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管理类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1+1+3+1”模型

2017-06-10陈天旻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17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陈天旻

摘要:通过对现有管理类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调研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构建产学研合作培养“1+1+3+1”模型,探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与合作单位(企业、科研院所)共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热潮,高等院校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功能,其社会服务功能也被日益强化。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高等教育实现社会服务功能,推动经济发展提供重要途径。

然而,经过实践的检验,现有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弊端,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如何创建适合研究生教育变革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现有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J大学管理学院为例,通过运用核心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管理学院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调研。为了更有针对性的设计问卷,本项目先对管理学院导师、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根据访谈内容和提纲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招生方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导师指导、学位论文、产学研合作培养的制约因素。问卷共25道单选题,受测对象主要为高校与合作单位管理人员、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研究生,用以提高问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最终发放问卷380份,回收问卷357份,回收率为93.95%,说明本次调研真实有效。

本文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情况和结果,针对管理学院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现状,从“招生选拔和培育方式”、“学位论文和导师指导”、“课程建设和保障机制”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招生选拔和培育方式

招生选拔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输入”环节,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质量。项目组对管理学院生源选拔、招生形式、招生宣传等方面做了问询。生源选拔方面,52%的受测者认为应注重知识掌握能力,30%的受测者认为应注重创新能力,18%的受测者认为应注重工作实践经验。说明生源的知识掌握能力和专业背景仍然十分的重要。

招生形式方面,49%的受测者认为由高校统一招生,后经合作单位与研究生互选确认。41%的受测者认为应以产学研合作培养名义招生,合作单位参加面试。前者是管理学院现阶段主要采用的招生形式,后者被广泛认同,也有可能会成为未来招生形式的主流。

招生宣传方面,73%的受测者选择参与产学研合作是为了“实习和就业机会”,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是研究生。少部分是为了“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体现了研究生选择的实用性,同高校和合作单位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初衷有一定距离。

培育方式是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项目组对培養目标和培养方式进行问询。培养目标方面,有81%的受测者认为应培养“实践性为主,学术性为辅”的研究生,合作单位也倾向于此,而高校则坚持以“学术性”为主。这体现了研究生、合作单位与高校在培养目标上的认知差距。培养方式方面,有62%的受测者认为以合作单位实践为主,必要时返回学校,37%的受测者认为以学校学习科研为主,必要时进入合作单位实践。这表明研究生渴望贴近生产实践的愿望。因此,高校和合作单位应该努力为研究生提供生产实践平台,影响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培育环境。

(二)学位论文和导师指导

审核把控学位论文以及学术论文,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通过加强对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盲审等培养环节的监控,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对于学位论文选题的征询,49%的受测者选择坚持学术性,42%的受测者选择突出实践性,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关于学术论文发表的征询,51%的受测者认为应该与其他研究生要求相同,30%的受测者认为可以用专利、发明替代论文发表,只有19%的受测者选择适当降低要求。由此可见,高校坚持对研究生学术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和要求,企业希望参与产学研合作后能够得到具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高校培养人才的长期性与企业谋求利益迫切性的矛盾,导致二者在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而研究生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既要求积极贴近生产,又害怕降低学术标准而导致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本身又是一个矛盾体。

导师指导方面的征询,该模式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主),57%的受测者持肯定态度,39%的受测者认为权责不清,不利于指导。超过半数的受测者认为就导师而言,影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指导能力、方法和技巧。导师指导方式方面,有51%的受测者选择参与导师的项目课题中,导师通过课题指导学生。在访谈过程中,研究生提到了害怕失去高校的学术环境,校外导师水平有限、缺乏经验而会误人子弟等方面的担忧。

(三)课程建设和保障机制

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益。根据问卷调研结果,55%的受测者选择增开选修课,扩大选课范围。52%的受测者认为合作单位应该参与课程设置,48%的受测者认为学生应该参与课程设置。在征询对现行的课程与教学是否能够反映专业前沿水平,21%的受测者选择不能,69%的受测者选择一般,其对课程建设的满意程度令人堪忧。这不仅反映了研究生强烈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对课程教学紧追专业前沿的高要求,以及希望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愿望,同时,也折射了现行课程教学时代性和前沿性的匮乏。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开设满足研究生、合作单位与高校共同需求的课程体系,是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

关于如何提高培养质量的征询,57%的受测者选择需要加强的是“导师指导过程监督”,29%的受测者选择“课程教学质量监督”,14%的受测者选择“学位论文审核把关”。这说明导师指导过程监督是被广泛认同为提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何能够建立科学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构建管理类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1+1+3+1”模型

管理类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1+1+3+1”模型,即1个明确的培养目标、1个科学的培养方案、3大系统的培养策略和1个配套的评估体系。如图1所示。

(一)聚焦培养目标——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具有社会性、专门化的培养模式,其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这一培养目标却变得越发模糊,甚至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来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因此,构建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要明确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具体落实到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使之在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利益相关者中达成共识。

(二)完善培养方案——整合力量、统筹协调、科学设计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培养人才的范本和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制定、修订和实施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应该以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实习实践为基础,整合校内校外力量,统筹协调各方利益需求,科学设计培养方案。

1. 课程设置方面,应该高度重视合作单位与研究生对课程建设的参与度,将社会与合作单位认为研究生必须具备掌握的知识技能纳入到核心课程体系当中,突出现有课程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变革传统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和合作单位的需求。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加强选修课的综合性、跨学科性和实践性,培养研究生的多学科视野,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科研训练方面,将研究方法类课程纳入到核心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学习研究方法,使研究生能够懂得如何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从而顺利开展调查研究,增强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性。聘请优秀的管理领域专家、企业高管开设讲座,与研究生进行研究讨论,实现学术资源共享,为研究生提供能够接触行业前沿的科研平台。

3. 实习实践方面,要求研究生至少在合作单位进行1个学年的定岗实践,熟悉生产流程,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完成开题环节。在结束实习返校后,根据定岗实习过程中的体验完成实习报告。

(三)制定培养策略——促分流培养、重导师指导、严过程管理

1. 促进分流培养,实施分类指导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原来的培养学术型人才变革为“既向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因此,学校要实施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与兴趣所在,进行分流培养。既要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型人才,又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人才,集中力量、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

2. 重视导师指导,加强队伍建设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不仅对研究生负有学术指导、品德示范的责任,其科研水平、指导能力以及品德素养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要建立严格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制度、研究生导师指导准则,从制度上规范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权责机制。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既要鼓励校内导师积极联系合作单位共建课题研究,又要聘请合作单位中的高级管理人才作为校外导师,既要坚持学术性,又要兼顾有专利和发明的杰出人才,在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下壮大导师队伍。对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作出一定的限制,严格控制师生比例,保证导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新导师要接受导师指导技巧和方法的培训,使其尽快了解和熟悉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和相关规定。

3. 加强过程管理,严格培養环节

过程管理是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中的管理方法,强调对整个过程的把控和关键点的监控。运用到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课程考核、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阶段汇报、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中,重视过程控制,制定科学透明的学业标准,完善考核机制和淘汰机制。

(四)构建评估体系——加强配套管理,完善培养模式

在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合作单位都应该成立专门的服务管理部门,有专门管理人员及时对产学研合作培养的研究生的培养环节进行管理和监控,使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建立有效的调节、反馈和监督机制。并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合作单位和学生对课程参与度和满意度、研究生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等方面构建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估体系,以促使模式的不断优化与改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工作的几点意见[R].教育部文件教研[2000]1号.

[2]陈立红.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办学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5.

[3]王娟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04).

[4]王艳.产学研联系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04).

[5]宋远方,李艳丽.构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钻石模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2).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课题“管理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保障制度研究——基于产学研合作视角”(项目编号:2015Y050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职业需求导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800);江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JGYB035);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LX14_089,JGLX15_083)。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探析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浅谈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