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脑电图监测对儿童癫痫的临床诊断价值
2017-06-15曲广丽
曲广丽
【中图分类号】R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5-0-01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是小儿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由于不同年龄时期,正常儿童EEG图形特征也不同,且小儿癫痫的临床发作类型多种多样,使得临床对小儿癫痫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脑电图检查在癫痫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常规脑电图(REEG)因描计时间短,常捕获不到痫样放电;24小时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时间长,但很难鉴别病理波和伪差,因此使其对癫痫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视频脑电图(Video-EEG)既可长时间监测患儿的脑电波变化情况,又可以同步观察临床发作时特征,鉴别癫痫及非癫痫性发作,确定发作类型,判断发作起源为临床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资料。现将136例高度怀疑为癫痫的患儿视频脑电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36例患儿,均为2015年1月~2015年5月就诊于我科。其中男孩期90例,女孩46例年龄6月~12岁平均年龄为6.5岁,病程为2天至2年。临床表现为发作性肢体抽搐伴意识障碍的患儿90例,具有发作性表现不伴有意识障碍30?例,不伴有肢体抽搐性发作仅有意识轻微障碍的患儿16例.
1.2 方法:Video-EEG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电极,电极安放在左右前额、额、中央、顶、枕、前。颞、中颞、后颞、中线额、中线中央、中线顶及两个耳垂参考电极,常规安置心电及左右三角肌肌电。将盘状电极用电极膏和头皮衔接,再用网状头套外固定。脑电监测采样率为500Hz,记录时采用参考导联,回放时采用双极导联。监测前要求清洁头皮,根据患儿发作特征适时剥夺患儿睡眠时间。监测时保持环境安静、温度适宜、要求穿棉质衣服,监测时间为3-24小时,4岁以上合作患儿给予睁、闭眼、光频刺激及过度换气诱发试验。EEG结果分析按刘晓燕《临床脑电图学》中小儿脑电图诊断的参考标准进行分析
2.结果
2.1 EEG数据回放结果分析:小儿.EEG分为正常、正常范围、界线性、和异常四个等级。正常范围和界线性脑电图在临床上无明确的诊断意义。异常脑电为背景脑波发育延迟,清醒时基本脑波频率明显落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无枕区优势节律、两半球对应区域明显持续不对称,广泛或限局性的持续性慢波活动、非药物性持续中-高波幅β活动、出现高度失率、爆发-抑制、低电压或电静息、睡眠周期或睡眠结构紊乱,或在长时间的睡眠记录中生理性睡眠波在一侧或两侧恒定消失;过度换气诱发棘、尖波或两侧慢波明显不对称,或闪光刺激诱发出现尖波或光搐搦反应;出现各种异常阵发性活动。
本组136例患儿中,由于儿童监测不同于成人,孩子的哭闹、玩耍、一系列的日常活动以及治疗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伪差,监测过程中通过及时修理电极,识别和排除各种伪差的干扰。如生理性伪差,包括眼球运动、瞬目、出汗、呼吸、血管搏动、心电伪差,前额、咀嚼、吞咽、肌肉痉挛或震颤等造成的肌电伪差等;运动性伪差包括对患儿的拍打、摇晃、及节律性运动等。另外还有来自仪器和电极的伪差,如电极固定不好,导线折断、接地不良等,来自环境的电磁也会对脑电记录产生一定的干扰,如病人周围各种医疗电器、使用手机时的高频电磁波等。结果分析EEG间期有痫样放电及伴有临床发作的110例,结合病史诊断癫痫105例。阳性率达77.2﹪。根据脑电图特征及發作表现明确诊断癫痫综合症15例;5例无典型的痫样放电,有待临床观察及脑电图进一步随诊;排除疑似癫痫21例。
3.讨论
小儿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其神经发育不完善,各种诱因会引发惊厥或非惊厥性发作样表现。癫痫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作时伴有运动性发作及意识障碍的患儿,例如、强直-阵挛发作、强直发作、肌阵挛发作、痉挛发作、负性肌阵挛和失张力发作、阵挛发作等,临床医生很容易作出诊断,但部分患儿临床发作时可不伴有运动性发作,仅有意识上轻微改变;或者仅仅是运动性发作并不伴有意识障碍,且不能用语言准确或完整描述其发作时的表现及感受,包括幼儿出现发作性点头、眨眼、摇头、睡眠中肢体抖动、屏气发作等,通过临床观察很难鉴别是否为痫性发作。常规脑电图(REEG)监测时间短,难以捕捉到发作;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时间长,可以捕捉到发作,期间由于患儿配合差,各种活动产生伪差过多,电极出现故障不能及时排除,严重影响了脑电结果的判读。视频脑电监测(Video-EEG)可以避免上述弊端,通过观察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于同步脑电图记录对照分析,可以更准确的判断发作性事件是否为痫性发作、发作性质及发作类型,由此大大降低了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