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尊重与悲悯,努力耕耘待收获
2017-06-09王荣胜
王荣胜
每个教师每个学期上一节公开课,这种“一人一课”的教研模式已经成为新课改下校本教研的普遍形式,很大程度促进了教学交流,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不过,也有人批评这种公开课,认为教师在作秀、作假,“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师生的合作”在这里完全变成了“教师的导演”、“学生的主演”、“师生的合演”。是的,我的确曾见过不少这样的公开课——教师说话拿腔作调、满脸堆笑,举手投足完全都是精心地演练过;至于学生,更是训练有数,教师希望学生在哪个环节说什么,学生就投其所好,发言的内容和节奏都把握得恰到好处,甚至连质疑都能够直捣教师的“预设”。这样的课堂看起来行云流水,似乎天衣无缝,但恰恰暴露了最大的问题——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成为课堂的“臣民”,本应该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但是学生却成了教师舞台表演的道具。
有一次,我在本校借班上完公开课后,一位男生郑重其事地拿个小本子找到我,充满期待地对我说:王老师,我是班长,你能给我写几句话吗?我回去好向我们班主任汇报“
我问他:“你希望我写点什么?”
他笑着:“您就写我们配合得很好……”
我哑然,难过得不得了。可爱又可怜的孩子,在这样的课堂里,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配角,是应该听话的臣民,秉持着这样的心态,他们怎么会有创造?怎么敢自由地发表见解?而这,不怪孩子,是老师给了他们太多的不合理的约束和要求。
孩子们上公开课,老师千叮咛万嘱咐:“你不是代表你自己,你还代表莫莫班,代表莫莫校……”
我们在要求孩子代表“若干”的时候,唯独没有想到的是他应该代表的是他自己,他只能代表他自己。
一次我在我们分会上公开课,上课伊始,我就发现一个小男孩特别活跃,他特别喜欢回答问题,有时等不及我叫他,坐在那里就直接說出答案。他的思维似乎总比别人快半拍,让我惊喜的是他知道得很多,我忍不住由衷地说:“你可真优秀,你是学习委员吧?”
他迟疑了一下,好像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同学们却大声地说:“不是——”
“那你一定是语文课代表!”我笑着看着他,希望带给他鼓励。
依然没等他做出反应,同学们就大声喊起来:“不是——他什么都不是!”
那一瞬间,我明白了,这一定是由于纪律等原因平时不太被他的老师和同学看好的孩子,今天面对一个陌生老师,他获得了解放。
下课了,他一下子蹿到我的讲台前:“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您。”
“噢,什么问题?你说吧。”
“嗯……就是……嗯……”
刚才还侃侃而谈的他突然有点语无伦次。他搔搔后脑勺,突然踮起脚把嘴凑到我耳边说:“其实我什么问题都没有,我就是想和你说话。”
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孩子的心哪,就是一架公平秤,你给他几斤几两,他就还你几斤几两。
公开课,公开的不仅仅是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一份精彩的教学设计,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公开的还有教师的人格和智慧。把学生当人看,以真性情、真笑容、真品格影响学生,这样的公开课才能带来真正良好的示范效应。
本学期我又一次在市内上公开课。
巧合的是这次我借的班级班主任是我师范的同学。上课之前,他找到我,真心地给我指点:“我告诉你,坐在前三排的都是爱发言的孩子,他们数学基础较好,能力较强……坐在最后那一排边儿上的那个男生,你千万别叫他,他什么都不会。”
我理解我的老同学,但我心里清楚地知道,恰恰是这个“什么都不会”的男孩最需要我的帮助。那节课,我几次走到那个男孩的身边,指导他、鼓励他,他从最初的“万以内数的读、写”几乎不会进步到会读、写多位数。当时几十位同学和听课的几十位老师一起用热烈的掌声为他的进步表示祝贺的时候,这个男孩脸涨得红红的,眼睛里闪烁着盈盈的泪光。
回家后,我的老同学在我QQ空间留言里写到:“给角落里的孩子以自信,唤醒他们沉睡的心,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自觉,这是我在这节公开课上见到的最美的风景。一个有才能的老师是值得尊重的,更值得尊重的是他有一颗悲悯的心,给怯懦的心灵真情的呵护。”
公开课,并不仅仅是对同仁开放你的课堂,共同交流教学心得,更应向学生开放你的胸膛——读懂孩子的心,友善地走进他们的心灵,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引发他们对所授学科的热爱。一节公开课,也许只是短短的四十分钟,但却是师生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带着一颗尊重和悲悯的心,摒弃私心杂念在地里耕耘,每一朵花都会明媚盛开,也包括教师的自己的那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