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17-06-10胡烨丹
摘 要:通过创新创业实现就业,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多元就业、丰富就业结构、体现就业特色的重要路径。在创业创新的制度设计、路径实施和实现模式不断成熟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适应需求,转变观念,分析和消化大学生创业创新的阻力与短板,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成体系的工作机制,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机制
作者简介:胡烨丹(1981-),女,浙江杭州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26-04
让年轻人充满激情充满希望地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带给更多人就业岗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责任,是培养大批专业方面的高技术人才;目标责任,是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核心责任,是服务行业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的进步、文化的进步、各个方面的进步都需要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才和能够知行合一的高技术人才。随着国际国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的缺口也越来越大。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新经济:超越假设》,创业、创新、信息以及通信技术和人力资本,是未来市场竞争力增强以及财富增长的驱动力,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趋势。同样,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现代高职院校办学新领域,而且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现代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要接受传统的理论和技能教育,还应拥有“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即创新创业能力。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是在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时代背景下实施的,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影响下,学校对其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跨专业创业实训体系构建、创客联盟建设等,完善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学生创业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的偏差及误区
不论在社会或学校生活中,大多数人认为通过创新创业,就能够解决就业压力,就能够使更多的人拥有就业岗位。但是,他们却没有注重创新创业的基础培养。因为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进取精神、进步的动力是要从年轻时就要培养。当然,如果是从小时候培养会更好。大多数学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对创新的认知并不全面,他们常常简单地认为创新只是科技发明方面。这除了老师们自身缺乏创造能力外,还有就是没有认真了解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创新必须源自实践,这不仅要让学生经常去企业工厂生产线或设计室了解创新的技术,还要鼓励他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还要多研读相关方面的专业书箱。然而,在很多人看来,创新似乎成为一种习惯,甚至片面地认为可以采用强制性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有待提高
鼓励创新创业,支持创新创业已形成社会共识。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针对创新创业制订了相关标准,出台了创业福利。教育部门也在尽全力落实创业理念教学模式,以及对年轻人创业的帮助。然而这些具体的方案似乎很少落实于学校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们对此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反响。好的政策,也必须要全面落实执行,才能有更快更好更稳的发展。这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比如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所在地区比较落后,无论是在师资方面,还是学校办学模式方面,都比大城市落后。虽然有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是没有得到学校相应的重视。学校的老师们也对此睁只眼闭只眼,因此这里的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非常低下,他们也没有创业的激情。形不成大片的气氛,学生们对此就没有兴趣。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比较小
近几年,由于社会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已经有小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设计了一些创业课程,用来提高学生们以后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创业社交能力,也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从前年起,在行政职能部门对创新的重视下,各学校也在争相开设创新创业的课程,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校园跟社会往往不是同样性质,所以开展这样的课程,无疑是提前教会学生们了解生存适应之道。学校要尽可能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上去,要加大投资力度,毕竟物质是决定精神文明的基础。想方设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的影响力和荣誉感,以便形成更大的教育环境。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的老师,这对学校来说是个难题。目前高职院校的老师大都对创新创业没有清晰的概念,更对创新创业必备的公司管理经营知识与技能一窍不通,很少或没有进行过这样的专业培训,又缺乏自习精神,而且学校也缺乏关于此方面的专业书籍,资源缺少,虽然有些培训课程,也根本没有核心的主诣,没有能够切实运用到实践上的理论。学生如果连这方面的知识都无法接触,何谈产生兴趣,因而对创新创业缺乏兴趣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乏力
实践是验证所有理论的唯一通道。社会是个大培訓学校,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比如我们如果要学会开车,仅仅开设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人开车上路,以练习人的开车反应习惯。学校的理论课程,缺乏的就是可以让人实践的基地。这也是所有创新创业教育最困难的一点。需要学校去解决这个问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不可只让学生们纸上谈兵,今后走向社会面对现实而手足无措[1]。
三、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有效策略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涌现的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超前于高职院校现有的育人模式与规章制度。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高职教育者应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未来发展态势,颠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因材施教,精准发力。
(一)转变教育理念,开展育人模式改革
1.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理论是指导行动的方向盘,就像是方向盘在控制着汽车的行驶方向。高职院校要对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基本完备的创业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在校生教育的必修环节,从理论出发教会学生创业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激发学生的希望和热情,提升创业兴趣,让他们更多地去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经济的运作规律及各方面有关的知识,夯实创业基础。用实践教学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让他们将实践过程当成提升自己进步的阶梯,从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自信心,找到自我价值所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积累创新创业的经验,锻炼出适应新形势就业创业应有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2]。
2.重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升级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应重新构建并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们对其产生情绪上的喜爱,在理性的认识加上情绪的热爱,就会点燃起他们内心的激情。更新教学模式,将机制课程的文化理论进行不断实践,得出最好的理论来作为规则。建立学校的智囊团,这不但要求专业知识人才、师资、或优秀的学生、或从企业邀请来的专业顾问、或最前沿最新的专业知识,经过讨论后制订核心教程。多引进世界信息较为前沿的书籍让学生们阅读并用来讨论,以巩固和积累学生们的心得。比如:要在领导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物理学、心理学等方面要大量引进。同时,也要邀请有关的专业人员,不定期地对学生们进行心理上的激励,使他们明白在创业中所遇到的困难是正常的,给他们的心理打气。要以提高综合能力为主,以理性科学的方式指导学生,重点突出实践的重要性。传统理论加现实实践,从而得到更进步的创新,让学生发现他们的创新天赋。
3.创客空间营造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通过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激情的创新创业文化气氛来引导更多学生加入创新创业队伍。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应纳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工程。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如定期举行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交流研习营、创客论坛,邀请知名创业校友和社会企业家做客学校,定期举行优秀学生的评估,加大对成功创业和成功案例的励志故事宣传,让学生们从中看到自己也能够创业创新成功的希望;在继续推动原有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基础上,組织发动参与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创业创新大赛,形成多赛事并进局面。
(二)组建多类型师资力量协同育人
1.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最关键的一环。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有真正专业知识的教师,同时对缺乏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培养。为教师提供加入到国内或国际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学习先进的方法与经验,提升创新创业教师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3]。
2.通过邀请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学者、创业成功的知名校友等担任兼职教师和创业导师讲授课程,内容可涵盖创新创业事迹、经验,与创业相关的企业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和创业模拟实践操作等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3.在“互联网+”时代下,引进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进行系统培训,使学生掌握能力培养、团队组建、公司注册、市场分析、资金规划、创业准备等各方面专业知识。
(三)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着重从实践环节着手,学校可整合多方优势资源,构建优质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将就业创业结合起来,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益”。
1.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尽力去争取上级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以便构建可以使学生们实践的创业创新基地,利用资金支持在学校附近或学校内部建立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先进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可以租赁创业园用来实践,利用科技先进的企业公司,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前沿的知识,这对学生来讲是不可多得的条件。实行合理的奖罚制度,以便让学生们争先创新,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认识到可能或必定会遇到的挫折风险,让他们学会经济运用和创新思考,以及在自身诚信道德和法律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要给他们更多的冒险的精神激励和关怀。
2.铸就坚实的创新创业平台,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会,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最基本的资金支持。基金会应本着“引导、扶持、鼓励和培育”原则,可通过接受捐赠资金,资助大学生实施创业项目。资助对象可包括在校生和应往届毕业生。
3.学校应适时组建创业学院或提升原有创业学院规模,完善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学生提供指导。创业学院应是一个融合校内外资源的共享平台,学院应广泛和社会各界联系,与优质企业开展合作,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开发课程,企业亲自参与课程教育,从各个人才培养环节严格把关。学生可在企业特别是创业初期的企业实习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和创业能力。在教师、业界导师和行业精英的共同指导下,实现跨学科的创新研究。
4.举办创新创业精英班,建立联动协同机制,从教学、课程、创业场地和设备、创业资金等多方面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条件,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等具体政策措施;制定一对一帮扶制度,为毕业生配备指导教师。
(四)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应联合各界资源,成立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集合“产、学、研”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共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规律,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和方法,协同共享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充分体现联盟的平台效应和资源优势。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4]。
(五)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顺序开展
高职院校应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建立相应的创新创业制度,根据现实情况建立并实行灵活的学习制度,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对于新生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入学后也可以申请休学开展创业;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休学批准程序;创新实践、休学创业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校批准可以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对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考虑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
高等职业院校应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针对高职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和就业特色,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多的创业福利和帮助,让年轻人对创业产生深厚的兴趣,对创新燃烧出浓厚的激情和希望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周桂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策略[J].江苏高教,2011(6):146-147.
[2]卢卓.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27-30+39.
[3]高文兵.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9-50.
[4]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4):3-4.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