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出新天地 “赶”出加速度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经济建设盘点
2017-06-15
“转”出新天地 “赶”出加速度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经济建设盘点
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孙 蕙
翻开《贵州统计年鉴(2016)》,一组数据成绩喜人:“十二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0409.85亿元,年均增长12.5%,连续五年居全国前三位;人均产值接近5000美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分别提高了0.3和16.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297.13亿元,年均增速28.6%;财税收入9315.42亿元,年均增速1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87.26亿元,年均增速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多项指标增速名列全国前茅。
这份成绩单,充分凸显了贵州“经济实力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高端化”,标志着贵州在“赶”与“转”的征程中双向发力,向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疾速前行。
从6852亿到1.17万亿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4月1日,来自贵州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连续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实力显著增强。从经济规模看,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852.20亿元,2013年突破8000亿元,2014年为9266.39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8400亿元);2015年1.05万亿元,突破万亿,2016年11734.43亿元,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从增量看,“十二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加近1200亿元,从在全国经济总盘子的占比来看,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1.13%,提升到2016年的1.6%,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后发赶超的贵州创下前所未有的“加速度”,给全国带来惊喜,更给自身发展带来信心。
全国同步全面小康“时间表”留给贵州的时间紧迫,必须加速发展,才能保证不“掉队”,但经济发展不仅要“快”,更要“好”。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提出“既转又赶”作为发展主旋律,力争走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这是贵州科学发展的“辩证法”,也是经济增速跃上新台阶的重要“法宝”。“两加一推”淬炼的精神钢火引领贵州奋力赶超,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把一个个问号拉成了惊叹号,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贵州速度”。
传统产业“有中生新”转出一片新天地
清明小长假,记者在贵州首批省级“四个一体化”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黔西煤化工乙二醇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循环水站、脱盐水站、锅炉等有序运行,这个年产30万吨乙二醇的煤化工项目,总投资高达54.37亿元,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套煤制乙二醇生产装置。项目有关负责人跟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一吨原料煤卖价是520元,2.23吨原料煤可以制成一吨乙二醇,而一吨乙二醇的售价则高达6500元,其效益成几何倍级的增长,不仅大大减轻物流成本,还不污染环境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具有标杆作用的化工类产业示范工程。
长期以来,支撑贵州经济命脉的产业主要是煤电烟酒,尤以煤电为重,至目前,能矿企业生产的工业品在我省工业品总量中接近70%,对我省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
“十二五”期间,能矿企业面临着全国产能过剩、经济运行下滑的困境。贵州严格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高举转型升级大旗,既做“加法”,又做“减法”,推进能矿产业向绿色、环保、高效的新型工业化华丽转身。做“减法”,大力关停或重组一批不利于节能减排的小水泥、小铁合金、小铁厂、小黄磷等污染性企业。目前,我省能矿企业得到大幅压减,淘汰落后产能2500多万吨,特别是2013年底,我省取得了提前两年完成国家“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战绩。做“加法”,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重新武装老工矿企业,促其尽早升级换代;同时,结合自身资源秉赋,进入化工和资源深加工领域,解开产业和产品层次的“低端锁定”,迈向高端。
全省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走向台前,确定的19个“四个一体化”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2805亿元。目前,19个大项目均建成投产,贵州黔桂天能焦化有限公司每年200万吨煤焦化及化产精深加工项目投入生产、贵州金正大生态工程有限公司硝基复合肥及水溶性肥料工程项目投入运营、安顺黄果树铝业公司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项目18万吨电解铝产能实现达产……短短5年,贵州大规模的化工产业革命收获喜人,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2055.5亿元到2016年超过3900亿元,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前三位,国家核定2000万口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1.6%,继续保持高于全国、高于西部的发展态势。
富集的煤电资源与原材料的深度嫁接,让贵州“十二五”期间在占据产业链尖端的同时,寻求到了高端的赢利点,从而争取行业话语权。
新兴产业“无中生有”谋篇高端求跨越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长期以来,贵州高度依赖能矿产业和白酒烟草等传统产业,其工业总量的70%是由煤炭、电力、烟、酒、建材等贡献的,如何摆脱依靠资源拉动经济发展的粗放模式,尽快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增长方式的华丽转身?
贵州的答案是要“无中生有”,跳出长期以来对能矿产业的过度依赖,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产业体系。
2014年,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指出,良好生态环境,让贵州在选择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型、创新型的产业和项目方面更有优势,可以让贵州在“赶”和“转”的过程当中,边赶边转,做出产业升级版,实现后发同步甚至先行。
自此,贵州信息产业发展规划蓝图绘就: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占贵州省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到2020年,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发展思路明晰,贵州“十二五”期间在以大数据为主的新兴产业上“跑”了起来。
仅2014年,贵州信息产业收获盆满钵满:在“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上,签约项目79个,投资额达730多亿元;贵阳·深圳大数据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介会签署大数据产业类、文化旅游类项目共36个,总投资375亿元;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贵州与中国广核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5家大型企业一举签下14个清洁能源项目的“大单”。
新兴产业犹如一粒火种,迅速在黔中大地蔓延开来:富士康、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几大巨舰“云”集贵安;娃哈哈集团、泰豪集团、赛联集团、碧桂园集团、华润集团、浙江群升集团、香港招商局、西部发展控股有限公司等18家大型企业接二连三入驻,带来1036.6亿元的巨额投资;京东电商产业园、上海爱登堡电梯西南制造基地、浙商现代制造产业园、贵阳西南国际轻纺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已顺利“落地”,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签约项目106个。“中关村贵阳科技园落户贵阳,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园区,更重要的是为贵阳提供了一个创新发展的平台。”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
2016年2月贵州获批建设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8月获批建设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等五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战略带来新机遇,贵州从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的“三不沿”地区蜕变为通海、通边、通江的省份,在加快融入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区基础上,形成通往京津冀、面向东南亚、连通渝新欧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蒙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