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学习形成性评价策略探讨
2017-06-14林越操
林越操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成果進行价值判断,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很大影响。与终结性评价不同,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评价,它经过仔细计划和系统跟踪而成,有益于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形成性评价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学生汉语语言能力不是通过一次测评及分数就能客观评定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评价策略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考试的分数还是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评定的主要标准,往往忽略了学生对于小学语文学习所付出的时间以及精力,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性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评价,对学生学习态度、方式、想法以及在学科测评中取得的成绩进行的综合评定,能最大限度地做到教学评价的客观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并使形成性评价在教师评价中得到科学合理的运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的误区
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摸索已基本形成,然而人们对语文教学一直存在很深的偏见,认为语文只是作为其他学科学习和未来工作的一种工具,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才是学习的重点。这种认识误区和见解偏差所带来的弊端,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具体实践中有着多方面的体现:
1.评价目的不够明确
对前一阶段学生所学知识和学习行为进行综合考量,并为优化和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做基础,让前后学习到的知识做到有效衔接,是教学评价的最大目的。然而现阶段语文教学工作者却更多地依据教学评价,简单的把学生按照学习成绩进行优劣分级,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指标做出测评,这种行为使得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了教育评价的唯一目的。单纯注重了学习成绩,不注重学科自身知识的连接性和前后学习的连贯性,这种评价目的不明确是小学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功利性,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2.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美国教育学家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认为,语文教育目标可以分为认知、情感、能力三个基本领域。其中,认知是基础目标,注重理性精神的培养;情感目标则更加倾向于非理性范畴,如合作意识、耐挫能力、仁爱精神等;能力目标是提高目标,它要求受教育者能把学到的知识,获取的经验,涵养的情感付诸实践,转化为有效的行为。这三个基本领域的教育目标,应该成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因素,可以对学生做出全面评定。书面考试形式主要体现的只是认知领域,而且只是最基础的知识学习,没有对所学知识的分析、思考、应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中,书面考试成绩不可避免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教育评价的片面性,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较低,学生只会简单的认知,情感和能力得不到培养,造成了许多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他们只会考试,在其他活动以及未来社会工作中却很难适应。
3.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推广,教育教学改革方法的实施,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取得了阶段性成功。然而,旧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应试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中还是占到了主导地位,许多的教育活动仍然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的,这严重阻碍了教学评价的科学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也不尽相同,虽有很多教师观念转变,认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最重要,但是教育大环境没有做出实质性的改变,他们也只能被迫将考试成绩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
二、形成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运用策略
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对语文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时消除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误解和偏见,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只有科学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并合理应用到语文教育教学中,才能更好提高语文学习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达到知识的积累,如果想让学生的学习有个好结果,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试成绩固然是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但学习过程才更能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就是说教师需对学生做出过程性评价,而不是单纯进行结果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考核是多方面的,学生平时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在分组活动中同学间的协作能力等都是考核的因素,它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评,能使教师更客观地对学生做出教学评价。
2.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得出的,它能很自然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教师根据这些教学评价,全面掌握学生个体情况,并将这些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然后及时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与学习方案,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小学语文学习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评价活动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教学环节,还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亡羊补牢”的寓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还对学生在课下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看学生能够通过寓言学习来提高自身对“错误”的认知能力,是否具备了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等。
3.发展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
小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评价,其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的,所以要注重发展评价与激励评价的结合。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前精心备课,设计好课程结构,预留出提问时间,提问一些针对性的问题,透过问题分析促进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提升。尤其是个性化素质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必要一味开展标准性的评价,而是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也许有些回答并没有针对问题,甚至回答是错误的,但是教师只要实施激励性评价,学生会因老师的用心倾听而增加自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对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时,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写作能力的长远发展,多对学生开展发展性评价,肯定学生在写作水平上的进步,让学生有写好作文的自信。
4.教师他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然带有主观性,不能全面客观地做出形成性评价,也就不能将形成性评价的优势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有时学生对自身不足的认识可能比别人清楚的多,或是学生之间也会有相互了解,而这些不是教师所能观察到的,因为学生可能会在教师面前有所隐藏,所以教师应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活动,让学生敞开心扉,提供一些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于更好做出形成性评价。通过自评与互评,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使学生对自身有更明确的认识,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例如,在古诗《锄禾》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与背诵等情况开展单向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之间开展相互评价,彼此检验古诗的学习情况、背诵情况、生字识记情况等,这样学生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及时发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缺陷,同时减少了对教师的畏惧感,更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运用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评价中,通过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进步与否的综合考量,以及多种测评方式有机结合,使得小学语文教师对其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全过程以及存在的欠缺,并相应作出调整,更好促进教师教学方案的优化,也对增强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有所帮助,有效带动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晓芳. 在新课改下如何渗透形成性评价优化高效语文课堂教学[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2]吴玲琳.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J]. 中国校外教育,2013,(13) .
[3]骆北刚. 形成性评价:概念、原则、策略及案例[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4]张孝儒. 励语春风花千树——浅谈鼓励性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5).
[5]Ellen Osmundson,何珊云,王小平. 理解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J]. 全球教育展望,2012,(04).
(责任编辑 陈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