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
2017-06-09黄勇
黄勇
[摘 要]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对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的创新能意识,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其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主要讲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正确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实现。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能有更大的提高。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育 创新能力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以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针对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的重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轻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学好信息技术,其中重要的一环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小学阶段,在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呢?
一、正确理解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领域,其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其教学方法也正如信息技术本身一样,多姿多彩。作为时代前提的学科,必然有它创新的一面,因此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1.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是为儿童少年全面成长打好基础的教育。”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小学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可见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基础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意义深远。
2.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
小学阶段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太多的计算机学科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教师只有正确领会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自由空间,而不是为一些枯燥、纯理论的知识所累,丧失学习兴趣。反之,则根本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以。
3.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性特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同多种学科相整合,淡化计算机的“学科性”,决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变成理论课。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教师心中就有了主心骨、有了底,才能彻底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在教学上运用先进的、富有生命力、独具创意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查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争强好胜,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键盘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2.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我在讲解Word《美化文章》这课中,要求学生利用自选图形里的各种图形绘一幅画,图形可自主选择,教师通过展示示例作品明确任务,我只提出任务,不提出要求,完全由学生自主发挥,为学生留下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到上交作品时,我发现每个学生所画的画都不相同,有的用到了笑脸、十六角星组成了太阳、有的用到了矩形、三角形组成了房子和树……这些作品可看出小学生不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使他们在任务驱动下学习到了大量的知识。又如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设计电脑小报,这种任务一般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很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教师课前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对排版作一定的要求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创作。学生在收集资料、创作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地主动学习的过程,这样的任务设计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独创性,使他们对信息技术课有了更大的兴趣,他们就更愿意去学习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及主动去学习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像、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維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4.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敢创新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他们,使他们敢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要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并让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让他体会创造的愉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在学生遇到挫折或者失败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如在如:在LOGO语言的教学中,教师先教学生画正方形,有的学生根据教师的知识,画出正六边形,这样的同学能根据来时上课的内容善于发现,及时表扬,给予肯定,从而学生会体会成功的喜悦,会有更多的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加强。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加强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想,提高理论,勇于实践,就一定会迎来创新教育的美好未来,涌现出众多的创新人才。
总之,利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造教育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主动学习,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在计算机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导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
[3]张倩苇.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