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跟风,科学看待食品添加剂
2017-06-13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添加剂”成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眼中的“敏感词”。平时挑选食物时,总会被标注“无添加”的产品吸引,认为它们才是最健康安全的。这种概念是否科学?食品添加剂值得“谈之色变吗”?
要分清: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剂
根據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加工工艺等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例如我们熟知的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它是现代食品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被称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
既然食品添加剂这么重要,为什么很多人还对它避之不及呢?这可能是源于近几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让许多人知道了塑化剂、三聚氰胺、苏丹红等物质,并把它们也当成了食品添加剂。其实,这些食品安全“杀手”都是非法添加物,是不被允许用于食品生产和加工,与食品添加剂完全是两个概念。很多人对此不明就理,“食品添加剂”便替“非法添加物”背了黑锅。实际上,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因为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而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
别担心:使用安全,国家严把关
食品添加剂既然被用于食品制造,安全一定是头等考量因素,国家对此有着严格的监管程序。一方面,在评判某种物质是否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时,须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另一方面,每一种食品添加剂在实际使用时,国家都设定了非常明确的使用范围和剂量规定。只要合规使用,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
食用色素是最常用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其作用是改善食物色泽,增强食欲,我们常喝的汽水和果汁饮料里就有柠檬黄、β胡萝卜素、日落黄、柠檬黄、焦糖色等食用色素。每一种色素在不同食物中的最大使用剂量都有明文规定。以β胡萝卜素为例,按照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GB2760)》规定,它在碳酸饮料中的最大使用量是2克/千克。而这种最大使用量设定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人体每日添加剂的摄入量不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ADI)。那这ADI的值又是怎么来的呢?
ADI的设定流程非常复杂和严格。简单地说就是,先用实验动物测试出某一食品添加剂的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机体长期摄入该类添加剂而无任何中毒表现的每日最大摄入剂量1),再取其1/500~1/100作为ADI值。这1/500~1/100的系数是为了平衡物种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2, 以尽可能保证该数值的安全性。有了ADI作为高要求的食品生产规则,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剂量自然就有了更高的安全保障。所以,正规商场出售的、由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可放心食用,不必担心健康受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得安全、吃得好,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消费者的科学认知水平也应不断提高,避免盲目跟风。
1孙宝国.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钟凯.三问食品添加剂[J].家庭医药,2013,(1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