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2017-06-11黄素琴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使得有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师们所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并且进一步的优化现在的课堂结构,并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效果。本文就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借助于课堂教学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提升,随着我国素質教育的不断推行,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并且在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内让学生们充分掌握课本上的所有知识。[1]
一、进行教学难点重点的确定
要想充分发挥出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的难点重点进行准确的确定。因此教师应当对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教材以及教学性质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并且能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注意到教授与训练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只有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落实,才能够让学生们对这节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一个大的知识框架下进行小学语文的学习。[2]
此外,在确定教学难点重点的过程中也需要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作为依据,并且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们学习水平以及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来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来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进行难重点的教学。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联系到实际,才能够让发挥出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位置,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进行《理性的风筝》这篇课文学习时,其教学的重点便是让学生们体会到刘老师那种顽强执着的精神,这一点对于即将毕业的小学生而言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如何让学生们充分理解理想的风筝与刘老师之间的联系等这些问题,也就成为了整个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教师在对这篇课文的难点与重点进行确定之后,就可以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进一步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有效性。
二、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并且选用一两个能够牵引全文的线索来进行教学,也是能够提升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选好教学的切入点,并且积极去引导学生们进行这一门课程难点重点的学习,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效果。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于切入点来进行教学,则能够引导学生对整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且能够对这些教学文本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因此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到课本的教学中。
1. 从题目切入文本
题目作为整篇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进行题目的理解也对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将题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并且引导学生们一点点进行到文本所描述的环境下,这样也能够提升整堂课文的教学有效性。比如在进行《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题目进行思考,比如说同样是描述人的文章,为什么非要以《鞋匠的儿子》作为题目,而不是像《钱学森》等课文一样,直接将所要描述的人名作为课文题目。通过让学生对题目进行思考,也有助于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并能够使得整个教学设计环节变得更加的清晰,以及进行课程目标的有效整合。
2. 从中心句切入文本
对于不同的课文而言,中心句的呈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一些文本的中心句是开篇点题,而一些文本的中心句则是在文本才进行总结,一些中心句则是某个段落的小结。通过对中心句进行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该篇文本的中心内容,并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比如在进行《詹天佑》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其中心句便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将这句话作为教学的中心部门,并且让学生找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都表现在那些方面,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理解,并将整个教学文本以一种层层分析的方式呈现为学生们。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对文章所表现的中心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突破教学的难点,并且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好的了解。
3. 从过渡段切入文本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的结果比较严谨,在其段落之间还进行了过渡段的巧妙运用,这样不仅能够让整篇文章的内容得到紧密连接,还能够概括出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将过渡段作为一个教学切入点,来借助于双向扩展的方式,引导学生们理解这篇课文。
三、进行教学体验点的创设
为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往往需要让学生对于文本有着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这也就需要教师进行体验点的创设,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并且对文本中的情景以及情感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而通过体验点的创设,也能够激发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兴趣,并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们因为自身知识以及生活经历的局限性,对于一些诗句中所蕴含的主题与情感也就缺乏相应的体验,这就使得学生对于这些文章产生一定的陌生感与疏离感,并且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在对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文文本进行教学时,就需要教师进行体验点的创设,并需要找到学生类似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比如在进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篇课文的讲解时,许多学生对于“孤芳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中所蕴含的感情都无法进行有效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别扮演诗人以及离开的人,并在不断送别的过程中体验这篇课文的含义。而借助于不断的角色体验,也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教学难点重点的确定、并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然后借助于创设体验点的方式,来营造出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并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云静.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07)
[2]王延彪.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6(01)
作者简介
黄素琴(1965.2—),女,壮族,籍贯:广西靖西市。学历:大专,职称: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工作: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