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研究

2017-06-10朱娟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皖北传统产业战略性

朱娟

(宿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 234111)

新常态下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研究

朱娟

(宿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 234111)

2015年9月,安徽省政府提出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等十大工程促进其“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与此相应,作为安徽经济发展短板地区的皖北要通过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工业化率和构建产业新体系。但近年来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难题,如区域内发展失衡、研发经费不足、新兴产业发展资金有限以及创新约束性较强等。因此,为了能够促进区域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皖北地区应该在借力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同时,积极挖掘内在潜力,从平衡发展、资金、产业生态系统构建和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为突破口发展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助力安徽“三个强省”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皖北;新常态;创新;产业升级

引言

皖北地区包括六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五县(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寿县、霍邱县),国土面积5.3万平方公里,经过国家和安徽省的大力支持,皖北各地经济平稳发展,如2015年皖北地区生产总值6230亿元,增长7.8%,蚌埠、阜阳、亳州和宿州增长快于全省,增幅比全省高0.2-1.8个百分点,其中蚌埠增幅为10.2%位于全省前列,但皖北增幅比全省低0.9个百分点。2015年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为1774.2亿元,远低于皖江示范区的6825.4亿元,在经济新常态尤其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借力于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方针,皖北地区可以充分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实现区域内经济良性循环,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所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其对科技力量、生产要素的质量、市场发育程度尤其是区域创新能力要求较高,但皖北地区除蚌埠外各市的创新能力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导致其对传统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发挥受限,因此,皖北地区应该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其破解皖北城乡二元结构,综合城镇和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提高要素禀赋价值,构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建立城乡一体化,促进皖北作为后发地区尽快进入良性自我发展的循环系统之中。

一、皖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在2012年-2015年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安徽省连续四年位于第9位,为安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皖北地区的创新能力相对滞后,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缓慢,如2015年安徽省政府确定的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皖北只有3个基地,分别位于蚌埠、亳州和阜阳,皖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下:

(一)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稳中有进,但区域内发展失衡

随着安徽省确定八大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皖北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借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和引领传统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新的经济引擎点助力了皖北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安徽统计年鉴以及安徽省发改委相关报告整理出表1,比较可以看出,一方面,皖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企业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如2015年皖北六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为781户,总产值为1774.2亿元,高于2013年的637户和1286亿元的产值;另一方面,皖北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如2015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增长率为17.6%,皖北六市发展不一,如阜阳的增长率最高为33.6%,但淮北、亳州和淮南增长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淮南最低为-12.7%,皖北城市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程度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市经济的再次起飞,从而也不利于皖北区域内部传统产业的整体升级和新产业结构的构建。

表1 2013-2015年皖北各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企业数量

(二)皖北研发经费投入不断提升,但占地区GDP比率较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新技术和新产业的紧密融合产物,其对知识技术的水平要求较高,皖北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技术水平运用程度相对滞后,因此,为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皖北地区加大了对研发经费的投入,2013-2015年皖北6市研发经费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其在GDP中所占比例逐年提升,从而保障了技术研发的费用,但是皖北各市之间投入的研发经费差距较大,如2015年蚌埠投入27.28亿元,亳州仅为4.1亿元,且其增长率之间也不同,部分城市不仅研发经费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如2015年淮北增长率为-9.91%,从而使得新技术的研发无法得到充分的经费保障,此外,皖北地区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较弱,2013-2015年除蚌埠和淮南外,皖北其他各市的专利所有权转让和许可收入微乎其微,甚至历年均为零,科技对生产力的拉动作用较弱。

表2 2013-2015年皖北地区研发经费支出与科研成果转化指标

(三)皖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充足,但投资渠道有限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金的需求旺盛且需求期较长,其较多是以无形资产担保,但由于新兴技术不成熟、风险评估方法不完善、我国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发展的滞后性都导致了民间投资的不成熟,其本身的高风险性使得投资机构不敢对其进行投资,通过表3的皖北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对比可以发现,2013-2015年皖北6市存贷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阜阳存贷比达到2.07,其说明皖北地区金融机构的资金余额较多,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资金可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和形式从金融机构获取,且皖北地区财政收入逐年提高,从而可以保障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资金,虽然资金较为充裕,但是政府对其投入形式比较单一,仅仅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行政命令等方式,从而使得皖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长期资金得不到充分保障。

表3 2013-2015年皖北地区资金指标状态

(四)皖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约束较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需要持续的创新突破,要求应具备一定的持续创新能力、大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人员和高素质的研发团队,从而满足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但是皖北地区因其经济原因等,虽然研发人员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等较多,增长率也较为可观,但一方面各市增长之间差异较大,如2015年淮北出现了研发人员数量的下滑,同期宿州出现了70.78%的增长率,另一方面其专利授权量相对较少,如2015年淮北仅为18件,与淮南的1038件差距加大,从而使得皖北各市之间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约束较强,加剧了区域内部的不平衡。

表4 2013-2015年皖北地区研发能力指标状态

二、皖北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

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安徽实现中部崛起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皖北作为安徽后发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机遇,皖北地区应该借助于这一引擎,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建立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新体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因此,皖北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的努力,积极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资金供给主体多样化,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资本投入充足

战略性产业因为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投入的数额大、回收期长,所以在资金投入主体上不能由政府单兵作战,而应该多方面吸收资金加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确保资金的充足。由于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投机制不健全,所以政府应该介入其中,首先,政府以其为主导,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专项基金,通过提供无息或贴息贷款及融资担保等优惠政策,使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过程中无资金的后顾之忧;其次,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实现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再次,政府应该引导金融体系的主体,即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投融资。商业银行因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故在贷款发放时会考虑到其资金回收状况,政府应该引导商业银行将资金投向本地区优势最大且带动力较强的新兴产业,发挥资金的联动作用,促进各产业的协同发展;最后,政府应该撬动数额巨大的民间资金,建立多元化的股权基金等,使资金找到投资渠道的同时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但是此时政府应该加强对注入的民间资金的监管,防止中小企业因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引发资金链条的断裂从而加大金融风险。

(二)皖北区域内部协调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差异化和集群化

皖北各市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从本市实际出发,有区别地承接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优势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和辐射,注重产业关联度的提升,加大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从而带动产业链的延长、调整与深化。如2015年蚌埠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据首位,为26%,且增速最高,年均增长67%,已经成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区,因此蚌埠市可以充分借助于此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和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同时皖北各市应该注重区域内的合作,实现区域内资源的自由、有序地流动,利用各市的优势实现互补,降低区域内资源使用成本。如宿州市致力通过打造云计算全产业链条构建信息消费集聚地,通过积极借助于云计算产业的平台,在“互联网+”下积极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和电子智慧等产业,因此宿州市可以利用与蚌埠的地缘优势和产业优势,借助于蚌埠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本地云计算产业发展,提高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率,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激活供给侧改革,最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构建运转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态系统

皖北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以此为平台,与其加强合作,实现横向项目的相互协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根据各高校的优势专业结合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就地培养专项人才,加强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市场仍旧是资源配置的主体,但是因其特殊性,所以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发挥良好的引导和服务功能,如政府为其发展提供宽松的区域环境,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创新工作机制和体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列提供制度保障,采用税收优惠、政府采购适当倾斜等财政政策工具,弥补市场失灵,与市场共同促进其发展,因此,皖北地区应该通过构建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技术平台,金融体系和多样化投资主体提供风险资金的资本平台,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和营运环境,构建皖北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

(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相互融合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的突破为基础,是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融合的产物,因此,皖北各地可以积极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如通过借助“互联网+”,促进皖北产业转型升级。皖北地区传统产业在面临新经济常态出现了发展疲软态势,可以通过借助于“互联网+”激活传统产业,如通过积极推进皖北广大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建设,利用大数据构建皖北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将互联网和商贸流通紧密结合,利用商务大数据建设,构建以消费者为导向以及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的现代流通体系;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云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工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利用信息化带动加快改造皖北传统产业,构建互联网+皖北传统优势产业系统,在促进皖北产业升级过程中,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力量。

三、结论

皖北地区可以通过借助安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结合各市资源禀赋优势,有选择性地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利用战略性产业引导和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多方努力保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和人才的需求,建立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促进皖北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建立新型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促进皖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的建设。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northern Anhui under the new normal

ZHU Juan

In September 2015,Anhui provincial government reported that ten projects like the agglomeration were to be implemented to promote its structural adjustment,mode transfer,and industrial upgrading.Northern Anhui as the comparatively poorer area in economy should develop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like electronic information,and biological medicine to upgrade its industry,enhance the rate of industrialization,and build a new industry system.In order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facing the area, some measures like using the beneficial policy and exploring the inherent potentials ought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northern Anhui;new normal;innovation;industrial upgrading

F207

A

1009-9530(2017)02-0043-04

2017-02-15

宿州学院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新常态下皖北产业创新驱动研究——基于‘互联网+’视角”(2016XQNRW004);宿州学院城乡一体化中心2015年度青年课题资助项目“‘四化同步’战略下创新驱动皖北城乡一体化模式研究”(2015SZXTQNKF06);宿州学院教授(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皖北三市七县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研究”(2012jb05)

朱娟(1982-),女,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皖北传统产业战略性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
专家开方:传统产业创新互动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