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2017-06-10陈佃山

关键词:读书小学生过程

陈佃山

【摘 要】

作为教师,总会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作为语文教师,也避免不了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其中一个让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离不开读,而小学阅读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阅读教学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的读书和思维。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 阅读 能力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他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和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对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强调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为适应这一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良好的阅读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搬书进室”式的图书来源方式,规范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把课外阅读列入每周一读中。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也是形成阅读个性化的行为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适时鼓励学生进行创设性学习,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会主动进行探索学习。然而,这需要教师主动引导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其实,朗读过程就是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权,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读书空间。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不但会读书,而且读懂书。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难再看见学生用心读书的场景下,语文教学中串讲串问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有读书时间,40分钟的课堂里,朗读课文往往是匆匆而过,没有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任何痕迹。比如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朗读,通过朗读课文,增强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把握,但是有部分学生还未读完这篇课文,老师就立即转入下一个教学程序。教师没有根据教材特点、年级、学情来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平时的讲讲、问问、答答占据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不能切实把书读到位,无法使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就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与作者对话情感。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课文感受身临其境的境界,充分激发学生的经验背景,与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才能流露出感情。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都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过程是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阅读给人以智慧,给人创造力。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加以方法上的指点。在教师指导和推荐下,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阅读就好像是一粒花种,只要达到一定程度,阅读之花就能开遍每个学生的心田。我们要鼓励学生不放过任何一次的阅读机会,我们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字,掌握技巧,从而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使鉴赏活动成为他们的自觉修养过程。

四、了解小学生阅读心理,教给小学生閱读方法

首先,要遵循小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该年龄段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有插图的书和教师的描绘性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最先认识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如爱祖国、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到这些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阅读心理程序来发展学生的认识,使之对阅读材料有较深刻的理解,这是教师首要研究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所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只能按照: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来组织教学。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所采取的阅读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教师有必要从中撷取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学生推荐,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方法可依,增进他们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的信心。如在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传授以下一些阅读方法,目标阅读法、快速阅读法、以意逆志法、写写画画法。

五、训练学生研读讨论和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其教学过程是单向交往,教和学的关系变成了讲和听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的活动人为地局限于面积课业的“自然活动”,使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交往,活动形式多样化,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生相互合作的社会性活动。

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学好语文的体现。在教学中,老师应当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尤其是课堂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知识的涉猎。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作为老师,需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开创新思维并享受阅读的乐趣。

猜你喜欢

读书小学生过程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们一起读书吧
我是小学生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读书为了什么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