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建设管见
2017-06-09孙德廉
孙德廉
摘要:职业高校要建立与其特点相适应的科研评价体系,要以科研成果转化与主导,评价方法要多元立体。
关键词:职业高校;科研评价;成果转化
1.科研评价模式:与职业高校的特殊使命相适应
目前,职业高校的科研评价过于简单化,即把科研成果进行简单地量化与绩效化,把科研成果评价简化为数学公式,量化为具体的科研分值——把科研论文根据发表的刊物级别量化为具体分值,把科研项目根据项目来源、级别量化为分值,根据科研成果的经济收益量化科研分值等,这样的评价基本不符合科研生产规律。科研生产的充要条件是学术自由,教师和学者遵从科学规律、从自己兴趣特长出发进行持久的研究。如果进行简单的量化评价,教师和学者就不得不急功近利。人类科学史上重大成果很难在量化评价的机制下生产出来,目前职业高校科研评价的量化制度,把教师弄得很紧张,甚至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有时为了完成年终科研分值目标,不得不凑数,进而滋生科研腐败,出现专利、成果的批量生产、论文的工厂化加工现象。由于量化科研目标,科研人员不能长期专著一个方向,开展深入研究,科研风气浮躁,既没有受人尊重的科研成果产生,没有足够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也使职业高校的科研成果没有太多的公信力,甚至最终影响整体风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忙着跑项目、拉经费、报课题、发论文的现象,进而导致职业高校也出现了科研至上、轻视教书育人的问题。
科研成果的价值虽然可以依据在一定层次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来评价,但这只是科研评价的一种方式,而且主要适用于基础性、理论性研究,并不适用于所有科研领域,尤其不适用于专业性强的职业技术领域。至于量化考核,虽然可以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评价结果相对客观,但若把这一方式固化并泛化到所有研究领域,那就背离了科研规律,没有抓住科研作为精神产品生产所具有的特殊性。
对于职业高校科研评价工作来说,首先应认识到学校本身的特殊性。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神圣职责。一方面,职业教育承担的使命是为国家各项建设培养劳动大军,教科研活动要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应用研究与开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产品是学生,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仍然是“育人”。因此,教学与科研结合,服务社会与育人相结合,才是职业高校科研活动的特点和优势。要让主要从事应用研究与开发的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创新性成果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同时促使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把教书育人融入科研工作,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2.科研评价方向:侧重科研成果转化
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较之普通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劳动大军的职业高校更要着力引导“科研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紧密结合,为支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效成果,要改革完善科技评价考核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对基础研究项目的立项评价重点考虑项目的科学价值、原创性、采用的方法及申请者的资质。应用型研究项目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意义、科技意义、潜在市场、可持续发展性、工作计划清晰度以及预算规划。因此,承担着更多的应该型研究项目的职业高校的科研评价工作,要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原则。职业高校的科研评价工作承担着引导学校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力度、鼓励科技人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的任务,要引导学校创新科研组织方式,组织科技人员面向国家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承担各类科研计划项目,积极参与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同时,也要引导、激励科研人员教书育人,注重知识扩散和转移,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发展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导向,职业高校的科研评价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做为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大事项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机构和职能,落实科技成果报告、知识产权保护、资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责任主体,优化并公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流程。要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益分配政策。职业高校要根据国家规定和学校实际,在充分听取学校科技人員的意见,兼顾学校、院系、成果完成人和专业技术转移转化机构等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和收益分配办法。要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人事管理制度,例如科技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或者离岗创业在不一定时间内保留人事关系。还可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聘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3.科研评价方法:多元立体
职业高校承载的特殊使命与任务,必然要求其科研评价体系与之相适应。要在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导方向之下,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科研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分类指导、分类考评。
评价主体要多元。一方面,要推动学校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的分离,建立以学术为本的管理体系,实行学术自治。具体而言,学校学术资源的配置、教育资源的配置不该由行政部门支配,而是应该交还给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来配置。要使得高校的学术委员会职能真正成为唯一的学术评价的决策、实施、决定机构。另一方面,要让第三方评价机构介入进来,比如国家科学基金会,比如外来专家。同行评价制度依然是科研人士大声疾呼的内容,行政干预退出科研评价后其负责的是制定规则、监管而不是参与评价,同行评价的人情漏洞可以建立一个自我纠错的机制,通过学术自治启动调查、追究责任来解决。
评价指标要多元。要坚持以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为主导,兼顾服务行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更要在教书育人的大前提下设置具体的评价指标。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是否相得益彰,科研活动是否更贴近社会需求,都是要评价的元素。一所职业高校,评价指标的确立要充分结合学校教学与科研实际,也要充分吸纳教师的意见,比如确立评价指标时参考被评价对象对自己科研成果的分析评价,听取科研主体的科研规划与评价诉求,或许评价结果会更科学,更合理。
评价方式要多元。职业高校的科研评价也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体现的是科研工作的方向和水准,定量体现的是科研工作的经历和收获,要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偏废。定性评价可以参考本科高校的代表作制度,即使你三年只发一篇文章,却是确有建树确有贡献的,那就是不容小视的实力,是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的绝对体现。
综上所述,职业高校的科研评价工作呼唤更科学更实际的评价体系,我们要在可行性、实用性、公平性与精确性这四个维度下充分探索与思考,建立起能够更加准确地体现被评价客体全部价值的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