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一回一部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7-06-15执教廖纪元评析特级教师付开国
◇执教/廖纪元 评析/特级教师 付开国
一篇一回一部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廖纪元 评析/特级教师 付开国
板块一:精读一篇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请齐读题目。我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找几位同学来读一读第1自然段。
(指名朗读)
师:看来同学们预习得很好,这么难读的文章也读得正确、流利,有些同学还读出了感情,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把第1自然段再默读一遍,看看王熙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
生:我看出王熙凤是个个性张扬的人,因为她打扮得太珠光宝气了。
师:请把“张扬”一词写到黑板上。
(生板书“张扬”)
生:王熙凤见到林黛玉马上去携着她的手,笑着夸林黛玉漂亮,一会儿又用手帕拭泪,一会儿又转悲为喜。我觉得她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师:也把“见风使舵”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生板书“见风使舵”)
生:课文里说,王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从这里,我感觉到王熙凤是一个十分热情的人。
师:好,你读出了一个热情的王熙凤,也把“热情”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板书“热情”)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昨天预习时,有资料说这里写出了王熙凤的虚情假意。
师:有争议?不错。好,那我们就细细地品一品这几句话。
(出示)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师:请大家把这几句话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现在问你们,你们知道林黛玉几岁了吗?
(生摇头)
师:知道她上过学吗?
(生摇头)
师:知道她现在吃的什么药吗?
(生摇头)
师:这就怪了,明明王熙凤问了,你们为什么都不知道呢?
生:因为林黛玉没有回答。
师:为什么没有回答?
生:课文是节选的,刚写到王熙凤问完就没有了,可能在《红楼梦》那本书中有回答,编入课本时被删掉了。
师:你认为原著中有,这里没有节选进来。我可以告诉你,你把一部《红楼梦》读完,也找不到林妹妹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现在,你来当林妹妹,我来当王熙凤,你是多少岁就答多少岁——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你为什么不答?
生:你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我刚想回答第一个,你又问第二个了,根本来不及回答呀!
师:那如果要让你来得及回答,应该怎样问?现在你就是王熙凤,我就是林黛玉,你来问,我来答。
生:妹妹几岁了?
师:奴家今年一十三。
生:可曾上过学?
师:上过几年学,学过“三百千”。
生:现吃什么药?
师:偶尔吃点乌鸡白凤丸。
生: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师:好的,谢谢!现在你知道林黛玉的情况了吧?
(生点头)
师:这就怪了,同样是这三个问题,为何原来不知道答案,现在知道了?
生:原来王熙凤没有留时间让林黛玉回答,现在留了时间。
师:那她为什么不留时间呢?
生:可能是王熙凤说话的习惯使然吧,像放连珠炮一样。
生:应该是王熙凤并不是真的想知道林黛玉几岁了、是否上过学、吃的什么药,所以她有意问得快,不让林黛玉回答。
师:既然不想知道,为何又要问呢?
生:因为贾母在那里,王熙凤看出贾母很心疼林黛玉,所以就装出很热情的样子问,实际是在讨好贾母。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一个虚情假意的人。
师:同样的文字,我们粗略读一读,读出的是热情;用心品一品,品出的是假意。这就是名著的魅力之一。课文中还有一段话,也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出示)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师:请你们在贾母、林黛玉、贾母的亲孙女中任选一个角色,听老师朗读这段话,看看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师范读)
师: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生:我听了这话心里很舒服。因为你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说明我这个亲外孙女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师:一个字,爽!你呢?
生:你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让我心里高兴得不得了。
师:两个字,真爽!你呢?
生:你夸我的外孙女漂亮,我当然高兴咯!
师:三个字,爽歪歪!你看,王熙凤的一番话说出来,让在场的每个人心里都受用,看来她真是太会说话了,难怪能成为大姐大。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一个最大的秘密,谁发现了?
生:这篇课文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表来写,写出了人物的性格。
师:这只能算二号秘密。
生: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我觉得最大的秘密是语言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
师:这只能算三号秘密!再浏览一下课文,看看第 1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篇课文把人物的外貌、衣着等写得很多,几乎和后面的文字差不多了。
师:很了不起,你快要靠近最大的秘密了!想一想,第1自然段中这个王熙凤是谁眼中的王熙凤?
生:是林黛玉眼中的王熙凤。
师: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这段话,看看要用多长时间。(生齐读)你看,几乎用了1分钟时间。难道林黛玉也是呆呆地看了王熙凤一分钟,然后才起身去接见?
生:应该不会吧!
生:课文是有意先把王熙凤的衣着、外貌等写清楚,再介绍王熙凤的语言、动作的。
师:为什么要有意这样写呢?
生:这样写更能突出王熙凤这一主要人物。
生:这样写突出了王熙凤的身份、地位不一般。
板块二:略读一回
师:其实,像这种写法,在本回中还运用了一次。
(出示)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报道:“宝玉来了!”黛玉心想:“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呢。”及至进来一看,却是位青年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蹬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师:自由读读这段话,与课文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段话与课文第1自然段结构是一样的,开头都用了“一语未了”。
生:这段话与课文第1自然段一样,都是把出场的人定在那里,再仔细地描写。
师:他用了一个“定”字,就是把人物定格,进行静态描写。王熙凤的出场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这种写法也是《红楼梦》的一大特点。
板块三:引读一部
师:这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出示)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师:再看看其他章回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
第五回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第九十八回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第一百二十回 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生:题目都是两句话,像诗一样,字数一样。
生:题目的两句话都是对称的。
生:从题目中,我能够大约知道这一回的意思。
师:请你们再看看下面这两回的结构,你又有什么发现?
(出示)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话说秦钟既死,宝玉痛哭不止,李贵等好容易劝解半日方住,归时还带馀哀。贾母帮了几十两银子……
……
林之孝家的答应着出去,叫书启相公写个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
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话说彼时有人回:工程上等着糊东西的纱绫,请凤姐去开库。又有人来回:请凤姐收金银器皿……
……
元妃虽不忍别,奈皇家规矩违错不得,只得忍心上舆去了。这时众人好容易将贾母、王夫人劝住,搀扶出园去了。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生:这两回的开头都用了“话说”这两个字。
生:结尾的时候也基本相同,即“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或者“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师:这些是章回体小说的特点。章回体小说除了刚才这些特点吸引我们,还有很多特点需要我们走进原著去发现。
【评析】
廖纪元老师的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学生学会读书。这一特点,表现在:第一,教学策略选用精准。采用“精读一篇、略读一回、引读一部”的策略,教学生读懂名著,教学生会读名著。第二,教学设计简洁明快。三个板块,目标集中,不枝不蔓。第三,教学直指能力培养。三个板块,三个维度,着力于教学生从读一篇到一回再到一部的阅读能力培养。而阅读能力培养,正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的内涵之一。
让我们循着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看看老师是怎样教学生学阅读的,想想能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一、精读一篇:微观品味读,感受人物形象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发现,是这个板块教学的主要特点,廖老师依次安排了以下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
一是通过朗读检查预习情况。把课文读准、读通、读熟,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工作。二是默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用词语概括对王熙凤的印象,这是培养归纳能力;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支持,这是培养分析能力。三是抓住重点语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品读,品出“凤辣子”的虚情假意,感受人物形象。这个环节的教学很精彩,反映出教者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与课堂教学的智慧。四是引导发现课文写法上的最大秘密,先对人物的外貌衣着进行静态的浓墨重彩,再描写王熙凤的语言动作,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品读读什么?廖老师在教学中有极强的文体意识,紧紧抓住小说中的“人物”这一关键要素,精准选点,选取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两个重点语段——凤辣子的外貌衣着描写语段和语言描写语段,引导学生精读细品,不走过场。二是怎样品读?品读要取得实效,就必须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读,做到读中有收获。当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时,怎不会“好读书”?当学生得其法,怎不能“会读书”?
二、略读一回:中观拓展读,强化人物描写
这一板块的教学,廖老师让学生阅读“宝玉初见林黛玉”语段,直指人物描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这段话与课文写法相同——开头结构一样;人物描写方法一样——先定格人物,再静态描写。老师随即揭示,这种人物出场的写法是《红楼梦》的一大特点。这就教学生学会了怎样读《红楼梦》中的人物出场描写。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阅读教学中的“拓展读”应该怎样拓展?在哪儿下功夫?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像廖老师这样,树立发掘教材教学价值的意识——落实本组的训练重点。本组教材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本单元导读)。这正是廖老师选取 “宝玉初见林黛玉”进行拓展阅读的依据。
三、引读一部:宏观比较读,了解章回特点
“文无体不立”,阅读教学必须关注课文的文体,这就是“文体意识”。所谓文体意识,是指不仅要清楚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写作。树立“文体意识”是为了根据文体的具体特点,更好地发掘课文的教学价值,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
本节课,如果说第一板块的教学是紧扣“人物形象”这一小说文体关键要素实施精读教学(第二板块亦是扣此拓展略读),那么,第三板块的教学则是抓住“章回”这一特点,让学生发现:一是章回小说题目的 “内容提要”作用,二是每个章回开头与结尾的结构特点,从而教学生学会阅读章回小说。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阅读教学中的“比较读”,要树立大阅读教学观,站在更广阔的视野,发现读物的文本特点,由“这一个”到“这一类”。这对教会学生阅读是大有裨益的。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理想效果?这节课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实践范例——老师导之有方,学生读之有味儿,如此就会“好读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本就是从名著中节选来的名篇,读物的问题已然解决,“读好书”已不是问题 (对于课外学生读物的推荐,老师不可忽视)。学生“读整本的书”,教师要引导,引导什么呢?读书的策略方法。有了如廖老师这般“精读一篇、略读一回、引读一部”的引导,学生就能在阅读实践中逐渐习得怎样读整本的书,在读书中收获 “读书好”,收获“会读书”。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