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全理念”引领全域旅游
2017-06-15
“六全理念”引领全域旅游
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张 恒
“真是没想到,现在这里有太多的惊喜,走到哪里都感觉很新鲜。”时隔数年,再次来到安顺市黄果树景区,浙江游客李先生对贵州的印象彻底改变了。“几年前来旅游,都只是按照固定的观光景点走一圈,拍拍照显示‘到此一游’后没有太多的记忆。”
然而,今年李先生与家人再次来到安顺,不仅在景区能直通龙宫,还能去旧州、天龙屯堡这些地方感受古镇时光、传统工艺和地方美食,深度体验安顺的历史遗迹和历史文化,不禁让他们感叹:“可玩的地方太多了,没想到这里旅游资源那么丰富。”游客体验提高、旅游服务升级、“快旅慢游”体系形成……旅游产业链条的不断增长,安顺这些令游客称赞不已的变化,正是贵州发展全域旅游的成果之一。
近年来,贵州结合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提出以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区域管理的“六全理念”引领全域旅游之路,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新形象,旅游发展呈现出环境优化、合力凝聚、增长强劲的态势。
从景点游到全域游
“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而东下”。赤水河,一条独具魅力的河。2015年初,遵义市依托赤水河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启动建设赤水河谷绿道项目,历经一年建成全长168公里的旅游公路,打造了赤水河黄金旅游新干线,开启全域旅游的新篇章。
现在,南至仁怀市茅台镇,北至赤水大桥头,沿着赤水河谷不仅建有红色沥青自行车道、黑色沥青机动车道,而且根据沿线景区、景点分布情况,设置了观景台、驿站、服务站等,配套建设了土城旅游集散中心和房车露营地。
同时,驿站和服务站均承载当地特色文化,兼具餐饮、住宿、旅游咨询、自行车租赁、应急处置、管理等功能,不仅真正形成“快进慢游”的旅游格局,更把自然人文、交通旅游、智慧旅游、旅游扶贫等各方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遵义全域旅游的新格局。
“骑行于此,随风而行,一路风景美不胜收,除了痛快就是轻松,简直是‘车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如今,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已经成为周边游客的“新宠”,自驾车游客、骑行游客、背包客等纷纷前往,体验沿途骑行风光,感受红色文化和民族风情。今年春节假期,仁习赤旅游线也成为最受省外游客欢迎的旅游黄金线,累计接待游客96.0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1%和52.5%。
作为赤水全景式发展的一大力作,赤水旅游公路是贵州“全域旅游”的一个样本。
贵阳市花溪区以青岩古镇、天河潭、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景区的综合提升改造,初步构建“一核、一轴、四组团”规划布局,将分散景点和美丽乡村点串成项链,全域旅游风生水起;六盘水把旅游产业融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基本形成“春采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的产业发展格局。
如今,在全域旅游探索路上,通过全面整合区域资源、深度融合产业资源,为游客提供大区域、全环节、全方位的休闲度假旅游体验,贵州正在从“景点旅游”向全景式、全季节旅游转型。
从一业兴到百业旺
3月28日,尽管距离清明小长假还有几天,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区里早已熙熙攘攘。“这几年,每逢清明、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假日都会出现‘井喷’现象,春季可持续长达两个月。”百里杜鹃管理区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史家兴说。
作为毕节市旅游业的一大品牌,百里杜鹃近年来按照“一花引领、全域发展”的思路,着力构建“春赏花、夏避暑、秋休闲、冬康养”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同时,加快“旅游+交通”“旅游+城乡”“旅游+健康”“旅游+文化”“旅游+商品”“旅游+基础”各项建设步伐,丰富旅游产业业态,推动旅游发展提质升级。
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抓手,百里杜鹃围绕旅游抓联结。通过引导群众广种各种经果林及玉兰、牡丹等四季花卉,建成花卉生态主题公园5个,建成观光农业示范基地17个近万亩;挖掘和培育文化资源,成功培育了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坡节等一批民俗活动,打造了“满族第一村”、奢香军营山地公园、花海文化城等一批景区景点;整合投入4.6亿元资金打造了31个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以农民为主体、以生态为支点、以文化为核心、以体验为载体的乡村旅游满足了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多方位需求。
不仅如此,百里杜鹃旅游产业的“全面开花”,更激发了当地的发展活力。在百里杜鹃有着“满族第一村”之称的附源村,以乡村旅游和重要文化旅游景点进行打造,短短几年便从“边穷村寨”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新村”。目前,该村发展农家乐7家、农家旅社5家,还涌现出一大批养猪、养牛、养鸡、养兔专业户,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1800元增至现在的6200多元。
“一业兴、百业旺”,贵州省旅游业牢牢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抓住“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契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产业化,旅游收入迅速增长也为贵州新兴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仅2016年,全省接待游客5.3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027.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2%、43.1%。
从全域管到满意游
以“六全理念”引领全域旅游,贵州旅游发展增长态势日益强劲。图为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中的驿站。(喻德江/摄)
接待游客从1.3亿人次到3.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从1061亿元提高到3513亿元,4A级旅游景区从18家增至65家,全省3000多个自然村寨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并带动就业288万人……过去五年,贵州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与时俱进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
“十三五”期间,贵州将全力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努力实现旅游业“井喷式”增长。全域旅游发展,离不开全社会参与,全区域管理。
自去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加大部署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质量提升工作,重拳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建立约谈、暗访、整改、督查长效机制。同时,全面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引导市民、游客文明出游,提升素质。“贵州省旅游信用信息系统”的上线运行同时加大了对市场各方的约束,利于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不仅如此,贵州还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助力全域旅游。2016年5月,集化解纠纷“快”、便民服务“全”、联动机制“活”的优势于一体的景区旅游法庭投入运行,提高了贵州旅游管理的质量;2016年7月,贵州首支旅游警察队伍在黔西南州成立,确保景区景点治安秩序平稳,结合大数据在景区建立的智能监测网络,更加方便了景区景点安全管控工作。
“满意旅游”建设为贵州带来了一张令人欣喜的服务成绩单。201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3000多万人次游客涌入贵州,游客量同比增长41.8%,投诉却同比减少13.33%。更让人欣喜的是,在2016中国·花溪“大数据+旅游”产业高峰论坛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联手中国旅游大数据联盟机构共同编制的“全域旅游发展指数”中,贵州省排第九位。
(责任编辑/袁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