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学效应 学生不再语文“懒政”
2017-06-15温志英
温志英
摘 要:高中语文课堂很多学生表现得“懒政”,如能在教学中巧用心理学效应,可很好地改变这一现状。从营造氛围,创设灵动课堂;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以生为本,让学生亲师信道;正面评价,对学生欣赏激励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心理学效应;语文课堂;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9-005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9.031
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极为重要。然而现今的高中语文课堂,很多学生却表现得“懒政”:懒懒地坐着听课,不积极思考,觉得学不学都无所谓,这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高不起来。那么,如何改变这一“懒政”现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呢?其实,如果能巧用相关的心理学效应,是可以让学生不再语文课堂上“懒政”的。
一、南风效应——营造氛围灵动课堂
法国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武,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脱下。北风大施淫威,猛吹猛刮,行人为抵御寒风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轻轻地吹,行人觉得越来越热把大衣脱下了,结果南风得胜。后人把工作要讲究方法和策略称为“南风效应”。其实,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用严厉的态度、生硬的表情、居高临下的“北风吹”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大衣裹得更紧”——产生学习“懒政”;如采用温暖的“南风吹”式教学,就能轻易地让学生“脱掉大衣”——不再“懒政”,动起来,参与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时,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民主观念,营造和谐灵动的“南风吹”课堂环境。教师用亲切的笑容、和蔼的态度、期待的眼神、动人的音乐等“吹南风”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来自教师的尊重,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和谐的氛围。这种温暖灵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认可与接纳,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而畅所欲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共享式”信息交流。这样,学生就不再“懒政”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也充满生机活力。
二、情感效应——激发兴趣参与课堂
情感效应,指的是一方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对另一方的评价,同时,双方也会产生“情绪传染”的心理效果。这启示我们,教学中,如果教师合理利用情感效应,是可以用自己的教学热情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使得学生参与教学而不再“懒政”。
如《烛之武退秦师》人物形象分析片段:我情绪高昂,庄重宣布:“我忍不住想写一首诗,送给我心中的男神!”学生立马来兴趣,盯着我看:“谁?” “请君细听:烛之武,你,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临危受命真英雄;你……”故作卡壳,“卡住了出不来了,同学们不会袖手旁观见‘卡不救吧?”哄笑声中,学生不再“懒政”,热烈讨论起来。如《蜀道难》教学,为激发学生兴趣而不课堂“懒政”,我用电子白板展示蜀地山势峻峭的图片,配上清雅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蜀地环境的绝美壮美。配以画外音“诗人余光中有言:‘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同学们认为这评价的是谁呢?”学生来兴趣了,抢答。我给予指正、肯定。又激情引导: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李白是国度中璀璨的明珠。李白写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他是那样的洒脱、超拔不群。他用丰富的想象和超凡的妙笔,向世人诠释浪漫主义的最高境界——《蜀道难》。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蜀道难》,一起读起来……我一席“煽情”的话,学生也激情诵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课堂教学中,老师可适时运用情感效应,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再把欲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探索,也就能解决好学生语文课堂“懒政”问题。
三、自己人效应——以生为本亲师信道
“自己人效应”指的是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任、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以学生为本,如果老师能把自己处于学生的朋友地位,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去理解,感受学生的思想、情感,并把这种思想和感受恰当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内心真正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就能缩短与学生的心理差距,让学生觉得你是“自己人”。“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学生当然不会对老师的话无动于衷而“懒政”,而是积极地参与语文教学。
如《拿来主义》:这是一篇议论文,又是周树人写的,较难懂。我对同学们说,“不瞒你们,我当年学习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不好学,晦涩难懂。”同学笑问:“你也这样啊,我们同类。”然后我话题一转:“不过,后来我仔细研究了,其实也没那么难。文章很简单的,就两部分,哪两部分,找得出吧?”学生找对了,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后归纳:“文章先谈送去,再说拿来,然后用了几种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就这么简单。所以,我们学习课文,要先从整体上把握行文思路,然后局部分析,问题就简单得多了。”寥寥数语,让学生感觉老师是“自己人”,是在帮助自己,所以在上课时也就乐意接受引导而不会“懒政”了。
运用自己人效应,要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多用鼓励性的语言,用自己的魅力感染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会从内心深处认可教师是“自己人”,从而解决语文课堂学生“懒政”的问题。
四、放大效应——正面评价欣赏激励
教育心理学上的“放大效应”是指在批评学生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有一次上课时,我让同学们看黑板上的练习题,发现后排有位同学却头也不抬,趴在桌上写写画画,我悄悄走近,他没发觉,我拿起那张纸——是我上课的漫画像——唾沫横飞讲课!同学们瞅瞅我,又同情地看看那位学生,做好了看我 “大发雷霆”的准备。但我深吸口气,平静下来,淡定地说:“同学们做黑板上的练习。”然后低声称赞这位学生:“画得不错,简笔勾勒,笔法娴熟,有一定的画画功底,好好读书,说不定会当个业余画家呢!不过老師对你有点小要求,请你以后上课要专心,学有余力再画!”这个学生愧疚了,深深地低下了头。在以后的日子里,语文课上他从不“懒政”,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语文成绩也渐渐提高。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犯了错误时,不要以为他们“不可救药”, 让批评变成欣赏,给他一点尊重,给他一点鼓励,学生会在教师有艺术性的语言中体会到教师的爱心,这会让学生心存感激又自信,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当然也不会再课堂“懒政”。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善用、巧用这些心理学效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可以解决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懒政”问题,让语文课堂成为真正有效、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周金虎.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
[2] 刘丽萍.《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中的几大效应探究[J].学苑教育, 2015(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