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种果树》教学心得
2017-06-10曹燕
曹燕
《猴子种果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颇受孩子们的欢迎。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以童话为媒,通过猜谜语、配乐朗读、情境表演、情境说话、填写表格、想象续编等形式,创设了充满童趣的童话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其中,让学生徜徉在童话的王国里,领略童话的乐趣,感悟童话故事蕴含的道理——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猜谜导入,童话有了趣味性
上课伊始,笔者和学生猜起了谜语。先猜一动物:“长长尾巴红屁股,爬杆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老虎不在称霸王。”很快学生猜中答案:猴子。再猜一字:“东西南北不插秧。”有学生们想出答案:种。
笔者接着提问引导:“那你知道猴子种了什么吗?想知道答案吗?就让我们跟随小猴子到童话王国走一遭吧!”再通过老师配乐朗诵《猴子种果树》,把学生带入到生动曲折的童话情境之中。由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也得到激发,创设了一个“乐学”的氛围。
情境表演,童话充满情趣味
在“猴子是怎样种树”的教学中,笔者运用了“表演”的方法。教学中,笔者创设了和谐而又具语文味的“表演”,用明丽轻快的语言将猴子种树的过程演绎成活泼轻松的律动:“今天阳光明媚,小猴子起了个大早,拿上梨树苗,扛着小铁锹出发了。‘啦啦啦,啦啦啦一路唱着歌来到一个小山丘,放下树苗,挽起袖子,我们开始种树啦!挖个坑,嗨呦,嘿呦;放上树苗,扶扶正;浇些水,培上泥土。啦啦啦,啦啦啦,小树栽好了!”学生们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跟着笔者一边说着,一边动着,既感受着猴子种果树的过程,也感受着猴子种果树的快乐,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猴子种果树”的童话世界里。这样的表演,无疑是适切文本特点、孩子特点、课堂特点的,也是自然、协调的。
在学生读熟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带上头饰扮演“猴子、乌鸦、喜鹊和杜鹃”,小组合作演一演课本剧。角色的承担使学生成了课文中的人物,代角色说话,这是一种有效的体验,有助于他们更真切体察角色特点,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寓意。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表演,教师引导学生努力把握角色对话、动作,充分发挥想象力,赋予角色贴切的动作和神情,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形成自主、活泼、和谐的学习局面。然后选其中优秀的一组进行表演展示,给学生一次亮相的机会,这也是学习的一种动力。
有序训练,童话更具语文味
第一步:从文本的整体入手。在学生听完了这篇课文的录音后,提出“猴子种了哪些树”“结果怎样”的问题。笔者提高要求,让学生用一句话来回答刚才的两个问题,再使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说一说,最后用“拔了、种了”说一说。这样,在引导学生连词成句、练习说话的同时,也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同一个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在师生表演完猴子种树的过程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两个说话练习:“猴子都累得满头大汗了,怎么还乐呵呵的呀?他心里都在想些什么?”“猴子天天浇水、施肥,心里又是怎样想的?”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猴子等吃梨子的急切心情。因為有了前面表演的铺垫,学生的语言潜能一下子被激活,“想”的内容非常有趣且符合文本的特点,说话的语气也充满了童趣,融进了学生对文本主人公的认同感。这样的语言思维训练不是单一的,赋予了人文内涵和价值指向。在这样的训练方式中,学生的表达是一种积极的言语表达,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第三步: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学习与第二、第三自然段相近的第四至第八自然段,通过填表格完成对文本的解读。这其实是训练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关键词句,避免了文本解读过程中的重复,让学生理清了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学会从文本语言中提炼最紧要的语段,感悟人物个性特点,为感悟寓意作了清晰有效的铺垫。提供的表格具有举一反三的教育学意义,不仅使文本的框架变得更为清晰,而且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语言的一般方法;还激活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既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第四步: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续编故事。在充分的诵读与感悟中,学生早已与文本融为一体,对童话的寓意早已了然于胸。在这时让学生续编故事,讲一讲“第二年春天又来临了”后的故事,恰到好处。此时,学生的表达是“言”由“境”生的。在这样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中,学生想象说话是那样的轻松,那样的酣畅,那样的水到渠成。
在语文研究领域中,课堂要呈现语文的真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都应该是“语文”的。《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童话故事,老师巧设方法,带着学生走进童话的世界,身临其境地去听、去读、去品、去想、去悟、去说、去演、去写……让学生沉浸于轻松、活泼和快乐的语文课堂之中。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身上都充盈着语文的味道,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更有语文味,也会更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横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