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动词搭配习得研究
——以动词‘Take’的惯用搭配为例
2017-06-10罗书全
罗书全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外语学院,广东 中山 528000)
基于语料库的动词搭配习得研究
——以动词‘Take’的惯用搭配为例
罗书全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外语学院,广东 中山 528000)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习得的较大缺陷在于程式化语言的严重缺乏,从而大大影响了语言习得的效率。通过大型书面语料或是语料群之间的比较,发现母语使用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动词惯用搭配使用上存在差别,从中国英语课堂教学和使用的教材上可以探讨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语料比较发现: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在动词惯用搭配使用上与母语使用者没有显著差别,但课堂教学和教材在动词惯用搭配的出现频次上却存在严重不足。这一结果支持了深层次的词汇知识学习可能依靠通过大量阅读的附带习得,而不是完全依赖于有意识指导。
动词搭配;习得;Take;语料库
一、引言
Gass&Selinker(2011)指出,总的来说,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二语学习的主体内容中,词汇学习即便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词汇是言语产生的媒介。但是,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二语学习者词汇习得存在严重不足。Ringbom(1998)以语料库为基础,对学习者使用的高频词进行了调查,发现7种有着不同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对某些词使用过度(overuses),而对另一些词则使用不足(underuse)。濮建忠(2000)的研究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表现为对所学的词使用过度、使用不足或使用错误(misuse),这些错误产生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英语教学方法上的不足。
相比以上问题,更大问题可能还存在于短语尤其是动词短语的习得。Singleton(1999)认为二语学习者惯用语使用频率不高,较少用词块和惯用语,即便是使用也出现较多的失误。学习者的词汇深度知识的习得以及词汇搭配能力明显不足,这一情形贯穿于单词习得的整个过程。Wray(2002)指出在二语学习中短语受到的关注严重不够,但短语在语言中使用多且用途广,并且影响表达的流利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中国学生英语动词短语习得的现状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是否应该通过有意识的指导来帮助学生习得短语动词呢?国内外研究者大致提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有意识指导能起到明显作用;另一种认为搭配是深层次的词汇知识,更有赖于大量的词汇接触,也就是要通过附带学习来习得。
Jones&Haywood(2004)发现聚焦短语词汇的教学增强了学生短语意识,对其填空时短语输出有作用,但对其作文没有明显作用。Boers等(2006)发现注重短语的教学比传统语法词汇二分的教学更能提高学生流利度。Kenndy&Miceli(2001)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发现有意识短语知识传授对学习者词汇习得有用,但很难培养其的语料意识。谭晓晨(2006)基于语料库的词汇搭配习得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搭配使用呈阶段性特征,初、中级阶段使用的多但正确的少,而高级阶段用的少但正确率高。这些研究都倾向于支持第一种观点。
吴旭东和陈晓庆(2000)指出:词汇知识(特别是深层次知识如句法、语义、搭配、派生等)并不像词汇数量那样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而自然增加。栾岚(2013)对大学生词汇习得进行纵向比较,发现其整体发展呈线性增长,但增长幅度不明显。Schmitt (2008)在综述众多词汇习得研究基础上提出首要也是普遍关注的是词形与意义的连接,可以显性教会,但搭配、频率、语法与语用等则可能需要通过大量接触获得。
近年来国内对词汇习得所开展的研究非常丰富,但系统地探讨中国学生词汇习得的现状和问题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小范围的实验研究进行的,基于语料库的较为全面描述比较缺乏。已有的研究多使用自建的小型语料库进行学习者不同学习阶段的纵向比较,通过大语料对中国学习者英语搭配使用与母语者的实际使用之间进行的比较研究则几乎没有。中国学生的词汇搭配使用究竟是不是与母语者存在差异,需要寻求更多语言实际使用的证据。此外,究竟课堂教学(有意识指导)对学习者词汇搭配知识的习得有多大影响呢?这方面的研究也缺乏实际语言使用和教学情况的比较数据支撑。通过比较课堂教学和教材的大型语料库群中动词常见搭配的出现频率与学习者的实际使用频率的对比可能能够从描述的层面上为行为研究提出的理论假设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此外,教材的使用除了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有可能对学习者课外阅读起到导向作用,因此本研究也试图进一步比较教材中的动词搭配使用频次与母语者实际使用的差异,看看是否存在不足。
本文拟以常用动词‘take’的搭配中最具有程式化特征的动词短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本族语书面语料库、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料库、教材语料群以及课堂教学语料群的比较探讨如下问题:
1.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take’一词的常用搭配短语与母语使用者的在频率上是否一致?
2.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的教材中‘take’一词的常用搭配短语与其实际使用频率是否一致?
3.中国英语学习者接受的课堂教学中‘take’一词的常用搭配短语与其实际使用频率是否一致?
4.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的教材中‘take’一词的常用搭配短语与母语使用者实际使用频率是否一致?
二、本文研究
(一)方法与过程
用antcon软件的Collocates工具获取take的各种曲折变化(take/takes/taking/took/taken)在百万词次的母语书面语料库LOB中的主要搭配(选择频率在五次以上的搭配,结合 Longman online dictionary剔除功能词语法意义上的搭配(如to只是作为介词表示移动方向,因此不认为它是动词词组),最后选取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常用动词词组作为比较对象。以同样的方式分别获取‘take’在国内学习者书面语料(WEECL)、华南师大英语教学语料库基地课堂教学系列语料Corpus4U/Class和教材系列语料Corpus4U/Book中的常用动词词组搭配。通过LOB和WECCL的比较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通过WECCL与Class和Book两个语料群的比较探讨第2、3个问题。通过LOB与Book的比较回答第四个研究问题。
(二)结果
在 Antcon软件中分别使用 Wordlist和Concordance工具调出各语料的总词频以及‘take’一词的频次,结合collocates工具调出的各种搭配,设置MI值为3的筛选条件已保证所选搭配为真实搭配。经过频率运算之后,得出下面几个表格的比较数据。
表1 ‘take’常见短语搭配在LOB和WECCL中的频次和频率比较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在take一词与‘in’、‘place’、‘up’、‘on’和‘over’所构成的动词短语的使用频率上,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母语使用者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与较多的行为研究的结果不太一样,例如Singleton(1999)就认为二语学习者较少使用惯用搭配。也许这是因为本研究只是考察了最常用的动词之一的‘take’的搭配,而这个动词毫无疑问是学习者比较早就学习和熟悉的词,从take各种形式在整个语料的出现频率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但语料的优势在于它在描述上更为充分,也可能更加接近于事实。这个结果较为明确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也就是外语学习者与母语使用者在动词常用搭配的使用上没有显著差异。
表2 ‘take’常见短语搭配在Book和WECCL中的频次和频率比较
表3 ‘take’常见短语搭配在Class和WECCL中的频次和频率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教材中take的常用短语搭配出现频率显著而且普遍地低于学习者实际使用的频率,这或许能说明课堂教学内容对动词短语搭配习得的影响十分有限。一方面教材只是学习者获取词汇知识输入的一种方式,而且不一定是主要方式。另一方面教材中的出现频次是输入层面的,而学习者的使用则是输出层面的,两者的关联程度还有待验证。
从表3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动词词组输入频次和学习者的实际词汇使用差异极其显著。课堂中这五个常见搭配的出现频率远远低于实际使用。其中与‘on’的搭配甚至低于5次的频率限定。进一步的比较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高频出现的part(0.075)和care(0.062)的频率远排在除‘in’之外的其他四个搭配词之前。这更明确地说明了有意识指导(特别是听课)对动词词组的习得作用十分有限,教师教的学生未必学到,而学生会的未必是教师所教的。
表4 ‘take’常见短语搭配在LOB和Book中的频次和频率比较
表4的结果与表2相近,说明我们的教材时并没有充分考虑语言的实际使用。母语者用得多的短语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不管教材对词汇习得的作用有多大,它作为学生的一个输入来源应该充分反映语言的实际使用。
三、讨论
从数据结果来看,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非常明确,中国英语学习者常用动词词组的使用与母语者没有显著差异。但一个显然的问题是我们这里只考察了一个动词,而且没有考察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差异,究竟这种情况是否有普遍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但这一与众多的行为实验不一致的结论是否也对行为实验提出了新的挑战尚未可知。
对于第二、三个问题,概括起来我们可以说课堂教学输入对学习者常用动词搭配的习得作用非常有限。这一结果支持了行为实验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Barcroft(2004)提出聚焦意义的加工与聚焦形式的加工会构成认知资源的竞争,因此反对有意识教学中过多凸显词汇知识。Schmitt(2008)也认为搭配、频率、语法与语用则可能需要通过大量接触获得。
而课堂教学尤其是听讲对词汇习得的作用尤其有限。Horst(2010)通过建立成人外语交际性对话课堂的教师讲话语料库(12,1000词次),发现教师用词都在4000常用词范围,98%能听懂,而其中的数百生词的复现频次显然达不到长期保持所需要的接触频次要求。该研究得出结论,教师讲话不足以让学生学会必要的高频词,尤其是书面表达需要的高频词。Vidal(2003)发现学生在14-15分钟学科教学中学到很少量单词,虽然多数单词能认出,但4-8周后只能够保持这样小数量的50%。而Al-Homound(2007)发现每天听12分钟,持续一周后仅学会5%。相比之下互动性教学对词汇习得的作用更明显。Newton(2001)则认为将学生置于互动协商中有利于其习得词汇。词汇习得不是有与无的问题,要通过显性与隐性活动的结合完善词汇知识。因此Nation(2000)倡导有意识指导帮助学生学习新词,通过大量阅读和一定的复现频次让学生完善词汇深度知识(如搭配等)。
对于第四个问题结论也是显而易见的,教材没有反映语言的实际使用,这是需要教材编写者认真考虑得一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教材的内容与学习者所学得的内容的直接关联,但作为学习者的一个输入渠道,它至少应该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知识输入频率。Criado(2009)的对西班牙人英语学习教材语料进行的数据分析也表明,教材的型/类比远远达不到词汇习得的复现频次要求,而且总体生词数量超过学生可以承受的范围。此外关键词表对比发现教材常见词与Lancell语料库高频词一致性程度不高。
四、结语
本文通过大型语料库的横向比较描述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惯用搭配习得现状。用语言的实际应用的数据为行为实验实证研究所提出的理论观点提供了证据,同时也为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课题。
不过本文也存在较多不足。首先本研究没有使用自建语料对学习者词汇使用与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匹配进行比较,因此语料之间的关联性有待验证。此外本研究只使用了书面语语料,不能反映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使用的全貌。更主要的一个问题可能是本文只比较了一个常用动词的短语搭配,是否具有代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验证。此外本研究只是描述层面的探究,这也是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所存在的普遍问题,需要通过实验研究来获得更多的解释力。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acquisition of verb collocation
LUO Shuquan
The related studies on Chinese learners’English learning reveal that the inadequate acquisition of formulaic sequence reduces drastically their efficiency of English learning.By comparing learner language corpora,the corpora of textbooks and the copra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China with thos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it finds that the learner languages manifes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use of idiomatic collocation of'take',but comparing with the real language use and the corpora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the input frequency of textbook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s extremely insufficient.It postulates that the input frequency of textbook and classroom teaching plays very limited role in learners' vocabulary acquisition.This seems to support that the 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 in extensive reading plays critical role in learning deep knowledge of words such as collocation,meaning association,etc..
verb collocation;acquisition;take;corpus
H08
A
1009-9530(2017)02-0067-03
2016-11-27
罗书全(1972-),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