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高效率教学之我见
2017-06-13孙振东
孙振东
摘 要:小学六年级是小学向初中的过渡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在中学的学习效率。这一阶段的数学还会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六年级数学教师能否组织好教学工作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实际教学中,六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存在质量不高、压力大、方法单一等问题,这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数学;高效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创新,构建高效课堂成为热门话题。顾名思义,高效课堂是指教学效率或效果相当高的教学课堂,是指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且取得的社会影响力和现实效益也更大。
要构建小学高年级高效课堂,首先有必要对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此,六年级数学教师当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充分备课;二是学用结合;三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四是充分活跃课堂氛围。
我认为,目前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一是传统的教学手法单调乏味。由于数学概念化、抽象化的特征,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难以提起兴趣,积极性不高,不能有效理解课程内容,课堂缺乏活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不少六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导入和教学启发,仅仅通过程式化教学来完成数学教学,教学效率低下。二是作业量过大。作业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方法,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巩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无疑,作业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一些教师由于自身教学方法不佳,导致课堂效率低,反而寄希望于作业来补足,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困扰。
一、备好课是高效教学的前提
了解学生也是教师备课的内容之一。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差异,才能备好课、教好学。学生并不是一张张白纸,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想。备课时,教师需要首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与能力进行预设,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学生对教学内容“吃不了”或“吃不饱”的情况。
教师要在学案中设置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案,不强求所有学生全部同步,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学案的作用。学案就像建筑中的框架,它将所要教学的知识更简单易懂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领学生在教师准备的相关资料的帮助下,掌握数学知识与概念,这样就不需要教师在一些基础性知识上浪费过多的时间了。
二、充分学用结合是高效教学的门槛
生活中数学的广泛应用说明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只要留心就能发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联系实际生活,找到学与用的结合点,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数学由于其自身因素,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并没有达到相当的高度。他们对数学内容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一因素,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这样就很难取得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联系实际生活,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理论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借助具体的生活经验,学生能对数学进行形象思维运算;另一方面,学与用的结合能够提高學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是高效教学的油门
六年级数学本来具有抽象难懂的特征,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或工具,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立体起来、丰富起来。多媒体教学工具就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的突出代表。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制作成生动的、条理清晰的多媒体课件,将形象的图片、迷人的动画、生动的视频等展现在学生面前,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不断丰富,小学数学课堂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多媒体的应用最广泛,最受学生欢迎,但它也并不是唯一的现代教学手段,诸如电子白板、智慧课堂这样的现代教学手段正走进现在的课堂。
四、充分活跃课堂氛围是高效教学的抓手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前提。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花了大量时间在教学设计上,而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却不值得称赞,不少数学教师在走进教室时表情呆滞、严肃有余可爱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极度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仅有的互动也是针对全班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已,且学生一旦回答错误或者回答缓慢,教师就会立即给予负面反馈。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教学效率不高是正常的。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敢于踊跃发言、提出异议。
总之,作为小学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点,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将在整个求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改进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是现实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应当也必须有勇气和能力接受这样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欧珠凤.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与反思[J].考试周刊,2015(41):78.
[2]朱占成.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六年级高效课堂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