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2017-06-15杨清玉
杨清玉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离开文化视点考虑语言就无法看到真正的语言。日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日语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日本文化的导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水平,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日语;语言教学;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0-000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0.002
日语是日本文化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与其他民族的语言一样,受到本国文化的影响。日语教学必须与日本文化紧密结合,脱离文化的日语教学是孤立、抽象而枯燥的。日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日本文化紧密相关。因此,在日语教学中除了讲解日语的相关语言知识外,还应适当导入相应的日本文化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日语的文化背景,有效掌握并灵活运用日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现状
文化导入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教学理念,即将文化引入语言教学中,是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结合,也是外语教学实践性原则的延伸。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很多学校对文化导入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是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还远远不够。
(一)重视程度不够
在传统的日语教学中,教师一般沿用语法翻译法,强调对语法、语音、词汇三要素的掌握,把教学重点放到精讲词汇、分析语法、练习句型上面。而对学生的非言语行为能力、文化辨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忽略了语境和语用的问题,从而导致“重语言教学而轻文化导入”的现象。因此,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不能恰当地使用日语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有的甚至按照汉语的习惯来套用日语,造成交际困难。此外,大部分学校没有设置关于日本文化的课程,很少讲授日本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虽然有的学校开设了日本社会文化论、日本概况等方面的课程,但也只是简单抽象地介绍一下日本文化。而且,文化课程的学时和学分设置非常少,还常被边缘化,因此,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很重视。
(二)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模式决定着教学效果。然而,在日语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训练,却很少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文化导入。学生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缺乏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语言的能力,生搬硬套汉语式的日语,出现贻笑大方的现象。比如在进行句型训练时,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套用句型和朗读,却没有向学生讲解相应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导致学生在和日本人交往时语言和肢体语言不协调。很多学生尽管通过了国际日本语能力一级考试,但却仍然在工作中以及在和日本人的交往中发生交际摩擦和误会。
(三)教师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不到位
优秀的外语教师除了能讲授语言技能外,还应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但是,实际上大部分日语教师对日本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使用教学法来进行词汇、语法等的教学,而对日本的历史、习俗、文化等知識知之甚少,不能灵活自如地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而且,有的教师连日本都未去过,或者是去过却没有在日本长期生活过,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比较片面,不够透彻,仅仅停留在直观的表面印象上。有的教师甚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都不够,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更别说熟悉日本文化了。教师仅仅向学生传授语言技能,对中日文化异同不能进行比较和解析,学生自然就对日本文化一知半解。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熟知日本文化,才能更好地开展日语教学,让学生成为既掌握语言技能又精通日本文化的实用型人才。
二、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随着中日两国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家需要大量既精通日语又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由于中日两国无论是语言体系还是文化类型都存在差异,如果不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解语言知识,对于已经形成固定汉语思维模式的大学生来说,极易造成误解。判断日语专业的学生是否学习优秀,仅仅看他们掌握日语知识的程度是不够的,还要看其是否掌握了日本文化。有的学生在与日本人的交际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日本文化,无法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日语进行交流,甚至套用汉语习惯来使用日语,不自觉地用我国的文化标准来衡量日本的文化,导致交往中出现障碍。这充分说明,在大学日语教学中如果只讲授语法、单词等基础语言知识,而忽视了文化导入,是培养不出高素质的日语人才的。因此,在大学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讲授日本的思维习惯、风土人情、社会文化,增强日语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了解日语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实现日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
教师是决定文化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文化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才愿望和学习结果。
首先,学校应该多创造机会派遣教师到日本进修学习,让教师亲身感受和学习日本文化,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
其次,教师不仅要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法,还要做到既精通本国的文化又精通日本的历史、政治、宗教、习俗等。只有具备足够的汉语和日语的文化知识储备,才能在日语教学中恰当地进行文化导入。比如,教师在课上的前三分钟可以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日本的文化知识,茶道、礼仪、日本人的思维模式等,这样积少成多,学生就能掌握大量的日本文化知识。
最后,要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资源,让外教多上听说课、文化课,发挥他们的作用。外教能形象生动地介绍本国的文化生活、风土人情等,可以让学生了解书本上学不到的文化知识。
总之,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做到“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二)开设日本文化的相关课程
课程的设置情况与教学效果密不可分,学校和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日本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均要树立起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样重要的观念。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置日本社会、文化类课程,比如,具体开设《日本概况》《生活交际日语》《日本政经》《日本文化》等课程,同时,针对日本文化课程设置科学的考核和评价机制,让文化课程不再边缘化,最大限度提高文化导入在日语教学中的作用。
(三)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对比法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使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树立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而学生才是课堂主体的一种理念。教师应该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来开展教学活动,让日语教学成为学生了解日本文化,借鉴和吸收日本优秀文化的桥梁。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主动进行交流。可以通过词汇、语法对比,让学生明白词汇和语法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文化背景。比如,日语中,常用请求句式来请求他人为自己办事(您能告诉我……吗?),即便是说明自己的意志,也常用请求句式(请让我来说明……)。只有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能营造良好的日语视听条件和文化氛围,可以增强教学效果。通过一些反映日本优秀文化的图片、音频、视频,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日本社会的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日本经典影片,增加学生对日本社会的了解。此外,还要制作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日本文化。比如,学习到“歌舞伎”“结婚式”这两个单词时,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歌舞伎表演视频和日本人举行婚礼的视频,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中日婚礼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了解日本文化。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日语活动
有益的课外日语活动是将日语教学延伸到课外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日语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并且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比如引导学生阅读日本的报刊以及经典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积累日本社会习俗、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网上阅读是迅速获取最新知识的便捷途径。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搜索浏览大量有用的日文信息,通过各种网络论坛、社区等交流互动平台,让学生了解日本当前的社会动态、社会问题等。
再次,引荐学生参加中日两国的学术会议,通过会议了解日语的前沿动态;还可以每周举办“日语角”,邀请外教和日本留学生参加,在实际交流中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和文化水平;定期开展日语演讲比赛,通过比赛形式进行文化思想的碰撞;邀请日本专家和在日企工作的毕业生进行日本文化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和日本留学生开展讨论会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理解并掌握日本文化知识。
四、结语
在大学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对以单纯的语言为教学内容的日语教育的一个极大挑战。它涉及日语教学理念的更新、日语教材的改革、日语课程设置的优化等方方面面,需要师生、学校和教育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教师应该从客观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多渠道地传授日语的文化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不断丰富和扩充日本社会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将是学校、教育部门以及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邵俊秋.高校日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语文学刊,2011(5):152.
[2] 马力晗.关于高职日语教学中日本文化导入的思考[J].科教文匯,2011(26):158-159.
[3] 陈红宇.语言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7.
[4] 金香兰.大学日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缺乏及对策[J].才智,2012(28):143.
[5] 马红.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