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方式
2017-06-12陈桂林
陈桂林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受到了重视。以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负责教导学生,管理学生,现在要求教师要客观的评价学生。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教师采取的方法不合理,很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三种正确的评价方式:
一、采取适当的激励性语言
一个成熟的教学方式,不在于教师能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师能不能让学生自己主动进行学习。教师用再多的教学手段,督促学生学习,都不及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二分之一,学生主动去学,比教师苦口婆心的劝说更有效率。当学生处在低谷的时候,可能因为考试没有考好,或者有一道题解不出来,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而不是一味地批评。现阶段学生的自尊心非常脆弱,好胜心又强,他们能体会到挫败感,这是时候教师不能再对学生词严令色,应该用缓和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且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给学生肯定的评价,学生才能从不好的情绪中走出来,一旦走出来,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投入到学习中。当学生的表现非常亮眼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既能加强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为其他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
在进行《登鹳雀楼》教学时,教材要求学生背诵整首诗。教师在课上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第一个学生勉强背完,没有读准“更”的读音,教师说道“这位同学一看就知道课下用了功,可以把整首诗背下来。但是,要注意‘更的读音,是四声。总体还不错,课下再努力一下,正确背的更熟练。”第二名同学,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背诵的时候很困难,教师一直进行引导,他也没有背下来。教师问道“你是有字不会读吗?还是太紧张了?”学生说道“我课下背的很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教师说道“没事,你可能是太紧张了。我让你们进行背诵,只是看看你们课下有没有用功,这一次背不过,下一次,只要能记住就行。我看你上节课,听得很认真,肯定可以的,不要紧张,你要不要再来一次?”学生听到教师的鼓励,再一次进行尝试,这一次很顺利的就背出来了。由此可见,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对于学生的影响。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实时评价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贯穿一节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表现在方方面面。教师在讲课时,可能会随机向学生提问,形成一种实时的互动,而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后,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就针对学生刚才的表现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完以后,再进行后续的教学,把评价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现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很多学生都会在课上走神,教师可以利用适时的评价,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时刻保持思维的高度活跃。教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出相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回答,或者有针对性的让某一个学生回答,配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当学生在课上走神时,教师及时的问题和评价,都能对学生起到督促的作用。
在讲解《金蝉脱壳》时,教师就要把实时提问和评价结合起来,展开教学。在讲课文之前,教师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金蝉脱壳是怎么一回事吗?有没有同学知道啊?”学生立马展开了讨论,有一个学生举手示意,经教师同意后,他说道:“我只知道一个大概。我们见到的知了前身就是蝉虫,蝉虫会在夏天把壳褪去,就会变成知了。”教师说道“很好,看来大家对于知了和蝉虫还是有一定了解的,那么我们来讲解这篇课文。”学生在进行快速阅读以后,教师问道:“书中的‘我为什么想去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呢?”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回答,学生看的很仔细,他说:“课文中的‘我捡到了几个透明的壳,别人告诉他这个壳的简单来历,他想知道更详细的,所以,就想揭开这个秘密。”教师对这名学生予以鼓励,表扬这名同学看书看的仔细,而且思路很清晰。
三、借用书中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故事、文章都是经过专业人士细心挑选的,其中的内容对学生都有很强的教育性。而且,书中的内容都是学生可以看懂的内容,也有很多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和道理对学生进行评价。借用书中内容对学生展开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也能让学生体会语文知识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道理和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
如《精读与略读》这一篇文章,就可以用来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评价。现在很多家长都有了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意识,学生也很乐意进行课外阅读。但是,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凡事都要有重点和限度,不能讓学生过度沉迷于课外阅读,也不能扼杀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精度与略读》中写道“我们所读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编选的,对我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因此必须要精读。然而,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读大量的书,因此我们还须要学会略读。”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注意方法,利用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幸福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