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2017-06-14石翠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祥林嫂思维课堂教学

石翠丽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从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学生的思维,体现着教师的智慧,提问的有效与否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的好即教的好”。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善问、巧问是语文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

一、有效的提问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设置“主问题”,牵一发动全身。如《祝福》一课,可以设置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我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来证明。同学们终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找到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历程:立春,丈夫死去;孟春,被迫再嫁;暮春,痛失爱子;迎春,一命归天。大家理解到:作者刻意把祥林嫂生命中几个“关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由此巧妙揭示出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由此突出了她的生命的悲剧并在其中寄托了深邃的象征意义。正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主问题,串起了阅读教学过程的许多内容。

二、提问次数要适度,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提问并非多多益善,提问的次数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掌握一个度。过多,学生易紧张而来不及思考;过少,则缺乏必要的启发,学生听课容易懈怠。有个教育行家说过:“跳一跳,摘个桃”。问题设计也必须从学生基础出发,难易要适度。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人的认识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有效的提问应该是靠近“最近发展区”的,接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范畴,接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逐步解决问题。

三、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变“死”为“活”

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提问

在教《祝福》这篇课文时,因为文本不好懂,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鼓励他们深入文本体味感受,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很多学生都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有同学提出:“祥林嫂自己没有名字吗?人们为什么不称呼她自己的名字呢?”“既然中国女性出嫁后就会成为丈夫的附属品,她嫁给贺老六后人们应该喊她贺六嫂啊,可是为什么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应该说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文本、独立思考后提出的疑问,我顺势引导学生再次深入阅读文本,思考、讨论,逐渐明确祥林嫂之所以一直被叫做祥林嫂,是因为中国封建传统文化观念中“‘好女不嫁二夫”的毒害,联系祥林嫂被逼改嫁时的嚎、骂,挣扎,甚至以死抗争,就很容易明白包括祥林嫂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对改嫁不认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她嫁给了祥林,生就是祥林的人,死是祥林的鬼。大家一直稱呼她祥林嫂也就合乎情理了。

2.延伸性的提问

如《鸿门宴》情节分析完后,为了能将历史人物与现今社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可这样提问:项羽和刘邦若生活在现今的社会将会怎样?或项羽该不该杀刘邦?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四、有效提问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提问

1.小说教学的有效提问

如在教授《祝福》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提问:文章是怎样描写祥林嫂的?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反映了祥林嫂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通过祥林嫂的故事表现怎样的主题?

2.散文教学的有效提问

如教授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的散文,它的语言奇偶相谐,参差错落,句式整散交替,节奏和谐,朗朗上口,特别是在描写那一幅光色声味具存的雨景图时,更是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美感,为了让学生品味这种散文的语言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一段雨景图的描绘,语言有什么特色?作用怎样?你通过这段文字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在吟咏、体味、思考中如同身临其境,真正的理解散文语言的魅力。

3.诗歌教学的有效提问

如教授《声声慢》,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体会词中三处感叹号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声声慢》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词,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样的一幅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这样的问题既能紧紧围绕着诗歌的特点,又可以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使学生沉浸在诗歌王国,感受到诗歌的艺术之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问题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标志,是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内趋力。有疑问才能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探求问题的热情,启发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在教《项链》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梳理情节,把握故事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删去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即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一部分,对原文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很快就激发了学生思考探讨的兴趣,在相互交流讨论中最终深刻理解了莫泊桑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及其奇妙效果。

宋代王安石曾说过:“词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注重提问艺术,必须坚持从教学实际出发的原则,要问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上,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问在学生内在情感的触发点上。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琢磨反思,定能形成适合自身特点、同时也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语文课堂教学将会进入—个新的境界。

猜你喜欢

祥林嫂思维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中的笑与哭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祝福》的女性视角解读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