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风”的“心”
2017-06-13杨奕望
杨奕望
冠心病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胸痹范畴。在中医辨治中,大多从瘀、痰、寒、虚等角度入手,取得了不错效果;不可忽视的是,其病因“风”也至关重要。如在气候转换、寒暑更替时,患者会突然感到胸闷、心痛。这种胸痹常常具有“乍间乍盛,休作有时”的特点,每每遇到气压降低、温度变化、风向改变等情况,就容易发病。上述诱因,都属于中医“风”的范畴。看来我们的“心”,真的有点怕“风”。
为什么说“心”怕“风”
《黄帝内经》最早对“风”的特性进行了概括。《素问·风论篇》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中医指的“风”分为外风与内风,既是外邪致病的先導,又是内伤杂病的诱因。“风”作为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性善行而数变,与风湿、风痹、风痒、中风等病证密切相关,还会引发胸痹、心痛。中医典籍中有“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心痛引背多属风冷”等语,风邪无形,常渗透侵入心之脉络,兼夹他邪致心脉痹阻。因此,“风邪入络,脉络阻滞”也成为冠心病发作的关键病理环节。加之,中老年患者肾精亏耗、气血不足,血虚引动内风,与痰相结,合为风痰,闭阻心胸络脉,则呈现胸痹、心痛。因此,在传统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等疗法基础上,配合“祛风”治疗,控制发病环节,有利于提高证治疗效。
“心”病用“风”药
远古以来,人们不断想象:世间藏有“神药”可以祛风除邪。如先秦典籍《山海经》记载:“又东四百里,曰鼓镫之山,多赤铜。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枝叶如垂柳,根木若鸡卵的“荣草”,似乎真实世界难以寻觅。但现实生活中,确有不少行之有效的祛风药物。中医治疗冠心病时,常常选用羌活、独活、防风、白芷、葛根、威灵仙等以祛风除湿散寒,亦选用川芎、延胡索、当归等血中之气药以祛风养血通络,师南宋名医陈自明“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清代内廷御医常用药茶以防治疾病,被称为清宫代茶饮。因其方小功专,服用方便,可以多服、频服,不仅被广泛用于疾病治疗和善后调理,在危重病的抢救中也不时“崭露头角”,成为清代太医院治疗疾病的特有剂型,冠心病患者不妨一试。选用川芎3克,菊花5克,山楂3克,生晒参或党参2克,灯心草1克,上述5味药材一并置于茶具内,冲入沸水,加盖焖泡15分钟后饮服。茶汁喝完再加沸水冲泡,每日2~3次。此药茶据清宫代茶饮化裁而来,祛风活血、宁心安神,补而不燥、行而不滞,药性平和醇缓,适合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
此外,冠心病患者在正确饮食、适量运动、调摄精神的同时,在外出活动、户外锻炼时有意识地规避风邪侵袭,预防感冒,则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冷暖急剧转换、气候频繁变化之季。御防风邪可使气血条畅、经脉通达;祛除风邪可使寒湿得散、痹痛缓解,平安守护冠心病患者怕“风”的“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