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课程改革的方向
2017-06-14孔凤
孔凤
当前,职校在课程设置的探索中,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出现了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定位不突出、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不相符等问题,职业教育应该积极应对挑战,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才能适应我国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培养学生具备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点在职校中尤为凸显。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具备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
课程设置结构单一。首先是缺乏基础的职业素养培训课,现代社会对就业劳动力的基本素养不再局限于礼仪站姿或者计算机操作,而逐步扩大到团队意识精神、服从精神与服务精神的培养,但职校目前的基本职业素养培养课仅限于形体礼仪和计算机操作。
其次是缺乏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德育课,德育课的目的在于最终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但目前德育课仅限于枯燥无味的理论课,且担任德育课的教师大多为年老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学生不愿上、不愿听、也学不到东西。
最后是缺乏与专业课相配套的实践课,多数职业学校的课程仅仅局限于理论,既没有配套的实训室,也没有引进相关校企合作单位。
课程定位不突出。职校的课程设置既没有自己的特色,也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广大学生心目中是一种模糊的概念,据调查,众多初三学子对“职业学校”的联想是“高中落榜后的去处”或者“调皮学生的聚集地”,因为这种固有的定位和一味的成见,导致很多学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报考职业学校,所以职校在初三毕业时的志愿填报时很不占优势。
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不相符。首先是教学设计程序与当前学生特点不相符合。当前职校的教学设计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教学程序与设计,即先理论后实践。但职校学生本身具有不爱主动学习理论、接受能力差等特点,导致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紧跟着在实践环节就一知半解,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其次是课程内容不匹配实际工作等。多数走出校园的学生纷纷反馈,学校教的知识与实际工作中所需知识相距甚远,产生了教学与运用的矛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的教学内容多数理想化、模式化,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求。
最后是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但职校在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还很薄弱,也缺乏相关的课程设置,所以很多进入社会的学生感到适应困难、有些甚至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如何进行职校课程设置的改革,笔者认为,基础课与专业课分开,切实丰富课程结构。针对目前提出的中职学校3年制学制的趋势,将3年课程主要分成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高一进校前半期学习基础课,基础课考核过关,学习专业课,高三进行实践课。
职校生源普遍呈現出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差、对自己前途迷茫的特点,笔者认为,在进校第一学年,应该通过专门的时间和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训练课进行系统培养,开设体能训练课、形体礼仪课、驾驶理论课、计算机操作课、德育课、法律常识课、基础公文写作课,智育与体育兼备,培养其具备进入社会后基本的职业素养;第一学年考核过关的学生方可进入第二学年的专业课学习,此时的学生经过为期一年的职业人素养训练,已经具备了便于管理、明确目标的特点,专业课的学习会更有针对性;第三学年进行专门的实践操练课,将二年级所学理论划分模块,在第三学年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操。
加强课程特色定位,改变职校固有形象。要想扭转人们心目中对职校固有的形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一个长期工程。笔者提出三步走方针:第一,重塑形象。职校应该广泛收集出自本校的名人才子故事,汇集成册,不断更新,利用当今微博、微信等主流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从而慢慢引导人们对职校的印象,让大家明白,成功的道路,并不只有读高中考大学这一条路;第二,特色课程。职校应该仔细划分当今社会职业的各个种类,开设更多的专业课程,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并且在众多专业中打造出与各自学校相符合的特色课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有所用;第三,加强实战。某职校的电话客服人员课程,直接将移动公司的客服分部搬进校园、搬进教室,简短的理论课程之后,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真实的接电话情境中进行训练,不得不说,该校的电话客服人员一毕业就具备了很强的业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职校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富有创造力,技能性课程不妨采用以下教学程序:先做,做中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再做,做会然后教人。“从做中学”的思想在职校当中也不是第一次被提及,但很多专业仍然不重视,始终改变不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势必违背职校学生的具体特点,导致教学的事倍功半。
(作者单位:乐山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