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剧发展趋势

2017-06-15崔志颖

上海戏剧 2017年6期
关键词:院团儿童剧剧目

崔志颖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儿童剧院团近二百家,其中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会员单位三十家。这对于全国3.8亿少年儿童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然而,这一持续多年的窘境却在近几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众多一向不屑于排演儿童剧的各类艺术表演团体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儿童剧,儿童剧市场被喻为值得挖掘的“富矿”,排演儿童剧也成了一种时尚。从事儿童剧创作演出的队伍壮大了,剧目增加了,儿童剧演出市场逐渐成为仅次于演唱会的“闹市区”。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该如何看待今后儿童剧的发展态势呢,且拨开云雾细细一观。

IP使用合理化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简单来说就是“知识产权”。IP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个形象,一个强大的IP背后往往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最为大家熟悉的IP恐怕就是迪士尼公司的卡通形象,它已然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产业结构。每一个IP的诞生,依靠的都是长时间的拓展、推广和营销,增加受众的熟悉度,由此提升IP的商业价值。近几年,儿童剧市场成为一块炙手可热的阵地,大部分投资者都错误地把它当作是一个快速消费品市场,因此购买IP,甚至于盗用、偷用IP创排儿童剧,成了他们抢占市场的捷径。使用率最高的IP无疑就是世界经典童话,不同版本的《白雪公主》《三只小猪》《丑小鸭》等遍地开花,除此之外,还有滥用IP的剧目,他们把孙悟空、喜羊羊、小熊维尼等编进同一个莫名其妙的剧情里,只为讨好“无知”的小观众。当然也有一些版权合法的作品出现,《爱探险的朵拉》《熊出没——缤纷王座》《铠甲勇士》《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葫芦兄弟》等。然而无论这些IP合法与否,是来自国外还是国内,都是跟在小观众后面跑的劇目制作,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喜欢什么,就去制作什么作品。早在六七十年前,宋庆龄先生就曾经说过:要用戏剧点燃孩子的想象力。如果儿童剧只是一味地迎合孩子的喜好,混个眼熟,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是被动的、滞后的,甚至是市场优先的剧目。

一部好的儿童剧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依靠的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只有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那才能成为经典,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好IP。近年来优秀的儿童剧也在不断涌现:《成长的快乐》《红缨》《岳云》《花木兰》——既有中国传统经典,也有原创优秀作品。儿童剧《红缨》取材于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这一人物早在1942年就已经被当时的诗人和作曲家塑造得生动真实,在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里,这个典型人物再次散发出夺目的光彩。“花木兰”更是为广大中小学生所熟知的经典,这位传奇女性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日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把中华创世神话的文艺创作提上日程,中华传统经典的“盘古开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又何尝不是IP呢?这些是能够抓住人性本质的,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真正敢于直面孩子需求的儿童戏剧工作者应该是“把最宝贵的给予孩子”,一个好的IP是能够引领和感染青少年儿童的,如何选择、创造、合理化使用就成了重中之重。

走出低龄化

幼儿不满周岁就进入早教机构学习,这恐怕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由此引发儿童剧观众的最小年龄也逐年前推,从5岁提前到3岁,甚至孩子年龄不到3岁,家长们就已经开始找寻适合他们观看的儿童剧剧目。儿童剧的受众群从之前定义的3-18岁,扩展到了0-18岁,适合0-3岁孩子观看的小宝宝启智系列剧目受到广泛青睐。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率先引进适合小宝宝观看的剧目,并将宝宝剧目串成系列:《妈妈,我从哪里来》《会唱歌的树》《翻滚吧,宝贝!》等等。这些剧目时长一般在30分钟左右,用节奏、音乐、色彩吸引小宝宝的注意力,演员也会用一些肢体、舞蹈动作和歌唱的表现方式给小宝宝或温馨或有趣的观剧体验。

演出市场的低龄化,同时带来的是每逢假日、寒暑假时儿童剧的密集上演。全国各儿童剧院团纷纷在自己的剧场里开展亲子场演出季,出售全年亲子套票。中国儿艺的“假日经典小剧场”,中福会儿艺的“马兰花剧场周周演”,济南儿艺的“宝贝亲子剧场”,青话的小剧场等等都成为了亲子家庭看戏的好场所,观看儿童剧已经成为很多低幼孩子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除国有院团外,众多民营院团和演出公司也参与进来,演出剧目和场次激增。儿童剧密集上演,正是因为儿童剧的市场需求正在稳步提升,全国儿童剧演出市场产值同比上升,在各演出门类中遥遥领先。儿童剧亲子场的消费特点是儿童没有独立消费和观赏能力,需要在家长的决策和陪同下观赏。家长陪着孩子看的儿童剧越来越多,对剧目的选择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其实给儿童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优秀的儿童剧目推出,形不成良好的口碑,就很难吸引到观众。换句话说,儿童剧演出的低龄化和密集化,要求院团必须用高质量的剧目提升观众的粘合度。目前,院团创作的剧目百分之七十以上针对的是亲子场的学龄前儿童,题材内容多以童话为主,比如《小飞侠彼得·潘》《东海人鱼》《小白兔》《花木兰》《果果的绿野仙踪》等等。

与此相反,中学生已经越来越少地走进剧场,除了一些下学校的剧目之外,他们几乎不看儿童剧,学业繁忙的高中生更是极少看儿童剧。在这样的形势下,国有专业院团仍旧坚持为“大龄”的中小学生创作演出适合他们观赏的剧目,有传统革命教育题材剧目《红缨》、现实生活题材剧目《蓝蝴蝶》、留守孩子题材剧目《从长荡湖来的女孩》等等。其实从横向来看,国外的儿童剧有一大半是给小学以上的青少年观众看的,甚至大学生。笔者曾经在波兰看到一出将化学、物理融合其中的剧目,剧中虽然讲述的是一个解除魔咒、摆脱黑暗魔法的俗气故事,但剧中人物在找寻法宝的过程中,演绎了空气流动形成风、火等知识点。在2016年的ASSITEJ(青少年戏剧协会)的展演上,英国剧团用RAP、人偶、纸板箱,演出了一个具有摇滚风格的剧目,剧中展现少年们的生活现状,到了高潮段落,全场观众犹如身处酒吧,释放内心,嗨翻全场。在国外,给青少年看的剧目的题材,不仅限于校园生活,主创更深入青少年的心灵,解读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认知,放大他们的世界观,在今年的ASSITEJ展演上,甚至还有将老年痴呆问题、人类与动物共存问题作为题材的剧目,它们的受众不仅是成年人,还有青少年。我们相信中国的儿童剧也必将把更多深层次的思考、对社会的反思等真诚地袒露在青少年面前,不用担心他们无法消化,只需思索如何引导他们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走出低龄化怪圈,创作覆盖全年龄段的优秀儿童剧势在必行。

经典儿童化

曾经有人把儿童剧当作“小儿科”,对此,很多业内人士持否定态度,儿童剧虽然是给孩子看的,却大有乾坤,不能小看了它。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外来人员”加入儿童剧的制作演出队伍,是因为他们误认为儿童剧准入门槛低,他们觉得低投入、低票價就能吸引家长买单。其实事实绝非如此,给孩子的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一样,有着比成人产品更高的要求和检验标准,低质、劣俗、粗糙的作品不仅会降低观众的审美水准,还会让他们曲解戏剧的作用。曾经有一家民营剧团认为观众在买票的时候,关心的不是由哪家剧团创作演出,而是这个剧目的名字是不是经典童话,别家的《小蝌蚪找妈妈》大卖,我就能立刻也出一个同样名字的作品。似乎有好名字,有互动,就一定会受到观众的欢迎。然而这样的创作态度并没有让他们的“伪劣产品”大卖很久,家长们用自己的经验学会了如何选择高质量的儿童剧。儿童音乐剧《成长的快乐》,通过网络——这一现代儿童和青少年最为熟悉亲切的载体,展现了他们在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探讨了网络时代儿童成长和教育创新这一现实而深远的话题。该剧的舞美音乐与题材内容相得益彰,时尚大气的原创音乐、绚烂多姿的多媒体设计,体现了高科技和儿童剧的完美融合。当然精品化的剧目,并不代表就是大投入的舞美服化,深刻隽永而接地气的题材、恰到好处的舞美烘托、真实动人的戏剧表演才是精品化剧目的创作要素。儿童剧观众是纯真、坦诚的孩子,他们会用最真实的态度告诉创作者什么才是他们喜欢的、好的作品。

儿童剧不能被小看,更不能被矮化。儿童剧编剧和导演在为孩子创作的时候,往往会“蹲下”,甚至“趴着”,以儿童的视角来创作,为了能够准确细致地表现儿童在特定状态下的微妙心理。为孩子蹲下身子,并不表示他们会矮化儿童剧,他们甚至会大胆地选用成人经典作品,改编成给孩子看的作品。儿童剧《泰坦尼克号》突破了电影中的爱情主线,增加了亲情、友情两条更重要的主干,体现出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让孩子学会责任和担当。今年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被改编成了给青少年观众观看的儿童剧,莎翁笔下的世间百态、精美绝伦的台词、充满哲理的警句格言,是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此剧要让孩子通过作品懂得孝义、诚实与善良。将经典作品用儿童剧的样式来演绎,将传世之作用青少年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解构和改编,是艺术家们大胆的尝试,这将是突破儿童剧创作题材的一种大胆创新,很快《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悲惨世界》《红与黑》《雾都孤儿》都将以儿童剧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

越来越多的国有、民营儿童剧院团开始用认真、端正的态度来创作制作精良、立意深刻、感染力强的作品,一些演艺场馆、演出经纪公司也在为孩子挑选、引进海内外院团的精品力作,相信经过时间的洗礼,观众的审美水平、欣赏要求也会提升。相信“把最宝贵的给予儿童”这句话,将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广大儿童剧从业者的座右铭。

猜你喜欢

院团儿童剧剧目
对文艺院团中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儿童剧艺术实践思考
儿童剧海报设计作品《九色鹿》和《丑小鸭》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优秀剧目进校园
淘气包弟弟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