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晓庵天文”校本研究的实效性

2017-06-09明春

启迪·教育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天文学天文星座

明春

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而天文学以神秘的宇宙作为研究对象,是激发人类好奇心和挑战人类想象力的重要源泉,是一门适合培养科学兴趣、创新素质以及诚信精神的学科。江苏省震泽中学是一所以天文为办学特色的学校,于2011年成功申报了“晓庵天文”课程基地建设。“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以明末清初著名天文学家王錫阐(号“晓庵”)命名,意在缅怀其“学究天人”的爱国气节,弘扬其矢志于学、学究不辍的治学精神,同时也是对学校30多年天文科普文化的传承与创生。因此,我们地理科组从去年9月份开始创设了天文校本课程,到今年已经形成了天文校本课程的电子教材。期间,我们遇到一些教学上的困惑,比如对天文教学特点了解不多,教材没有,教师专业知识不够等等。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天文校本研究实效性问题谈谈几点认识。

一、对天文校本课程的认识

要上好一门天文校本课程,首先对天文教学特点要有所理解。天学教学具有科学性、直观性、时效性、操作性和趣味性特点。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得做好教学的精心的准备。

1.天文教学的特点

我校“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是指高中学生借助已有课程知识,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致力于天文学有关领域研究的学习共同体;是依托现代新媒体信息技术,以天文学相关课程内容的模型建构、情境创设为内容,链接并拓展教材内容,推动国标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学生社团个性化发展的课程资源平台;是促进学生在活动、实践、体验、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自主学习平台;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展示天文学前沿知识、感受学科之美的天赋特长体验中心;是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心。可是在天文校本开发中,遇到一个很大的困难,没有天文专业教师。更谈不上有天文校本开发理念、规范、特色等。所以说这门课程目前在中学来说还是新的尝试,我们学校有180多人报名参与该校本,我们地理组的教师也必须学习有关的天文知识来提升自己。

上个学期第一节课就是《谈天说地》。它主要向参与天文校本的学生讲清天文学概念。简单展示几张有关星云星座的幻灯片。学生学习的兴趣随之高涨。可是后来,我们用视频来代替讲课,无法把握学生接受知识的难易程度,更不好的是,还播放与天文关联不大的海啸自然灾害等视频,也没有引领学生观测星空,当时学校还没有方便携带的三角支架天文望远镜。到了第二学期,报名参与天文校本的学生少了很多,只剩下几十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是我们没有学好天文学,而是对天文教学的特点了解不够。我个人认为天文教学的特点有如下五点:

科学性。天文学是探索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而自然科学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不断地追寻科学自身的原动力。天文学的基本概念和新的发现,能激发人们刨根问底的科学激情,引导人类对自己的本质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进行深入思考,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天文学中涉及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的许多基本定理和定律。因此,在天文学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科学方法、科学观念、科学能力及科学品质的教育。

直观性。天文学是研究宇宙天体的科学,主要研究天体的位置、分布、运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及演化规律。为了更好地揭示天体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及运动规律,单从语言上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需要使用大量的图片和软件给学生形象化的感性认识,才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和认识天体。借助于直观性教学能使学生在认识上有强烈的冲击,给学生“眼见为实”的学习过程,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时效性。天文学在本质上是一门以观测为主的学科。当代天文观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天文学研究始终是空前活跃的学科。在大量的新结果不断涌现的同时,很多原有的知识正在受到挑战甚至被否定抛弃,而这些知识、新概念的更新往往都是天文爱好者和广大青年学生极为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在天文教学中有必要及时反映学科前沿的重要进展。在重点介绍天文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有选择地充分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扩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

操作性。正如上面所说的,天文学以观测为主。通过开展天文观测活动来培养学生对宇宙科学的认识热情和严谨耐心的科学态度。

趣味性。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包罗万象的宇宙,包含的知识面广且量大,初学天文的学生可能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畏难情绪。教学的趣味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一点,如星座故事、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等,对于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好处。

在讲课之前,我们没有对学生认真做一番了解。其实学生对神秘的宇宙是有兴趣或比较有兴趣的。对天文感兴趣,却懂得甚少。而我们教师一味讲一些枯燥的过时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观测活动几乎没有。趣味性的知识少了,学生的兴趣也淡化了,来听课的就少了。

2.教学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固定的教材。备课无从入手。备课组重视度不够,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专研这些天文校本。因为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讲了很多抽象的难点知识。有时,我们不能区别天文校本和天文奥赛,把天文奥赛的教案直接用到天文校本上来,大部分学生很难接受这些知识。

3.教学设计

天文校本虽说是一门校本课程,可它也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灵活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多元的评价。这样它才算得上一门课程。

二、“晓庵天文”校本研究实效性的探索

天文教学作为课外活动的一部分,适应学生个体特长发展和科学素养培养的需要,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其价值是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而要办好一门天文校本,教师必须发展天文专业,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创新教学活动设计。

1. 提升教师天文素养

加强和有天文办学特色的学校的联系,实行“手拉手”。针对中学地理教师在天文学方

面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天文教学经验,和这些学校联系合作,向他们学习,寻求他们的帮助,加强对天文校本教学的指导。本学期我们学校聘请了南师大研究梁老师来我校辅助地理组老师指导有关天文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把握天文机遇,组织天文观测。在有了较为广泛的理论知识,我们应该积极把握天文机遇,来组织校内天文观测,此外还应注重回归生活世界,通过实地观测,有效地挖掘天文校本课程资源,加深对天文知识的理解。本学期我们引导学生参加了两次大型的天文观测活动,在学生中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加强天文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图片和文字,把握天文教学的时效性,体会天文教学的科学性。

2. 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天文校本没有固定的教材。《地球概论》和《基础天文学》大多内容不适宜在中学课

堂讲。里面大多涉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但没有教材又不可以。而《天文爱好者》是比较好的教材,它适合于刚入门的天文爱好者。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天文知识,如星座故事、神秘的宇宙,并配有大量的图片,也有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天天学天文》、《从零开始》、《天文教室》等栏目比较适宜讲述给学生。比如,《天文教室—让星空当导师》这一文章可以为我们教学提供较好的教材。

3. 教学活动设计要实效

新课程凸显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观,这种教学观念要求教师改变以

自己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听、记、背、练”的教学现状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为此,天文校本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进行精心的设计来提高教学的效果。而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教学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即为教学目标服务。比如《星座传说》一节,我作了一下教学分析和设计意图:

① 星座知识教学的难度:因为行星只能在夜间进行观察,校内的课堂上难以直接体验。

② 学生研究星座的学习基础:学生了解星座少;学生对星座一般感兴趣;学生对已知星座的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

③ 教学目标的分析:让学生记住十二星座名称,激发学生学习星座的兴趣,掌握星座正确的知识是星座传说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后,心理就有了底,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案,再来制作课件和视频。

教学过程不宜再多放视频,结合教学的需要讲一些科普知识。设计一些有层次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比如在讲四季星空时,可以由学生在白纸上画出自己的星座图。这样,学生就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按照自己的心愿,满怀兴趣和关心去学习星座知识。在讲天文生日密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提示做出由十二生肖(表示出生年份)、十二星座(出生月份)和太阳、月亮、五大行星(出生星期)组成的天文生日密码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其动手能力,增进理解。

课后鼓励学生上网收集有关天文新闻和天文天象,体现天文学的时效性,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

记录课堂上学生的情况,留意学生的成长。对进步比较大,或者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和表扬。考试形式不再局限于书面测试。在天文台内,模拟四季星空,由学生指出规定的星座便可。或者在晴朗的夜晚,找出某一季节代表性星座或星群即可。比如学生向带队老师指出春季大曲线以及土星等等。

人们常说“走行知路,育行知人”,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人才成长急需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好的课堂一定是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課堂,是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摒弃“繁难偏旧”“满堂填鸭式灌输”“用学科成绩简单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是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的课堂,是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起来、终生难忘的课堂。

打造这样的课堂,需要课程基地来支撑。我们将“晓庵天文课程基地建设”作为突破口,以项目引领发展,以课程丰富内涵,以基地拓展课堂。通过多样化课程建设、多样化实施途径、多样化手段创新等,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感受学科之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唯有每所学校个个都形成办学特色,才能连成一片“碧叶”,唯有在精彩多样可选择的课程支撑下,每个学生才能如荷花般“别样红”。也只有这样的天文校本研究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姜旭英、蔡铁权.生成性教学设计的多维观照[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

[2] 竺宁彪.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与具体操作[J].全球教育展望,2007(增刊)

[3] 丁芙蓉.活动教学模式中提高活动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7(增刊)

[4] 朱进主编.天文学离我们到底有多远[J].天文爱好者,2007(7)

[5] 朱进主编.博客在天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J].天文爱好者,2007(5)

猜你喜欢

天文学天文星座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
圣斗士与古代天文学
12星座之我爱洗澡
一群“玩”天文的痴迷少年
现代天文学之传奇
天文学,地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