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企合作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7-06-14王建东杨文军郑可欣
王建东 杨文军 郑可欣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得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新常态,这种资源的流动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通过分析我国软件行业人才需求与企业发展现状、我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国际化视域下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校企合作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的思路举措,对提高我国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124-0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内容、方式上都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虽然近几年高校为顺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软件人才培养作为改革中的前沿专业,采取了推荐学生到外企就业、与外企签订实习合作协议、与外企共建实践基地等表层的校企合作的方式,但并未把国际化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习借鉴国际软件人才培养经验,实现各类软件创新人才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都是高校在新时代的校企合作中不得不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
(一)我国软件行业人才需求与企业发展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软件行业已经成为当前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目前,我国软件行业从业人员和软件产业技术上存在着双重的压力。在软件从业人员上,我国软件行业只有25万从业人员,每年至少存在50万的人才缺口,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在结构上,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逐渐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软件高端人才(如项目经理)和低端人才(如编程人员)严重短缺,既熟悉行业技术又了解国际标准的软件人才更是严重不足。在软件产业技术上,我国虽然软件企业数量众多,但中、小型企业占较大的比重,这些中小型企业大部分处于软件产业链的低端,我国软件企业国际化程度非常低,海外业务几乎为零。自主创新是软件企业发展的源泉,但目前我国软件企业大都开发推行应用型软件,缺乏核心技术支撑,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低下,这些都难以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要。软件企业急需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背景的软件人才进入企业,这样才能增强我国软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使我国研发的产品符合国际标准,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进而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二)我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上了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大多数高校主要是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但是,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内容缺乏创新,实践环节较少,学生大多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做到主动思考问题,通俗来讲就是“重理论,轻实践”。在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软件专业人才,国际竞争力较差,国际视野不够强,所学知识不能与国际接轨,达不到企业对国际化软件人才的要求。以大连海洋大学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这个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头脑中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观念,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及应试,缺乏实践能力培养的考核,往往是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综合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从而造成毕业后就业难、人才流失的就业现状。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是为了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型本科高校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定位,加强校企合作在高校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目前,国内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等,这样的培养模式总体上可行,但还缺乏一定的深入性和持续性,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突出国际化培养理念;校企合作的运作流程、实施机制和保障体系等还不完善;国际化的软件人才培养中缺少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体系等。
(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教育乃国之根本。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与“教育是第一生产力”两者并不矛盾,恰恰相反,这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从古到今,教育在一次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不断改革创新,唯一不变的是,教育必须符合时代的特征,顺应时代的发展。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到,党中央做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以一种势不可当的趋势向我们袭来,也是现代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国际化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要在教育理念上向国际靠拢,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使教育理念国际化;二是培养模式国际化,充分建设国际交流生、国际合作办学平台,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培养出国际型人才。
当前软件产业已经超越了国界,经常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肤色的软件从业人员一起工作,在这样的工作背景和合作机制下,只有遵循国际软件标准和规范的软件产品才能打入国际软件市场,只有拥有国际化软件人才的企业才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跨国IT 企业合作培养国际化软件专业人才,這些是高校创新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国际化改革、师资队伍建设、重塑高等教育人才观和发展观的必经之路,通过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语言与文化、技术与规范以及职业能力达到国际化软件人才的标准,从而解决我国国际化软件人才缺口和结构矛盾的问题。
二、教育国际化视域下高校软件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一)建立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战略方针
通过分析国内软件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借鉴国际高校经验,建立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战略方针。
(二)建立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培养方案
1.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国际化软件人才,以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高校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必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校的教学模式制定一个共同的培养目标,即学生在校企合作下最终要达到的能力要求、技术要求、素质要求,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国际化软件人才应具有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外语实用能力,高校应制定符合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高校和企业一起制定课程体系,遵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培养其专业技术能力,使之在毕业后就能直接工作,跳过培训期,改善当今大学生毕业后就面临失业的现状。
3.教学模式的共同参与。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教学是校企合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专业人员作为实践指导教师,让企业专业人员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专业技能知识,使其能与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
(三)建立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管理体制
1.更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培养适应国际化的软件从业人员,首先应该具有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所谓国际化人才培养,就是要用国际化的思维和方法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向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注重实践教学,创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教学方法。
2.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在教育国际化这个大背景下,要在创新型模式下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站在软件专业的科学前沿,不仅要准确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在当今的国际教育形势下,要求教师也应该参加国际交流合作,走出国门,了解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自己的国际化教学视野。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要走出课堂,深入企业,与企业合作参与项目,把理论付诸实践,增强专业能力和国际化背景,组建多元的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
3.不断完善全程监控式质量保障体系。在建立领导听课、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网上评教系统和书面评价卡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基础之上,更需要将实践基地、毕业设计等环节与国际化软件人才需求相接轨,并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价模式,形成一套完整、实用性较强的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四)建立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综合素质提升平台
通过调查相关企业的岗位特点,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以适应企业的需要。整合学校资源,依托企业平台,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与实习实践环节,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多种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校园文化活动、学术文化研讨、社会实践活动、基础学科竞赛、科技创新计划、职业生涯规划等环节,建立第二课堂培养体系,拓展学生国际化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专业兴趣、创新意识、职业规划意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五)建立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与跨国IT企业合作培养国际化软件人才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客体、介质、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企业存在着“重视利益,轻视教育,重视绩效,轻视思想”的问题,在国际化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需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下转149页)
(上接125页)
三、校企合作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的思路举措
(一)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提高校企合作国际化办学水平
以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驱动软件专业培养方案改革,对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课程进行改革,全面推行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把国际化软件行业的实际需要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来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在教师授课时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中心,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
(三)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优化协同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
操作教学与理论教学配合进行,企业应派出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企业的技术人员教学注重的是应用,学校的教师教学注重的是理论,两者协调好教学总课时及每周课时的安排,交替着给学生进行授课。在企业的技术人员教学中,应该把企业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设备引入到课堂,让学生时刻跟上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有实实在在的应用之地,更全面地认识专业。高校应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培训、交流、学习、参加实践锻炼,对教师绩效考核内容进行调整,加强教师对现代企业的认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
(四)加强产学研究合作,促进先进软件技术应用和推广
高校要积极与软件行业先进的技术体系接轨,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实践活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各种科技创新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等协同创新平台,促进软件行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搭建实习实践平台强化能动性
按照生产、服务的真实过程搭建实训基地,建立实验室,吸引相关软件企业对实训基地进行建设。在实训基地建立与软件专业相关企业的生产线,实现校企深入合作的交替式教学模式,让学习理论、研究实际与企业生产融合为一体,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构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软件专业集中性的实训平台。提供实习实践机会或去企业实习,让学生将储备的能力自然地融入到工作之中,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业界的工作状态,调动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为以后更好地成为国际化软件从业人员做准备。
(六)提升外语教学水平,奠定成就国际化软件人才基础
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高水平外语也成为了就业中的法宝。语言是国际交流的基础,要学习与合作,首先要能沟通,为了满足国际化需要,应加大英语和日语两门外语课程的教学,并注重学生口语及听力能力的训练,奠定成就国际化软件人才的基础。
(七)面向第二课堂改革,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面向國际化软件人才需求,结合优秀软件人才的标准,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改革,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促使第二课堂活动更有针对性。鼓励学生参加一系列的学科竞赛和科技竞赛,这些竞赛要求知识面广和灵活性强的特点会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开发,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帮助,而创业大赛不仅会锻炼学生工作策划、方案实施及应用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发展个人知识储备与提高动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