拼音方案的声母注音采用了西方前人用送气符号表示的方法,使得汉语普通话400多个音节就有160多个音节带有各种附加符号,造成书写方面有很多困难。实际使用时,送气符号又常被省略不用,使得许多不同读音汉字都成了同音字,如裘、仇、邱都拼作Chiu,汉字同音字有可能有不同的拼法,如柳、刘拼为 Liu和Lau,Liu为普通话音,Lau为粤语音;相同的汉字亦有不同的注音,如“孙”可注Sun或者Suen,同为“北”,却有Pe、Pei、Peh几种拼法,湖北拼为Hupeh,河北拼为Hopei。再如青岛拼为Tsingtao,而青海拼为Chinghai,而南方方言的引入,更是增加了拼写的混乱,广东、广西和福建的地名拼法以当地方言如粤语、客家话、闽话音为准,厦门依照闽南方言拼成Amoy,香港、广州按照粤语拼“Hongkong、Canton”,“福州”拼为“fuchou”,因为当时国世界和中国均处于战争时代,无法制定统一的国际和国家标准,无论是“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还是“邮政式拼音(Postal Spelling System)”,都给国内外读者英译中国地名带来不同程度的混乱。
二、地方风景地名英译的原则
考虑到威妥玛式拼音方案在海外影响太深,为了捍卫中国的国家尊严,更为了结束威式拼音注汉语人名和地名在国内外引起的混乱拼法,我国政府在1958年颁布《汉语拼音方案》后,1977年派出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明确提出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的国际标准译法,并得到会议的批准通过。据此,中国国务院宣布,从197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律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以取代过去的“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拼写。ISO文献工作技术委员会在1981年把《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标准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国地名委员会与国家测绘局在1984年联合制定了《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部分)》,中国地名也得以有一个统一科学的英译系统。此后,中国大陆除了少数需要保持文化传统的场合外,如还使用威氏拼音注音的校名有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等,英美各国媒体现在都已将 Peking改为 Beijing,大多数国家是尊重中国的地名、人名使用汉语拼音注音中国地名的。
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和中国地名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汉语地名中的专名英译原则按汉语拼音方案的注音音译,首字母大写且连写,不需连接符,通用名词即如“河、山、湖”等的类别名词一般意译,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原则上也依照同名同译。这是行业公认的地名翻译总则,并衍生出四大翻译方式:音译、直译、意译、音译加意译。扩展之后,再加上音译加直译、直译加意译等。传统汉语地名英语翻译的四种方法则为:
1.专名(单音节词)+通名地名结构
通名视为专名的组成部分,专名音译并连写,通名意译与专名分写。例如:
泰山Tai Mountain,黄河Yellow River,西湖the West Lake,渤海the Bohai Sea
2.专名(双音节)+通名地名结构
专名音译连写,通名意译与专名分写。例如:
桂林市Guilin City
3.以人名命名的非自然实体地名
姓和名按规则分写,英语翻译方法按传统习惯处理。
(1)人名+通名。例如:
廖仲恺纪念馆Liao Zhongkai Memorial
(2)人名+ s +通名。例如:
中山陵Sun Yat-sens Mautoleum
(3)the+通名+of+人名。例如:
岳飞墓the Tomb of Yuefei
4.以人名命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地名
人名的姓和名则应连写,且不加定冠词。例如:
鲁班路Luban Road,尚志市Shangzhi City
國内学界如陈福季(1991)简单地归纳出我国风景名胜命名13种形式。任小玫(2009)则综合变通为7种,笔者据其规则举例:
第一,通名+of+(形容词+)专有名词,如国清寺(Monastery of Serene Realm)、独秀峰(the Peak of Unique Beauty)。
第二,通名+of+数字+专有名词,如万春亭(the Pavilion of Ten Thousand Springs)、五百罗汉山(the Mountain of Five Hundred Arhats)。
第三,通名+动词不定式,如镇海寺(the Temple to Guard the Sea)。
第四,通名+定语从句,如鬼见愁(Sights That Discourage Devils)、飞来峰(the Rock That Flew Here)。
第五,修饰短语+介词短语,如苏堤春晓(Spring Dawn at Su Causeway)。
第六,名词+ ing短语,有些表示动态的景点名称描述逼真,如迎客松(the Guests Greeting Pine)、三潭印月(the Three Pools Mirroring the Moon)。
第七,ing短语+介词短语,如柳浪闻莺(Orioles Singing in the Willows)。
上面几种并不是严格按照国际和国家标准的模式来英译,中文的某一些景点只是描述性的,有时候专名和通名都没有,如上面第七种。因此,我们对风景地名的英译不能走进“一定抱定规则”的“死胡同”。程昌宏、谢恩荣(2008)也指出,地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如只按照我国规定的地名规则采用汉语拼音直译,那么,英译出来的地名在指称、语义、语用三方面都不能传承地名在汉语中承载的内涵,丢失地名所承载的意象,甚至会出现歪曲。当今社会交流日益国际化,全部采用汉语拼音音译地名,会阻碍世界对中国地名承载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
三、地方风景地名英译的策略
关于地方风景地名的英译,笔者发现一个现象,有些风景地名英译,并没有搞清楚地名中的专名和通名构成,采取了不恰当的英译方式,造成地方风景地名历史内涵的消失;另外,某些地方风景地名的英译,死抱着“地名必须按照国际标准与国家汉语拼音音译法”和“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规则,有时英译出来的地名会歪曲当地风景地名的历史内涵。因此,笔者认为,为了避免译名混乱,除了城市地名应严格按照国际和国家标准采用音译外,对于地方风景地名,应采取如下的英译策略:第一步,先分清地名的构成,哪一个词为专名,哪一个字为通名。第二步,分清地名的专名和通名构成之后,再确定地名的专名究竟是来自人名的专名还是属于“数字+专有名词”的类别,如是人名的专名,则采取直接音译法翻译,如是后者,专有名词则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下面,笔者以钦州当地关于钦州风景地名英译的争论为例,谈谈如何分清风景地名的专名和通名,而且,对于含有“数字+专有名词”类专名的地方风景地名,专名采用怎么样的意译方法,更能保留地方风景地名历史文化。
2014年11月18日,钦州当地人们就钦州的风景地名如三娘湾、五皇山地质公园的英译有过激烈的讨论。有网友对钦州市多处旅游景区指示牌翻译表示异议,认为景区地名应据习惯直接音译,比如“三娘湾”应该直接音译为“San Niang Wan”,而不应按照指示牌上的“Sanniang Bay”来翻译。
钦州市外事侨务办公室翻译室提出,旅游景区指示牌目前没有完全绝对统一的英语翻译标准,景区地名英译通常根据准确、易懂、译文习惯以及对外接待的经验进行翻译。
广西师范大学有一名英语翻译老师则认为,根据广西2009年出台的《公共场所汉英标识英文译法》地方标准和相关规定,“五皇山国家地质公园译为“Mount. Wuhuang National Geo-park”,符合相关翻译规定。
这则新闻引起当地一名在美国乔治亚大学攻读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注意,并提出,不是所有的地名都是采用汉语拼音直接音译,应先看有没有约定俗成的官方翻译,比如颐和园的官方翻译是“Summer Palace”。如无官方翻译,可选择汉语拼音直接音译。因此,三娘湾翻译成Sanniang Bay比直接音译更好,外国友人更易理解,不然,外国游客不清楚三娘湾究竟是一个海湾还是一座岛屿。
在中国生活了8年的广西大学美籍教师Loren认为,直接音译的地名不容易了解景点的具体信息,对于外国客人,他们更迫切想知道旅游景点是一座山还是一座庙。
这则新闻反映了当前民众对世界交流中本地地名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的关心,从而关注到本地地名英语翻译的正误,这是一种好现象。从地名英译的标准与变通,笔者在本文浅议这几个钦州风景地名的英语翻译。
要准确传达钦州风景地名的文化内涵,必须先来了解一下这几个地名的历史传说。
三娘湾最被人公认的一种传说是这样的:相传三娘湾原来只居住着三位英俊的小伙子,他们共同生活在一条船上,共用一张网,相依为命。一天,三位仙女下凡,无意发现这个独特的海湾,和三位勤劳的帅小伙芳心暗许,决定下嫁凡间。玉帝经不住三位仙女的苦苦恳求,允许她们暂住海湾三年。于是,三位丈夫出海打鱼,三位妻子在家织网,生儿育女,家庭美满,过着幸福的凡间生活。三年后,三位仙女不舍得凡间的丈夫与孩子,没有按时回归天庭,玉帝不见仙女回来,大怒,连续几月掀起狂风恶浪,吞没渔船。三位娘子并排站在海边,顶着狂风恶浪,倔强地苦候丈夫归来,后来化成三柱花岗岩石,并排站立在美丽的海湾边上。人们被三位仙女和三个小伙子的勤劳勇敢和坚贞爱情所感动,每逢节日捧来香烛供品敬献三娘石,以表示对先人勤劳勇敢、坚贞爱情的敬意。
五皇山的传说更为有趣,相传3000年前,五皇山原来被叫女儿国,阴盛阳缺。慈悲的南海观音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繁衍子孙的局面,奏请玉皇大帝出面帮助,玉皇大帝有感于南海观音的慈悲胸怀,下旨派遣一名法力非凡的阳神下凡到五皇山相助。阳神不辜负圣望,下到五皇山不久,女儿国同时生下五个皇子,均英俊潇洒,才华逼人。玉帝大喜,特意把五个皇子接上天宫,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几十年后,这五个皇子个个都子孙繁盛,开枝散叶。从此,女儿国的阴阳平衡了,不再称之为女儿国,改称五皇州。
从历史传说我们了解到,三娘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指三个仙女。第一种译法“San Niang Wan”是完全拘泥于国际标准和国家的地名必须采用汉语拼音直译法,正如外国友人说的,只看到“San Niang Wan”的地名标识,根本不知道三娘湾究竟是一个海湾还是一座岛屿。“Sanniang Bay”是参照“以人名命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人名的姓和名的规则应连写,且不加定冠词”的译法,与三娘湾历史传说的文化内涵不符。无疑,“Sanniang Bay”比“San Niang Wan”传达更多的指称和语义意义,但没有起到真正的语用作用,也没有很好传达三娘湾历史文化的内涵。另外,网络上还有把“三娘湾”翻译为“San Niangwan Bay”,这个英译混淆了地名里面专名和通名的范畴,“三娘”无疑是“三娘湾”这个地名里的专名,“湾”则是表示地名类别的通名,译为“San Niangwan Bay”,则是把“三娘湾”全部作为专名来音译,后面又加一个表示类别的通名翻译“Bay”,这个翻译是引起语用误解的英译,更为不妥。笔者认为,可参照任小玫(2009)“通名+of+数字+专有名词”的译法, 专名“三娘”不宜按人名的专名直接音译为“Sanniang”,宜意译为“Three Fairies”,“三娘湾”则英译为“the Bay of Three Fairies”更能传达这个风景地名的历史内涵。同理,“五皇山”的“五皇”是此地名的专名,但不是来自人名的专名,而属于“数字+专有名词”的专名,不应按人名直接音译为“Wuhuang”,应意译为“Five Princes”,五皇山国家地质公园翻译为“The Mount. Of Five Princes National Geo-park”,比原译法“Mount. Wuhuang National Geo-park ”更能传神地表达五皇山历史传说的文化渊源。
综上所述,我们翻译地方风景地名的时候,单纯采纳拼音直接音译的译法,远远不足以解决生动、复杂、多变的英译需求,也不能说清地名的来龙去脉,更不能体现中国地方历史文化的内涵。地方风景地名的专名,一律采取汉语拼音音译,有时不能传神地表达地名的确切意义,更不能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风景地名历史文化。因此,地方风景地名的英译,不必完全拘泥汉语的音译习惯,在遵循国际与国家的地名英译标准的基础上,应灵活保留当地风景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尽可能保留地名的原貌和体现中国文化特色。这样,地方风景地名英译既能提升地方的经济与国际声誉,又能真正体现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福季.中国风景名胜的命名原则[J].地名知识,1991(4)
[2]林宝煊.谈“名从主人”与“约定俗成”[J].外語学刊,1998(4)
[3]贾秀海.旅游文化景观术语英译技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6)
[4]任小玫.旅游地名翻译的范式、管理与文化生态意涵——从李祁的《徐霞客游记》英文节译本谈起[J].旅游学刊,2009(9)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