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驱动下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

2017-06-15覃海川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动漫专业双创人才培养

【摘 要】本文分析“双创”背景下动漫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从构建“创+作”二合一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区域范围内的“动漫高职院校联盟”、建立灵活的教师管理制度、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双创”驱动下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以实现工学结合,真正让学生与市场无缝对接。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动漫专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37-02

目前,很多高职动漫人才培养没有充分考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更忽略在此背景下,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变化。本文对当前高职动漫教育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构建“创+作”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工学结合,真正让学生与市场无缝对接。

一、“双创”背景下的动漫教育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加剧行业的变革,从而带来更多的职业岗位,带来工作内容、方式等方面的变更。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人才需求也加入更多的互联网思维的要求,从而要求人才不仅技艺高超,还要具备创新创意能力,以适应更快的社会经济变化的要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动漫或动画专业的三本与高职院校有560所左右。近三年全国开设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就业率区间是:2013年,85%-90%;2014年,80%-85%;2015年,75%-80%。就业率数据的变化意味着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变化。动漫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缺口近40万人,但目前高职动漫教育就业主要面向动漫生态链条中低端部分,培养的学生相当大的一部分主要从事动漫中间画制作或是动画中期制作工作,所以高职动画就业范围大大缩小,需求只有10万人左右。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是很多高职院校单一性结构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2015年全面实行“营改增”,意味着“双创”时代到来,行业生态也必将改变,人只有充分发挥潜能和创新创造能力,才能适应行业的需求,这必将影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些就业问题,终将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倒逼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不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模式进行改革。

二、当前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養定位不明确,对区域经济的作用目标不明确,没有体现区域特色

高职教育经过十年的示范化改革发生了巨大的积极变化。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市场”这个词也多次被提及。可很多时候,我们考虑的只是全国这个大市场,而忽略了学校所在的区域、地方这个市场。有的学校关注了区域市场了,但却没有科学分析,人云亦云,因此,缺乏一个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科学的规划,学校求大、求全,动漫专业自身的发展更是没有中长期的办学规划,失去了特色化。

(二)单一性结构动漫人才培养明显,与市场脱节严重

动漫综合性学科,是艺术创意和技术并存,需要大量社会实践的专业。而目前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过于侧重技术学习,过分追求动手能力培养,而动漫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动漫制作却常常是要求根据主题进行创意创新,因而造成毕业后学生只会做一些动手执行的工作,打击从业的信心与热情。单一结构人才培养,加剧了这种供与求不平衡的现象,企业生产需要的原创动力的人才遍寻不见,大批高职学生却入职无门。尽管现在教育部要求在高职院校开设“创新研发与应用项目”等创新型课程,但在如何开设上各校就大相径庭了。

三、“双创”驱动下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构建“创+作”二合一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

动漫人才培养侧重“创+作”并重,两条腿走路。培养学生艺术创意、创新研发能力,是“创”,这是在高职教育中一直被有意无意忽略的;培养学生熟悉动画技术和制作的方式,是“作”,是专业的实用性,这也是原来高职教育中注重的技能培养。在“双创”背景下,“创”与“作”必须紧密相连,二合一,齐头并进。

要实现“创+作”二合一,就必须对现有的动漫职业教育观念进行转变,对动漫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合理地调整,增加培养创新、动漫创意类的课程,这些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形成创意的源泉,去除学生身上与职业要求不相符合的习性。“作”不是单纯动手操作练习练习这么简单,而是与市场接轨,引入项目到课堂,培养学生面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

我国动画人才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动漫项目管理、动漫项目创作(创意人才)、动漫项目制作(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培养不是高职动漫教育的主要任务,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重点在动漫制作技术人才培养这一底层,这也是造成毕业生出口窄、高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容易造成中、高职人才培养界限不清。要符合动漫产业的需求,高职人才培养必须“动漫创作+动漫制作”二合一,“创”是人才核心竞争力,“作”是门禁卡,当毕业生手持门禁卡入门,又具备了核心竞争力,他才能在行业内有发展,行业才能有人才可用,才能良性发展。

“创”这一核心竞争力属于教育的本体,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如何归纳,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职业态度。创意来自生活,来自社会,创意不会凭空出现,当学生学会如何观察,有了创意源,才能形成内容。“作”是让学生学会完成产(作)品的技巧、方法,是表现作品的形式。如图1所示。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有意无意忽略了“创”这个本体,有拔苗助长的趋势。2015年的高职专业目录的变更,高职动漫专业被拆成了“动漫设计”“动漫制作技术”两个专业,并分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专业大类中,由于“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分至信息技术专业大类,致使这个专业不能招收艺术类高考生。笔者无从知道这样分专业类别的本意,但一群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文理科学生,就算他掌握计算机技能,作品的艺术美感又从何而来?笔者认为“作”不能与“创”分开。因此,高职动漫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从艺术修养、拓展学生展示与沟通技能音乐美术基础、动画影视视听、动画运动规律、剧本创作等多方面进行强化培养,由于软件应用更新过快,学生只要掌握自学能力,可以在工作中通过网络等途径学习更新,因此在校学习时软件应用学习够用即可。既要培养更多的熟悉、精通动漫技术人才,又要兼顾创作型人才的培养。

(二)建立区域范围内的“动漫高职院校联盟”,实现办学优势互补,推动各校特色化办学

区域动漫高职院校联盟可以有效优化区域动漫教育资源,可以有效组建出区域最好的动漫创作团队,成立研发中心或是创新工作室,从而形成创业创新积极氛围或是环境,可以实现动漫作品真正市场化,实现知识成果转化。结合区域的经济和双创时代新要求,积极有效地培养出创业创新型人才,各联盟学校相互促进、互补互惠,加速自己学校动漫人才培养改革,全面落实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结合学校各自人才培养规模,不断完善“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三)建立灵活的教师管理制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双创”時代需要培养创新性复合型动漫人才,师资团队是首要条件。学校应多方面优化区域内行业资源,引进多层次的教师。创新思路,建立合适的机制,从教学经费中规划出教师年度培训经费,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有效地培训现有教师,提升现有师资专业技术与学术水平,一味等引进行业专家是不现实的。校企合作,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商业项目,控制教师任总课时量,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室,确保教学与市场不脱节,让更多的商业动画项目(项目无关大小,关键是有真实的客户需求,激发创意创新)进入课堂,聘任企业专家对在校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企业专家可以参与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方案,从而实现高职课堂教学是按企业标准来完成的,确保每一个项目化教学是在市场这条线上的。通过项目化管理,按工作过程执行,改变老师授课、学生听课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实现“创+作”二合一,让动漫专业毕业生更好适应社会市场的要求。

(四)重实效轻形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这是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普遍采取的育人形式。但很多学校的合作流于形式。有的校企合作盲目相信企业,企业权限过大,完全由企业说了算,学生成了企业减少成本的廉价劳力。笔者认为,企业长期处于技术第一线与市场最前沿,学校的长处是教学。也就是说,企业人员善技术非教学,校企合作应充分认识这一特点,校企双方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把动漫“创作”人才培养作为双方合作的前提,合理运用各自长处,注重实效,稳打稳进。重点确保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确保学生得到有效的“创+作”培养,同时进行“培养+产品研发+产品运营”等更为深入的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教学功能和企业市场渠道,利用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网络,加快漫动研发,共同发展艺术原创和发展动漫产业的创意事业。

【参考文献】

[1]俞信.对素质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认识工程[J].教育研究,2015(4)

[2]谢建平,蒋雍君.“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2)

[3]汤晓颖,王千.“协同”与“双创”的共赢共生——广东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J].视听,2016(12)

[4]付畅.管窥国际动漫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启迪[J].艺术科技,2014(3)

【作者简介】覃海川(1976— ),男,广西贵港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负责人,讲师,研究方向:三维动画及后期、影视制作。

(责编 刘健华)

猜你喜欢

动漫专业双创人才培养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高校动漫专业三维动画“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构建
关于课堂教学与成果实践相结合的动漫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