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2017-06-11田国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3期
关键词:自主发展自主学习小学数学

田国华

摘 要: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为中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新课改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跟对待问题的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的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笔者从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二、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1. 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性,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如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通过指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做量沙试验,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学生能提出问题?善于勤奋思考的学生就主动提出问题:在圆柱与圆锥不等底不等高的其他情况下,圆锥体各也是圆柱体各的三分之一吗?我就引导学生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通过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教师再做适当引导,使得学生对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

2. 充分的思考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形同的四份。大家的兴趣很高,很快得出四种折法。这是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的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还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三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贴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觉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后得出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四、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各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有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除以2就是长方形一条长与一条宽之和。然后借用钉子版,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大家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五、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学生一旦科学的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大大的增强,他们就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武器去探究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

六、应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

第一,教师应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做到既“备课”又“备人”,而后者就是指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

第二,教师不应充当知识的“授予者”,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具体地说,教师首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寻找提出的问题,并积极地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同时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应当帮助学生去承担起责任。也即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真正的促进者,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当成为自天而降的“救世主”,而应成为关于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判者”,而应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交流和自我批評。

第三,除去直接的促进作用外,教师又应注意发挥“学习共同体”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具体地说,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应具有这样的特点:其中每个人(包括所谓的学困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到轻视和压制;另外,真理的标准是理性而不是教师,也不是任何的“权威”,显然,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从这样的角度看,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主动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又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造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的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

总之,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

自主发展自主学习小学数学
创设教学空间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作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基于儿童本位的学习方式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