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爱情暴发户”的梦
2017-06-15郭冰鑫
郭冰鑫
从剧场走出来,手上捏着话剧《出租屋》的宣传单页,我一再想到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里写过的话,“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出租屋》并没能呈现出这份“艰难”,它只展示出类型元素的叠加,还有主创拗就的一波三折的剧情。
导演李宗熹从自己的一个梦里摘取了恐怖、爱情、悬疑元素,编织出李明川和杜鹃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杜鹃痛失爱子又惨遭爱人遗弃,在生命的绝境被开朗幽默的男主人公李明川拯救。杜鹃正庆幸爱神的再次眷顾,却没想到这只是上天又一次的捉弄。李明川意外失忆,杜鹃只好一次又一次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现在李明川的人生,重复他们从相遇到相恋的过程,期待能唤回爱人的记忆,同时不断承受爱人记忆再次失却的打击。
这是一个很有讲述空间的故事,也有潜力感动观众,然而导演把故事打散重组,选择了另一种叙事顺序,从失忆后的李明川携女友杜鹃搬入出租屋开始讲起。李明川因“上一任”房客留下的诡异物品惊慌失措,和杜鹃一起被困在出租屋隔壁莫名其妙的“密室”。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在解密上一任房客的爱情,到头来才发现,那房客本就是自己,这一切都是杜鹃为了唤回他的记忆设下的局。于是故事便从本就没什么必要的惊悚悬疑走出,滑入拖沓的温情。
当然,调整叙事顺序没有问题,把爱情故事讲得充满悬疑也没什么不可,可故事还是无可挽回地走偏了。因为剧作者在叙事顺序调整的同时疏于调整人物行动的逻辑,悬疑和惊悚也没有融入这个爱情故事的肌理。
试问,一个总担心爱人因过度回忆而头痛,甚至都不敢和盘托出实情的杜鹃,怎么会用这么一个冲击力堪比电击疗法的“局”来提醒李明川所有的过去?如此设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一个为爱执着的坚强女人变得歇斯底里,浑身灌注着失常的偏执,而一个开朗幽默的男人还没能释放出爱,就被失忆抽得没了“魂”,又被种种恐怖桥段吓得没了“魄”。
也许导演的用意更高,不只想讲一个爱情故事。可剧作者无论多么锐意深刻,首先还是要做到对人物负责。当人物的行为因失去了合理性而显得浮飘,导演只好不断给他们添加激烈动作以落地,却又偏偏没为他们考虑面对对方的“动作”该有的反应。李明川和杜鹃真的是一对情深意重的恋人吗?当恋人的情感互动缺位,无论再读多少情书,唱多少遍主题曲,设计多少浪漫桥段都找补不来。
不仅如此,故事的气口也一再被打乱。观众期待爱情的时候,恋人身陷悬疑,终于等到故事有空间可以展开时,舞台上演员又在卖力表现惊悚,当你终于适应了悬疑和惊悚,这时灯光又变作温暖,主题曲一遍又一遍地回放,继而是观众猜都能猜得到的煽情。
最后,疲惫不堪的煽情终于结束,导演用李明川的又一次失忆收尾,女主毅然决然地把出租屋里的一切都摆回原处,离开时表情坚定。这一幕当然是在说,她会继续坚持下去,直到唤回爱人为止。
那一刻我总算明白了,这爱情故事为何毫不动人。因为它既没有展现出“爱,很好”而让人神往,也不了解“爱的艰难”其实根源于内心的不安,而非接二连三的意外。
好的剧作者之所以能创造出动人的爱情故事,不在于他们比别人更懂爱,恰恰在于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懂。面对爱情,他们除了虔诚还充满敬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践行着对爱知之甚少的态度。
反观《出租屋》这部话剧,导演从宣传措辞到故事讲述都给人一种“爱情暴发户”的感觉。他太炫耀自己懂得爱情的真谛,先是给人物以打击,施爱情以考验,然后便让男主和女主不假思索去选择对爱情来说伟大、光荣、正确的道路。他忽视了,爱情故事的动人之处往往不在金光大道,而在看上去不那么牢靠的独木小桥,是在内心万万次犹豫中纠来绕去、依然奋不顾身的傻气,是痛定思痛后毅然转身的决绝,是无法抗拒懦弱本性的无奈放弃,是此生之憾里无力的回味,也极有可能是画下句点时心里撇下的那一点不甘……
《出租屋》的故事里没有这些。四个演员卖力演出,却怎么都演绎不出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现代人面对爱情的不确定性,那种即使在极大的坚定里依然会感到不安的不确定,绝不是通过撕裂性的分离、突然的失忆、矢志不渝的召唤,甚至堪比电击疗法的治愈来体现的。它极不争气地藏在晦暗的情绪,烙在人性的自私,融化在平庸的日常,使爱成为人类极难习得的课程。因为我们谁都不知道,自己会在爱情里经历到什么。但这给了创作者机会,即在不可知里探索我们的边界,寻找两个孤独个体实现爱情的可能。
细想一下,观众为什么会在看到别人的故事时落泪?
失忆、车祸、死亡、被抛弃带来的绝望会惹人同情,却无法让人真正感同身受,只有当犹豫、纠结、遗憾、痛苦真正渗出的时候,观众才会看到自己的感情,从而真正产生共鸣。
总体而言,《出租屋》的表现都太外在了——故事徒有其表的复杂,人物的内心却不可信任的乏味单调。女主角精心做了个局,置身其中的男主角却怎么看都像个局外人。
整部话剧唯一称得上亮点的,也许只有那段对卓别林的模仿,算得上男主角的高光时刻。饰演李明川的赵梓冲在这里表现得克制又不失风采,幽默而毫不油腻。托卓别林的福,我总算在这个段落感受出一点李明川对杜鹃的爱,那似乎不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殷勤的求欢,倒极有可能是一个“寂寞”终于爱上另一个。
这是值得雀跃的时刻,我们对爱的理解又深了一步,也許就像里尔克所说的那样:“这更人性的爱,它将要同我们辛辛苦苦地预备着的爱相似,它存在于这样的情况里:两个“寂寞”相爱护,相区分,相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