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4000米雪线”以上的创作剧作家孟冰谈创作
2017-06-15孟冰
5月23日,“兴全杯”第三届全国校园戏剧剧本征集颁奖活动中,上海戏剧学院特别邀请了著名剧作家孟冰,给戏文系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获奖学生们上了一堂幽默、风趣、生动的编剧课。讲座一开场,孟冰就感慨道:“现在,好剧本太少了,好作品太少了。”他殷切地希望在座的编剧们,能够努努力,拿出好作品。
不痴迷写不出好剧本
想搞剧本创作、想吃这碗饭、想干这个营生的人,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这是我今天想和大家交流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对待剧本、对待剧本创作、对待编剧这个职业应当持有一个怎样的态度。我们通常所说的热爱本职工作,这是一个基本态度。但对于搞剧本的人来说,仅仅热爱本职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仅仅是热爱,不要来搞剧本创作,剧本创作仅仅靠热爱维持不了,而是要靠你对它的痴迷。这种痴迷落实到剧本创作上,就是你要把你自己的剧本看作是你的情人、爱人。
能不能你每一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是看你自己写的剧本?如果你对你自己写的剧本都没有兴趣看了,都没有冲动、热情,没有再进一步提升它的勇气和兴趣,那肯定写不好。我每天保证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自己写的剧本,几十年如一日,而且每天至少看三遍以上。只要这个剧本没有交出去,我说的是现在你正在进行创作的,或者是返回来继续进行修改的,这样的作品你在没有交出去之前,你能不能做到每天早上起来看三遍。我们有些同仁对自己的剧本早就烦了,没有韧劲,没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没有经受打击的能力,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怎么可能写好剧本。
只有你自己怀着梦想,守着心中的希望,对你的剧本投射出无私无怨无悔的爱,你才能用你的感情去征服它,没有别的办法。我们需要有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发自内心深处的最由衷的热爱。这是作为一个编剧,对待他剧本最基本、最重要的态度,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态度。有了这样的精神状态,我觉得你的剧本一定能写好。
“雪线”以上我精神抖擞
刚才讲了用痴迷的热爱对待我们做的事情,那做的是什么事情呢?个人观点,我们要做高品质的戏剧,这是我给自己的要求,我们用“4000米雪线”的标准来衡量要做的事情。雪山之所以那样傲视天下、岿然不动、雄伟壮丽,是因为它有“4000米雪线”。雪线往上终年积雪,远远看上去像一座白头不倒翁,名贵药材都在那里,那里虽空气稀薄但神清气爽,那里的空气才真正的清澈。那里才是真正改变人的境界和灵魂的地方,那里才是艺术与生命的高度。4000米以下的,娱乐、快餐式的作品,有很多想混饭吃的人会做,咱们要给他们留碗饭吃。我们要做的是4000米以上的事情,只有我们能做。为什么?电影艺术已经到了与工业、科技密不可分的程度,甚至靠这些来引导电影的创作和发展。有些电视剧,把一个好故事生生扯散了。只有戏剧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为什么?因为这一亩三分地,充满着神奇。
我常常独自一人站在舞台上,看着空旷的剧场,听声音在那里回荡,闻一闻那里的气味。台板有它的弹性,剧场有它的回声,就这一亩三分地演绎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演绎着人类的历史,演绎着人类的发展。我看过上海著名导演胡伟民排的《游园惊梦》,女主角的表演让我印象深刻。她的水袖在空中挥舞就如同在指挥着空气的流动,整个剧场里的空气在她统一指挥下形成巨大的气流。所有观众呼吸的节奏是由演员控制的,演员的台词、形体、声音在控制着观众的呼吸,这种气息的控制和流动,是我们剧场艺术最独特的东西。这么多心脏在一个频率上一起跳动,这么多人的血液在一个方向上流动,在一个情绪上起伏跌宕,这就是剧场里产生的共鸣,所以为什么说我们剧本创作最后一个环节,是在演出中和观众互动来完成的,道理就在这里。
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去影响观众、征服观众,除了演员表演以外我们剧本所提供的,一定要达到这个高度——是你对生活、对生命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你才能扎到观众心里去,观众才能获得启迪。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你做不好,不应该,因为你是学这个、干这个的,做好了也没什么可吹牛的,这是你应该做的。现在各个省请我写剧本的比较多,很多是“孟老师我们就是想获‘五个一工程奖,我们就是想获得文华奖”,你找我找对了,我不想获奖都很难。没有办法,我起点就在这儿,就在4000米雪线。我就在这个位置上,你想让我往下面走,我就醉氧。在4000米雪线以上,你精神抖擞,虽然呼吸困难但你是靠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下来。当然这里的气候包括很多因素,比如政治气候、社会环境,以及戏剧必须要面对的一些社会生态,这些都是大家必须要面对的。我年轻时也很冲动,记得有一次让我改剧本,我拿着笔还有一摞稿纸,我说我不改,把笔往纸上戳,后来一数戳破21张纸。最后领导找我,必须要改,我就在“编剧孟冰”这儿画一个黑框,这个人死了!这都是我年轻时候干的事情,现在说要改一定改。最近演出的京剧《西安事变》,我改了19稿。
鼻子酸了心头软了,戏就成了
真正创作的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更多一些,从我的创作经验来说,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你要找到灵感。近些年我们不大敢提灵感,不大敢提天分,更多的是讲勤奋,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干我们这行仅仅有勤奋恐怕是不够的。天分不太足怎么办?我们可以训练我们自己。怎么训练?一是靠平时对生活的积累,对情感状态的积累。二是靠我们自身的想象力,想象力来源于我们的阅讀,古今中外的剧本,你要大量看作品,想象力就从那里产生。
很多作品在创作时都会遇到老师或是合作者的提问,你这儿有结构问题、细节问题,那儿有场次安排问题等等。同学们,那都不是问题。在我看来剧本专业性问题,课堂上、古今中外编剧书里全部讲完了。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大家给你提意见的剧本,很多不是技术性的问题,是情感的问题,是你情感浓烈度、冲击力、感染力的问题。技术性问题可能也有,但那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你主人公的情感状态不对,你主人公的情感力量还没有出来。你可能还没有找对打动人、感染人的地方,把这个调整好了,其他结构不用变,就都对了。可是你不研究这个,今天你修改场次,明天修改人物的上场顺序,都没有用,根本性的问题是情感问题。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观众,特别是我们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还是听故事,还是愿意在故事的跌宕起伏当中感受情感冲击。所以只要你的故事感动他了,让他鼻子酸了、心头软了,戏就成了,只要让他哭,一切问题都不存在了。而这种东西,不是骗人的,不是完全靠技巧来完成的,是真正靠内心的真诚、强大和充实,真正靠积累,靠生命的力量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