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弃疾词的用典方法初探

2017-06-09欧萍

资治文摘 2017年3期
关键词:国耻抗金用典

【摘要】辛弃疾词继承了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又接受了婉约词人物优长,形成了其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他的词,经、史、子、集皆成词赋,这才有辛词多用典故的特征,却用得天造地设,从而成为其词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辛词;典故

辛词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仅从用典手法看,辛词已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在现存的六百余首稼轩词中,用典者竟達六分之五,所用典故有一千五百多条,可谓蔚为大观。不仅前人的诗句,他可以信手拈来融入词中,就是经、史、百家、诸子,他也可以取来成句,写到词里。运用得贴切自然,精炼含蓄,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空前扩大、丰富了词的语汇,而且做到了所用故实跟作品的具体内容、跟自己的思想感情密合无间,比直接抒写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正如刘熙载《艺概?词概》所说:“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资是何迥异!”因而常常具有一种独特的情韵。

一、辛弃疾词借用历史典故来寄托他血洗国耻、恢复中原的情怀

辛弃疾对北宋的升平、南宋的衰弱体会较深,这使他忧国伤时。加之辛弃疾的雄才大略使奸佞们侧目而视,“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贼札子》),只好把眼光投向历史。

辛弃疾在《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中写道:“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愿像孙权当年那样,以区区江东开拓疆域抗衡曹魏,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那样,从百战中干一番与千古江山相辉映的英雄业绩。他在另一首《永遇乐·千古江山》词中写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愿像刘裕当年削内乱收复黄河以南广大故土那样恢复中原统一祖国。

二、辛弃疾词借用历史典故来批判讽刺南宋苟安政治

在南宋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一位关心国事民情、立志雪洗国耻恢复中原的志士来说,与其直接批判南宋投降国策,不如借古讽今,委婉曲折地表达对南宋苟安王朝的怨恨。

辛弃疾尤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称著于世。词云:“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列举历史上陈皇后失宠之事,寄托他壮志难酬的怨恨。“蛾眉曾有人妒”不应只看作自古就有的忠奸之争,而应包括北人南归遭受猜忌的内容。“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对当权者妥协投降国策的诅咒。作者急切报国,不为朝廷所容。全词曲折抒情,引人入胜,竟使得“宋孝宗见此词颇不悦”(罗大经《鹤林玉露》),说明皇帝也是看到了它的政治寓意的,可见其词的批判力量所在。

三、辛弃疾词借用典故来曲折抒发英雄失意的清愁

辛弃疾从小经历了人生的不幸和民族屈辱的痛苦。他是北方人,是典型的沦亡者,可谓“国耻家仇”集于一身,形成了“北伐抗金,恢复中原”的爱国情结。南归后,在当时苟安国策下,这位抗金志士竟受猜忌排斥,金剑沉埋,报国无门,时时处于“孤危”的境地,胸中时时萦绕着对国势的忧虑之情,便借典故曲折抒发。

辛弃疾在《卜算子·千古李将军》中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中下,都是封侯者。”“飞将军”李广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英名远传,终不得封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的感慨已表现出来了,奸媸不分的南宋统治集团对这位曾冲杀金营、生擒叛徒、献《十论》《九议》屡陈北伐方针的抗金志士投闲置散,作者借李广生平遭遇道出他心中的不平。

四、辛弃疾词借用典故来曲折抒发功名难成之怨恨

辛弃疾一生追求“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大业,“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南归后,被议和派猜忌排挤,在地方辗转任职四十余年,虽说有所作为,但仍不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使他义愤填膺。

他无奈客居南方无所成就与“将军百战身名裂”的李陵惊人相似。这位把“平戎万里”当作他应尽的责任,把“功名”当作“真儒事”(《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一心想御敌清边,建立功业。然而宋王朝屈辱求和的路线,使他恢复中原的宏愿成为泡沫、成为空想。不得不把“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念奴娇·我来吊古》)。又如《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下片“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个典故出自桓温北伐的故事,东晋桓温率兵北伐途中,看见自己早年栽的柳树已长到十围粗大,感慨时光流逝,叹息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辛词仅用上句,而下句语意自在其中,从而以此写出了时光流逝、功业难成的悲惋。

辛弃疾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对统治阶级投降主义路线的批判讽刺,对他壮志难酬满腔怨恨的抒写,正是通过灵活、多变、巧妙、独特的用典形式,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辛词具有生动深厚的现实内容,高扬着爱国的时代强音,成为后世传诵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辛齐疾.《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

[2]王步高,刘林.李清照·辛弃疾全集[J].辑校汇评,2002,1.

[3]杨海明.唐宋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欧萍(1975—)女,四川资阳人,武警警官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国耻抗金用典
中国近代国耻教育的社会动员力量(1895-1927)
初中历史教学中国耻教育的途径
岳飞大破金兀术
用典犹如用比兴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赏一赏纳兰性德的词
岳母刺字
勿忘国耻,听奶奶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