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区域绿色物流体系构建及路径探索
2017-06-10王娟娟,杜佳麟
王 娟 娟,杜 佳 麟
(1.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商务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2.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一带一路”区域绿色物流体系构建及路径探索
王 娟 娟1、2,杜 佳 麟2
(1.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商务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2.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一带一路”区域是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经济凹地,物流水平低下是重要短板之一,在发达国家和区域物流质量已经较高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其现有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处理能力、专业化水平等物流构件已经难以支撑规模快速扩大的区域经济往来,高起点弥补物流短板,发展绿色物流成为必然选择。建立绿色物流源头,完善交通设施体系,加大国际仓储建设力度,优化产品加工环节,共建物流信息数据库等是当前能够以较低交易成本达到高效节能要求的绿色物流体系的基本构件。通过绿色物流平台的作用,“一带一路”区域的经济要素可快速聚集,规模经济效应、生态经济效应等逐渐显现,区域经济体量与品质进入双升轨道。“一带一路”区域必须在顶层设计层面形成物流发展共识,各经济体统一物流服务标准,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和专业物流人才培养,保障绿色物流体系顺利构建并充分发挥作用。
“一带一路”;绿色物流;高效节能;国际仓储
在世界经济视角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依据区域类型的相关理论,经济结构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使当下“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势差缩小,有成为经济区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依据。在顶层设计层面,我国提出互联互通战略,同时,由我国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在学术界,学者们对于“一带一路”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在物流发展方面,王之泰[1]认为,物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短板,构筑一条物流大通道能够克服这一短板制约。王娟娟[2]认为,物流行业应当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彻底贯彻“因物而流”的物流本义,对不同产品进行不同物流手段的选择,依据区域差异对送达目的地的同一产品设计差异化的物流方案,实现运输过程中不同运输工具的高效对接。董战峰等[3]主张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完善风险规制、建立对外投资行为调控机制等措施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王娟娟等[4]提出发展现代物流能够成为“一带一路”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为了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应用性,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基于环保理念,着力构建“一带一路”经济区绿色物流体系,既符合该区域发展要求,也顺应国际物流发展趋势,也是研究的创新价值所在。
一、“一带一路”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一带一路”区域物流水平与国际平均水平存在差距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增多,对物流的需求快速增加。然而,受物流设施水平的制约,当前“一带一路”区域仅能送达的物流水平,一方面难以满足这一区域不断增多的商品流通尤其是农产品流通的要求;另一方面与同期发达经济体的高效安全物流(如荷兰的花卉物流能够保证新鲜花卉24小时内送达全球客户等[5])形成巨大反差。“一带一路”区域优化现有物流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唯有提升物流能力和效率,不断扩大能够保障高效送达的商品种类,才能真正与国际物流接轨,更多的商品才会顺畅进出。
(二)“一带一路”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薄弱
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是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前提。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不平衡,运输体系合理性欠缺。在公路设施方面,部分中亚和西亚国家地区之间仍以砂砾路为主,高速公路里程短且路况差。在铁路设施方面,中东、北非、西亚等地的铁路设施薄弱;中亚地区仅哈萨克斯坦水平较高,其他国家极为滞后。在航空设施方面,“一带”上的航空设施较“一路”发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各国主要城市之间均有航班,但是各国航空港运输能力差异较大,如中亚等地区的机场条件差,难以承载很多高品质的航运业务。在水运设施方面,东南亚、南亚与西亚国家在港口数量和船舶数量上仅次于欧洲,而中亚则无水运网络,这主要是由自然地理禀赋所决定的。“一带一路”区域交通设施建设普遍滞后,运输流通周转环节多、时间长、成本高,物流效率低制约了“一带一路”区域向“一带一路经济区”的演进。
(三)信息处理能力制约“一带一路”区域物流效率的提升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信息至关重要。物流信息贯穿于物流系统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信息化是“一带一路”区域各经济体发展物流产业的重要支撑,整合物流信息资源是打造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要件。然而,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流信息处理能力普遍较低,直接抑制着物流效率的提升。例如,“一带一路”区域大多数经济体的物流服务中心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部分地区甚至达不到信息流畅通的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项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物流信息更新速度快、精度高,这与“一带一路”区域物流服务能达到的品质形成强烈反差。在实践中,“一带一路”区域物流信息平台不健全、数据标准和应用标准缺失,致使信息资源无法实时共享,难以实现区域内的物流信息互联互通。以统一标准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服务进程进行实时全程监控和数据共享,并对商品需求、货物周转率、跨境运载力等进行分析预测,确保服务的安全性、时效性,最终提升“一带一路”区域的物流效率。
(四)专业化水平制约“一带一路”区域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物流是经济系统的重要部分,物流发展之初是以“物”为核心,克服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制约。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并未同步提升的物流环节逐渐背离“因物而流”的本义,专业化进程极为缓慢,物流效率低下,且区域差异大,尤以“一带一路”区域效率为低。物流体系构件多,每一构件均影响物流系统效率的高低。以仓储环节为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仓储效率低、利用率不高、作业条件差、技术与人才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这一区域物流系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我国生鲜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耗率高达25%~30%,欧美发达国家仅为3%左右[6]。此外,仓储环节主要包括采购订单、订单处理、进货、储存、拣货、发货等流程,由于“一带一路”区域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因此,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对产品名称、编号、厂家、数量、出厂日期、条形码、外包装等信息的严格核实和确认,产品入库时间长,只要某一项信息有误就会影响入库效率。同时,在分拣作业环节,人工参与率和分拣差错率高,直接抑制配送效率的提升。而同期,发达国家与地区早已解决了这些问题,且应对这些问题的专业技术和手段均已成熟,若“一带一路”区域各经济体不能及时借助现代手段推进物流的专业化进程,则向“一带一路经济区”的演进就只能停留在学术研究领域。
二、“一带一路”区域物流发展的方向选择: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基于物流管理、环境科学、生态伦理学及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形成的概念,以减少环境污染为前提,旨在物流与环境之间形成相辅相成、互为制约的关系,实现物流与环境的共生发展。绿色物流突破传统物流构筑的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单向作用关系的约束,将环境管理导入储运、装卸、分装等物流各环节,降低环境成本,减少资源消耗,构建能够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体系。
立足已有的对绿色物流的界定,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绿色物流,打造效率、效益、环境协同的绿色物流格局,符合在国际物流品质较高的背景下优化物流发展的“一带一路”区域的实际要求。据已有研究,衡量物流效率的指标主要包括三大类:经济性指标、技术性指标和社会性指标(参见图1)。其中,经济性指标主要涉及成本和效益两方面;技术性指标主要体现为快速性、便利性、直达性、安全性、舒适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社会性指标包括社会节约程度、社会综合程度、物流服务质量等。绿色物流以物流效率和物流本义为原则,兼顾局部和全局经济利益、短期与长期环境效益,以经济学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的经济行为、经济规律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最终实现一定区域内资金、物资、信息的高效有序流动和交互。
三、在“一带一路”区域发展绿色物流的可行性
(一)高效节能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不同于发达经济体发展之初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一带一路”区域必须在一系列环境规制框架下发展经济,已经不可能以后发优势为借口复制发达经济体的末端治理发展范式,以源头治理为理念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区域的唯一选择。同时,“一带一路”区域经济水平普遍低下,节约成本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对投入产出经济化的考量是各种经济行为实施的动机之一。在这样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一带一路”区域只能以高效节能为原则优化物流体系。以现代技术和理念为支撑发展绿色物流能够满足“一带一路”区域优化物流发展的要求,也顺应国际经济趋势。
(二)“一带一路”区域已经形成集约化发展的共识
图1 绿色物流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将许多有强烈发展诉求的国家和地区集聚起来。面对发达经济体释放的诸多国际经济压力,“一带一路”区域已经达成共同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的共识,且已经逐渐落实。例如,“一带一路”区域正在交通基础设施、通关标准等领域制定统一标准以实现互联互通。纵观所有措施,均是立足经济实际,贯彻高效节能发展理念的结果,可以说,“一带一路”区域已经全面达成集约化发展经济的共识。在这样的区域共识指引下,以高效节能为宗旨的绿色物流充分契合“一带一路”区域的经济发展理念,必然能够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
(三)现代信息技术夯实了绿色物流发展的根基
收入水平的提升延长了消费者的经济活动半径,商品在区域间的横向跨度快速增大,人们对物流的依赖度提升,物流在经济社会系统中的比重提高。为顺应这些变化,“一带一路”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商品流通的时间成本大幅降低,物流服务品质逐渐提升。然而,同时身处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一带一路”区域的微观经济主体会将区域内物流服务品质与国际水平进行比较,二者的差距成为“一带一路”区域优化物流的内生动力。目前,国际物流发展普遍进入智能化阶段,这决定了“一带一路”区域物流的优化工程必须从信息化开启。经过长期的研发、实践和完善,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将二者有机融合的物联网技术正在全面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红外线跟踪等技术已经处于标准化阶段,而这些技术正是“一带一路”区域构建绿色物流体系的基础。技术层面的成熟化为“一带一路”区域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便利,使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绿色物流体系建设切实具有可行性。
(四)交易的主导商品种类倒逼“一带一路”区域发展绿色物流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2015年,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一带一路”区域的消费者大量购买的商品是标准化产品、高性价比商品及农产品等三大类,其中,3C产品在标准化产品的销售额比重高达37.7%,婴幼儿奶粉等高性价比商品成交额比例高达9.1%,生鲜农产品的销售量在农产品中快速提升[7]。这三大类商品均对“一带一路”区域的物流提出服务品质方面的要求,以实现供求双方的双赢。例如,更新速度快的3C产品需要高效率的现代物流将产品尽可能快地送达客户;高性价比的商品需要物流系统缩减流转环节,缩小同一产品在“一带一路”区域与美国等国家之间的价差;生鲜农产品需要高效节能的冷链物流保障产品价值的完整性。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一带一路”区域主要交易的商品种类已经对物流服务提出新要求,这使得充分契合这些要求的绿色物流具有坚实的市场基础。
四、“一带一路”区域的绿色物流体系及建设思路
物流体系包括运输、仓储、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构件,这也是面向“一带一路”区域绿色物流体系的基本构件。将高效、节能、环保等理念充分融入物流系统,才能更好地确保“一带一路”区域特色化的产品快捷高效地送达目的地,从而凸显“一带一路”区域经济特色。
(一)建立绿色物流源头
包装是生产环节和物流环节的纽带,且在实践中对后者意义更为重大,但是长期以来,将包装视为生产终点的重要性远大于物流起点的重要性,从而使满足生产终点要求的包装设计并不能充分满足商品流通需求。在实体经济业态居于唯一或者主导位置时,人们的消费地理半径较小,这一短板对商品流通的制约并不明显。然而,在电子商务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经济模式下,商品流通的重要性迅速凸显,包装对商品在各个环节的顺畅流转至关重要,顺应现代经济模式要求,客观审视包装环节成为“一带一路”区域建立绿色物流源头的关键。较之发达地区的物流源头建设,“一带一路”区域显然是滞后的,但是这也成为其低成本建立绿色物流源头的机遇。为满足“一带一路”区域绿色物流体系的要求,商品包装在具备容纳、保护、便利和美观等四大传统功能外还要兼具便于运输、装卸、在库管理、智能识别、信息传递等功能,因此,要根据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流通状况考虑包装,提高包装设计性、规范包装尺寸、实现包装信息化,并使其顺应物流的流通环境。
1.科学选择包装容器
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运输方式的多样化,集装箱和托盘等包装容器开始高频率使用。在装卸、搬运方面,开始采用叉车、吊车等机械装卸、搬运,避免了因人工装卸造成的货物损毁。在仓库管理方面,使用集装箱和托盘有利于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堆码,便于统一管理或者将大型集装箱作为一个仓库进行管理,在物流过程中省去入库、验收、清点、堆垛、保管、出库等一系列储存环节,实现产品的在库管理。在使用集装箱、托盘在仓库中作为存储单元储存货物时,可以增加仓储堆码高度,提高仓储密度和仓容利用率,实现高层货物仓库堆码的自动化,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清点、堆码及转库时,将集装箱作为储存单元可以采用机械分拣作业以提高效率。
2.标准化包装规格
标准的包装规格是提升物流效率的前提之一。目前,国际物流标准主要侧重于物流基础模数系统的标准化,包括包装、单元货物、装卸设备、托盘、仓储装置、运输装备等,以考虑各方面尺寸分配的协调。我国有关物流的标准主要涉及仓库、装卸搬运、包装、仓储等,对“一带一路”区域而言,商品包装规格应当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为原则,包装件的外形尺寸尽量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常用的运输工具箱相适应,以便充分利用现有运输工具的有效容量和装载重量。因此,由外向内的逆向尺寸计算方法是“一带一路”区域的物流包装规格尺寸确定的占优选择,即根据集装箱、托盘的规格尺寸来确定包装件的规格尺寸。在产品采用集装化运输时,集装箱尺寸必须与各环节物流设施、设备、机具相匹配,为此必须标准化商品包装规格尺寸。
3.信息化商品包装
云计算、大数据的广泛使用加速了物流信息化进程,目前,在诸多物流环节已经实现信息化,如物流信息收集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智能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等。较之其他经济区物流发展,物流信息存贮的数字化、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的应用均在倒逼“一带一路”区域适应于物流需求的商品包装信息化进程。在实践中,将自动识别系统、条形码技术等应用于商品包装以推进物流自动化进程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结合“一带一路”区域物流实际,条码和语言等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成为物流发展的短期需求,而这些都需要在商品包装上以明确标识和识读信息码才能实现。为满足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需求,包含产品名称、价格、制造商、生产日期、重量、有效期、检验员等信息的二维码技术应逐步用于“一带一路”区域商品包装,以提高物流效率。
(二)完善交通设施体系
1.完善节点城市的交通网络
“一带一路”沿线的节点城市是“一带一路”区域构建经济网络的关键,完善节点城市的交通网络是提升物流效率的基本条件。2014年,安徽开通连接新亚欧大陆桥的货运专列,使安徽至中亚地区的货运时间大幅缩短,有效对接了绿色物流的发展理念。突破完善面向境内交通设施的限制,应当成为“一带一路”区域节点城市建构交通设施网络的出发点。例如,福建应当立足地处长三角和珠三角,连接两岸三地,距东南亚、东非、大洋洲较近的区位优势,完善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骨干和主枢纽的交通网络,立足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中国最大的陆地港口、两个功能齐全的综合保税区和两个出口加工区,以及通往中亚的国际货运班列等交通条件优势;陕西应继续推进交通物流枢纽和国际商品物流集散地中心建设,为企业对外发展打通物流通道;连云港作为“一带”和“一路”的交汇点、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应基于这一区位特点,着力建设海陆空内河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使其成为东北亚向西拓展和中亚地区东向出海的加工生产商贸物流基地。
2.合理布局交通设施
“一带一路”区域自然条件复杂,为达到绿色物流的发展要求,各经济体应当有重点、有导向地合理布局交通设施。在中亚、西亚地区,发展直航运输比公路、铁路等容易,建设周期和运行成本也较低。在东亚—中亚—西亚—中东、东亚—中亚—东欧两线,应优先考虑开通沿线各重要城市间的航线,建设全新的空中欧亚大陆桥。以高效连接东南亚地区和泛太平洋地区为目的,将广州建设成“一路”上的航空港。将西安、乌鲁木齐作为中国西部同中亚地区航空一体化网络建设的重要支点,拓展中国经中亚至西亚、东欧的航空市场。以重庆、昆明为基地,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泛印度洋地区的航线运力网络,发挥航空运输的先锋作用。
在铁路建设方面,沿线国家和地区如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利比亚、伊朗、泰国、缅甸、老挝、越南和柬埔寨等均需升级铁路设施,如将老旧线路改造升级为高铁。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对铁路设施的需求更为强劲,目前高铁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在“一带一路”区域的物流运输枢纽布局中应将高铁作为运输网络的突破口。综上所述,综合修建成本、环境影响和技术储备等因素,“一带一路”区域优化现有物流运输网络,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物流运输时效,还可以节省交通运输布局成本。
3.发展跨境专线物流运输
跨境专线物流一般是通过航空包舱方式运输到国外,再通过本地合作公司配送至目的国。使用跨境专线物流能够集中大批量货物到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以规模效应降低国际物流运输成本,形成价格优势。在时效上,专业物流速度介于商业快递和邮政包裹之间。立足已有的物流专线,如郑欧班列、中俄专线、渝新欧专线、国际传统亚欧航线、顺丰深圳—台北全货机航线等,整合现有航空专线、港口专线、铁路专线、大陆桥专线、海运专线以及固定多式联运专线,制定专用物流线路,基本固定物流起点、物流终点、运输工具、运输线路、运输时间等,在“一带一路”区域快速发展跨境专线物流,以此规避清关与商检风险,提高通关服务效率。这一模式适宜专注于“一带一路”区域某一国家或地区市场的企业,或者到某一国家或地区货物量较多的情况。
(三)加大国际仓储建设力度
1.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海外仓
立足“一带一路”区域的经济发展实际,鼓励各国实力雄厚的企业积极建立海外仓,突破现有跨境物流方式的制约。从属性看,海外仓主要源于企业开拓市场的内生需求,以海外仓为介质,企业能够及时把握国际市场商机,扩大利润空间,提升产品竞争力[8]。海外仓模式的好处,一是货物的批量运输和就地解决退换货问题能够大幅降低物流成本;二是企业将货物存储于海外仓,能够快速处理买方订单,及时分拣、包装和配送货物,提升物流效率。在实践中,以中国企业设立的海外仓为例,流程主要包括头程运输、仓储管理和本地配送等三部分(如图2所示),中国商家通过海运、空运、陆运或者多式联运将商品运至海外仓,之后通过物流信息系统,远程操作海外仓储货物,中国商家实时管理库存,最后根据订单信息,通过当地邮政或快递,海外仓储中心将商品配送给客户。
2.有效对接境内仓和境外仓
不同于海外仓,境内仓和境外仓是在国家相关政策鼓励下,由大型物联网公司在“一带一路”区域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或者租用仓库和分拨中心,提升国际物流效率。这就要求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科学选址仓储建设地。例如,在甘肃兰州建立境内仓,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境外仓,货物在兰州至吉尔吉斯斯坦的国际仓之间高效流转,可以直接由吉尔吉斯斯坦境外仓配送至俄罗斯、欧洲,也可以配送至西亚、波斯湾直至地中海。在北京建仓,以海上运输为主分为两条线,同时在南海建仓,一条线路货物经印度洋延伸到欧洲,另一条线路经北京到南海直至南太平洋。为达到这样的物流效果,需要“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和地区制定统一的境内仓境外仓对接规则,如仓库标准、仓储种类等,这有助于提升区域物流效率,也有利于充分利用沿线国家和地区资源,以最优要素组合原则实现环境与效率的协同。
3.同步发展边境仓和海外仓
如前所述,海外仓有自己的运行流程,但是在一些“一带一路”区域的国家(如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头程运输在清关环节流程多、费用高、税收政策严格,这会制约物流效率,因此,可以将边境仓与海外仓有机结合,以合理规避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在靠近周边国家的中国境内设立仓储基地,以此为中心通过邮政包裹发货到周边国家全境。如2014年6月,首个对俄边境仓在哈尔滨落户并运营,极大地便利了周边消费者。目前,第三方海外仓服务已经日趋成熟,许多中小跨境电商在没有能力建设海外仓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租赁边境仓、海外仓,以节省企业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4.构建国际仓储信息系统
图2 海外仓流程
为了使海外仓、境内仓、境外仓、边境仓等国际仓储助力“一带一路”区域物流效率的提升,需要构建国际仓储信息系统。国际仓储信息系统旨在为一国物流提供境外远程仓储管理服务,如为企业提供仓储方案、统一接入客户订单等,信息内容覆盖头程运输、出口报关、结汇退税、海外仓储管理、尾程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同时,根据“一带一路”区域各国相关法律条文,基于海关监管保税仓或普通仓提供“仓储+配送”服务。构建国际仓储信息系统具有多元价值:第一,全程跟踪产品流转轨迹。从境内国际仓发货至境外国际仓(包括收货、上架、下架、打包、签出等作业),派送至消费者手中,全程跟踪产品。第二,订单管理自动化。通过分仓服务,将可发货订单自动下达至对应的仓库并发货。第三,对接仓库服务与物流服务商。在货物出库交付至本地物流商时,智能获取物流轨迹,而无须登录电商平台或者物流官网查询。第四,库存管理智能化。国际仓储能够帮助卖家了解每个最小存货单位情况,如产品的在途库存、在库库存、锁定库存等,同时帮助卖家调拨、转移库存。
(四)优化产品加工环节
伴随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形成,物流体系中的增值环节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产品在到达最终消费者之前经历了流通领域的加工环节。立足“一带一路”区域商品交易状况,将绿色理念植入流通体系中的商品加工环节极为必要。将产品的部分加工环节由生产阶段转入物流阶段,不仅能够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还能提升产品价值,同时以规模优势降低流通成本。例如,对流通中生鲜鱼类产品进行加工,不仅可以将其内脏制成药物或饲料,鱼头和鱼尾再制成鱼粉,鱼鳞可以制成黏合剂等,还可以因集中加工而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形成的垃圾污染。从本质上看,流通加工是生产加工的完善和补充,在“一带一路”区域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中,流通加工地点、产品加工方式的选择等尤为重要。若生产加工为大规模的批量化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产品加工是小规模的多样化生产为补充时,加工地点应选择在消费地,尽量实现物流过程的干线大规模运输与支线小规模配送。同时,流通加工的方法与环节选择应建立在合理和必要、环保、节约的基础上,避免过于盲目或形成冗余。
(五)共建物流信息数据库
物流是产品在真实空间转移和信息在虚拟空间传递的双流通系统,且在现代经济模式下,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一带一路”区域,为了提升物流效率,必须大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共建物流信息数据库,打造物联网。针对“一带一路”区域实际,物流信息数据库中至少应包含企业和政府的相关信息。一方面,从“一带一路”区域的市场需求出发,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消费、科技、资源、产品、组织等信息整合上传至区域物流信息数据库,以便供求双方定位目标市场和选择产品,降低流通成本,拓展区域物流空间;另一方面,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利益出发,将各国涉及物流的政策法规、投资合作、生态环境、风险预警等信息上传至区域物流信息数据库,加强政策联通,以便各国的微观经济主体充分了解各国相关法律法规,防范政策风险。
五、构建“一带一路”区域绿色物流体系的效应展望
构建“一带一路”区域绿色物流体系的总体效应如图3所示。
(一)绿色物流体系能够加速“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发展
物流发展初始,旨在加速商品流通速度,随着人们消费半径的不断延展,物流在经济社会系统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容纳的经济因素和环节快速增多,正在成长为一个复合型产业,整个产业链涉及交通设施、运输工具、仓储设施、商业网点、配送体系,信息技术、配套服务等多个方面[9]。目前,物流业对区域产业链的完善、产业结构的优化、服务品质的升级等已经产生显著的正效应。
图3 “一带一路”区域绿色物流体系的效应
绿色物流平台集聚了“一带一路”区域丰富的经济信息,为各经济体交互专业知识、促进产业融合提供了机遇。在高效节能的物流原则约束和高性价比商品的冲击下,各经济主体积极主动地采用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的综合品质,从而使产品质量达到或趋近国际标准。由于产品品质的国际化、标准化,物流环节效率大幅提升,这有效增加了区域经济体量。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一带一路”区域的价值逐渐凸显,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回流效应等依次甚至叠加出现,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区域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由于发展方向逐渐清晰,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导向和定位明晰,金融、信息等产业与其他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发展关系。由绿色物流体系串联的各产业之间不断深化以技术为支撑的经济合作,为强化这一纽带作用,“一带一路”区域也必然会以顺应市场需求,甚至以引领市场需求的方式升级物流设施、工具等,夯实区域经济品质可持续提高的动力基础。
(二)绿色物流的集聚效应分析
1.产品的集聚效应
扩大经济合作半径是“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体的共同愿望,在各种发展介质中,物流成为重要的引擎。绿色物流体系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信息快速聚集,使生产企业能够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获得丰富的市场信息,有效规避因信息制约而盲目生产导致企业的无谓损耗。在明确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产企业能够有的放矢,有效保证企业收益的稳定获得。由于产品有效对接了市场需求,消费者效用趋于自身期望的满意水平,市场需求的可持续性增长情况大概率出现,通过分析现实需求合理预测市场需求的潜在变化,生产企业或扩大生产规模,或适当改进产品,不断稳固企业的产品供应链,优化产品价值链,使市场需求和产品供给进入良性循环,以市场的内生动力实现供给侧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在不断分析、预测市场需求变化的过程中,产品性能的优化改进、价值的合理提升是必然发生的经济行为,这自然会强化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关联,从而使上下游企业、产业的跨境合作增多,推进“一带一路”区域产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2.物流信息的集聚效应
物流是商品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有机融合。其中,信息流是“一带一路”区域绿色物流的重要支撑,也是物流品质提升的推动力。为了构建绿色物流体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应当联合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降低信息不畅或缺失而影响物流效率的风险。在提升商品流质量方面,绿色物流体系将“一带一路”区域的仓储建设推向国际化、标准化,不仅大幅缩短商品的通关、转仓、检验检疫、配送等时间,还由于国际仓储的诸多国际化标准约束也极大地提升了“一带一路”区域的物流品质,同时还能吸引更广阔区域的产品在“一带一路”区域流通,间接而有效地夯实了区域物流发展的资金流基础。从长远来看,在信息流、商品流及资金流之间良性循环的作用下,“一带一路”区域的绿色物流体系必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
(三)绿色物流的规模经济效应分析
1.绿色物流降低“一带一路”区域的物流成本
一般而言,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信息采集成本、使用成本与监督成本等。在绿色物流模式下,物流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均会出现下降。第一,物流数据共享平台大幅降低微观经济主体的信息采集成本。在绿色物流平台上聚集海量物流及相关信息,任何企业均能从中获得有助于产品生产经营决策的信息,以及市场需求状况、消费者偏好等有助于企业拓展、把握、获得市场份额的信息,且真实性远高于单个企业自担成本搜寻的信息。第二,标准化作业可以降低商品流通的使用成本。以高效节能为宗旨的绿色物流能够快速推动“一带一路”区域的物流标准化、国际化进程,这主要得益于标准化设施、包装、仓储等的使用。例如,标准化包装严格规范商品的重量和体积,不仅便于运输、仓储等,还能节省处理包装材料而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降低物流使用成本,提升物流效率。此外,由于“一带一路”区域诸多经济主体聚集于绿色物流平台,各种基础设施的规模化使用率有效提升,从而使平均物流使用成本下降。第三,一体化和标准化发展降低物流监督成本。绿色物流体系加速“一带一路经济区”建设进程,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日趋紧密,在诸多领域互联互通、达成共识,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同时,物流作业的标准化水平提升,从而使物流监督成本降低。
2.有助于构建销售共享网络
“一带一路”区域绿色物流体系快速拉近了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诸多信息共享的便利使各个国家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加明确了产品的消费地和来源地,这必然促使供求双方趋于选择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市场机制开始积极发挥作用。区域之间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开始扩大流通规模,经济网络逐渐形成,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目标。在绿色物流体系的带动下,“一带一路”区域的经济区建设进程得以加速,各国经济主体的供求信息得以共享,产品能够快速对接相匹配的市场,区域销售共享网络形成,这为“一带一路”区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高效实现产品价值提供了便利,为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条件。
(四)绿色物流的生态经济效应突出
绿色物流体系对“一带一路”区域有重大生态经济贡献。第一,环境损耗小。由于全程秉持高效节能原则,所以在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均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环保设备等,在运输、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环节产生的噪声、三废等均低于利用传统物流手段。第二,节约经济资源。绿色物流模式不仅在商品包装、运输、存储、加工、配送等环节减少了对原材料、能源等的使用量,且运行过程中对各种原材料、能源设备等的消耗也较低,从而大幅降低企业生产运行成本[10]。对“一带一路”区域的微观经济主体而言,这能够有力地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创造无间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流。无间断指将环保物流贯穿于“一带一路”区域物流活动全程;无绕道指综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区位条件选择或设计物流路线;无等待指在完全了解“一带一路”区域仓储品质、仓储地址、建设方向等情况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选择仓储;无回流主要在于商品流通加工环节,通过现代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力争规避资源浪费。通过“四无”增值流,“一带一路”区域的绿色物流将不断显现精益物流效率,不断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六、“一带一路”区域绿色物流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形成发展绿色物流的共识
绿色物流的主体是专业物流企业,但是要实现发展目标则需要生产、物流、消费三个环节均以绿色理念为指导。综合已有的国际经验,在“一带一路”区域,从消费领域着手倒逼生产和物流领域以环保绿色理念推进流程更契合区域经济现状,这一方式能够低成本地以市场内生动力提升区域市场化水平。在实践中,由于“一带一路”区域的消费观尚在形成阶段,因此,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绿色消费观是可行的。在消费者充分接受环保、高效、适度、经济的消费理念后,市场消费格局就会发生变化,为稳定和获得市场份额,相关经济主体集中有限的经济资源注重产品价值链源头治理、中端节能高效、末端环保绿色,真正以市场经济规则实现产品价值链的环保绿色化。例如,通过消费者主动选购环保包装的商品、绿色产品、绿色物流方案等方式使商品的供应商和物流商主动将环保绿色原则引入生产流通全领域。从结果来看,消费者从被动消费转为主动消费,促使产品流通价值链朝提升经济社会品质的方向发展,这需要“一带一路”区域达成构建绿色物流体系的共识。
(二)制定统一的物流服务标准
目前,制约“一带一路”区域物流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就是物流服务标准差异大。例如,在商品通关时,我国以国际标准检验检疫的商品,哈萨克斯坦则以本国标准进行商品通关检查,这使商品难以顺利通关。立足高效节能的宗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提升产品生产品质的同时,应当同步注重物流服务标准的制定并力求统一。这需要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顶层设计上积极互联互通,共同制定绿色物流标准,在最低排放标准、车辆技术、装卸工具、包装尺寸等诸多方面达成共识。唯有如此,才能规避因各国物流作业流程、通关标准等方面的不一致而拉低物流效率,同时也避免了部分国家在产品跨境中为了与其他国家的某些环节相匹配而短期增减部分物流环节,以至于物流成本上升的情况。在“一带一路”区域以统一标准构建绿色物流体系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能够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且因交易产品多具特色而使这一物流体系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点。
(三)强化“一带一路”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和服务标准体系是“一带一路”区域绿色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首先,着力打造物流信息数据库。为夯实“一带一路”区域绿色物流体系的根基,应当着重加速物流单证、物流设施设备、物流作业等标准化进程。依据国际规则规范物流单证的制单、跟单等流程;按照国际标准推进货物的集装成组、包装、装卸搬运机械、运输车辆、仓储保管设施设备等信息标准化进程,以便沿线国家装卸、转运、运输和储存。在物流作业领域,力争以物流信息指引完成物流的全操作,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其次,提升物流信息化服务水平。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一带一路”区域物流服务平台,建立一站式物流服务中心,将因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因素割裂的地缘经济关系修复、强化,在全透明的信息支撑和跟踪下,高效节能地提高物流效率。
(四)深化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
作为新生事物,绿色物流对人才的要求更高,而以高效节能为宗旨发展物流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区域的必然选择,因此,培养熟悉环保理念、绿色理论、明晰“一带一路”市场供求实际、了解沿线国家和地区物流流程及环境状况的物流人才是当务之急。相关科研院所应当与物流企业合作,针对物流企业在沿线国家的市场分布,培养应用性强的绿色物流综合人才。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多样灵活的方式,例如,物流企业与学校合作定向培养人才,与研究机构合作创新物流服务。通过产学研的有机融合,保障“一带一路”区域的绿色物流实现可持续发展。
[1]王之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畅想[J].中国储运,2014(8):39.
[2]王娟娟.一带一路经济区现代物流体系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6(3):25-31.
[3]董战峰,葛察忠,王金南,等.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战略实施框架[J].中国环境管理,2016(2):31-41.
[4]王娟娟,王瑞.基于农产品云物流完善食品安全体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5(5):91-98.
[5]刘小军,张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电商物流的协作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6(5):115-120.
[6]中国冷链物流行业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EB/OL].(2016-11-06)[2017-04-05].http://www.lengkucn.com/news/show-581.html.
[7]阿里巴巴研究院.2016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报告[R/OL].(2016-09-02)[2017-04-05].https://wenku.baidu.com/view /eaa348e04431b90d6d85c7ae.html.
[8]王娟娟,杜佳麟.一带一路经济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16(9):100-107.
[9]沈江,张婷.物流业经济加速效应的实证研究——来自我国东部地区的经验数据[J].经济问题,2012(5):46-49.
[10]仇莉,牛林.绿色物流系统外部经济性评价[J].生态经济,2011(8):107-110.
责任编辑:林英泽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Logistic System in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 and the Path of That
WANG Juan-juan and DU Jia-lin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Lanzhou,Gansu730020,China)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 is the economic low-lying land in the world economic system;the low logistic level is one of the weaknesses of that.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the logistic quality of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is comparatively high.The existing level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capacity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and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in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 is not high enough to support the increasingly expanding regional economic exchanges;and overcoming the weaknesses and developing green logistics will be the inevitable choices for us.Fostering green logistic sources,perfecting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system,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storages,optimizing product processing,and joint-building logistic information database will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us to develop the green logistic system with low transaction cost.With the help of green logistic platform,the economic factors in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 will be integrated rapidly,the effect of economies of scale and ecology will be gradually demonstrated,and both the regional economic quantity and quality will be improved.The Belt and Road region should be designed from the top;the consensus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should be achieved;the logistic service standard of different economic entities should be unified;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logistic professionals should be strengthened;and all these will be helpful for us to develop the green logistic system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at.
the Belt and Road;green logistics;energy-efficient;international storage
F252.1
A
1007-8266(2017)06-0027-10
10.14089/j.cnki.cn11-3664/f.2017.06.004
王娟娟,杜佳麟.“一带一路”区域绿色物流体系构建及路径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17(6):27-36.
2017-04-25
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计入物价因素的甘南草地生态系统成本核算”(1606RJDA316);甘肃省丝绸之路研究院项目“‘一带一路’区域视角下的甘肃跨境电商发展创新研究”(JYYZ201608)
王娟娟(1981—),女,甘肃省兰州市人,兰州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杜佳麟(1993—),女,甘肃省白银市人,兰州财经大学教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