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促进小学语文阅读高效教学的策略
2017-06-10李锦祥
李锦祥
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教学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整个学科教学的成效,不仅仅是因为阅读内容在考试中占有较大的分值,还因为阅读教学对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看见远方的风景,体会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从而让精神世界受到不一样的洗礼。因此,阅读教学也是教师做好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于是,开展高效的阅读教学是每个教师的心愿,然而事與愿违,在教学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问题,使得教学受阻。那么我将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谈促进高效教学的策略。
1.有效营造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就是一堂课的指南针,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成效。我发现,就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教师教学方法选择的不当就是造成教学成效低的重要原因。小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比较有限,而阅读往往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教师不能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不能理解好其中的内涵,就会表现得比较被动与吃力,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失去阅读兴趣,将阅读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最终,教师难以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文学素养与阅读能力不能有效提升。于是教师要想开展高效的阅读教学,就必须从当前的教学方法入手,寻找有效的措施,弥补当前教学中的不足。针对以往的教学,阅读教学成效低主要是因为学生很难理解阅读素材中的内涵。所以我认为教师可以尝试性地运用情境教学法,针对教学内容营造相似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意。就以《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继续沿用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哲理,那么这个时候教师要利用可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将文章中的情境表现出来,仿佛学生就处在真实的情境之中,直接来听两个小朋友的辩论。这样一来,难懂的文言文知识变得轻松有趣,学生就能轻松地理解好文章中的内容,懂得孔子留给世人的智慧。
2.引导学生日常阅读
阅读其实不仅仅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活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要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并且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如果只依靠单薄的45分钟课堂教学,那也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日常的阅读,不再需要教师时刻的监督,就能拿起一本书来阅读,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当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阅读教学的成效。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合适的阅读计划,规定一个月为一个阅读周期,在这个周期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情况,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且能够辅助教学的书籍或者文章。并且在每次课堂教学之后,会适当地做一些小调查,了解学生实际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提出有效的建议。最后在每个阅读周期结束的时候,可以集结学生们来开展讨论大会,让学生来针对自己读过的书来抒发见解,聊一聊自己有怎样的收获。这样的方式,使阅读真正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另一个栖息地,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创设亲子阅读模式
就小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来说,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这一部分时间是教师很难控制的,所以为了切实促进学生的长远进步,就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成为教师的帮手,在生活中监督与帮助学生来阅读和学习相关知识。我发现,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尝试性地借助家长的帮助,但是取得的成效却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主要是因为很多家长没有能理解到教师的用意,在学生进行阅读时,只是简单地陪在学生的身边,但是缺乏有效的指导。为了改善这个弊端,需要家长与孩子一起来参与阅读,创设亲子共同阅读的习惯。就以《傅雷家书》为例,是教师引导亲子阅读很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先根据阅读素材,制定相关的计划表,派发给学生,上面有相关的问题,比如“通过阅读,家长有怎样的收获?学生有怎样的感受?”,通过家长与孩子的共同阅读,来一起谈一谈自己的见解,然后以书面记录的形式呈现给教师,获得反馈信息。这样的方式,既能使学生在家中也能收获有效的指导,还能让教师收获真实的信息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结 语】
以上是本人的浅薄见解,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做好阅读教学是实现小学语文整体性进步的必要前提。并且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始终是教师的重要目标,同时让学生掌握好阅读的技能,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面对各种难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教学研究,根据教学内容与实际的教学情况,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以调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构建好高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获得实质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坤梅.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上),2011(04)
【2】岳二平.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