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诗歌中的儿童生态环境管窥

2017-06-09夏吉萍

启迪·教育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幼女红掌唐诗

夏吉萍

童年生态环境是指儿童生活与成长的社会空间状态,在这片天地中,渗透着儿童的习性和自然的生活方式。但是,现实的状况是儿童赖以栖息的环境正在被成人社会的各种观念侵蚀,童年的净土正在消失。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现代社会中竞争的加剧,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居住环境的改变,现代家庭少子化现象,新技术和大众传播媒介对儿童的影响,现代生活环境下人与自然的远离等,使孩子们像被囚禁在笼中的小鸟,与自然隔绝着,也彼此隔绝着。探讨历史上的儿童生态环境,对于改善当前儿童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危机,大有裨益。

唐代是诗歌辉煌发展的时代,现存有近五万首唐诗,从各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中反映唐代儿童生态环境的诗歌不在少数,笔者从中梳理了几首有代表性的关于儿童生活场景的唐诗,对唐诗中反映的儿童生态环境进行分析。

一、自在恬适的田园生活

唐代诗人骆宾王《咏鹅》一诗中写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作者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同时生动地进行了色彩的对比,“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成趣。白毛与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

唐代诗人吕岩在《牧童》一诗中写道:“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两首诗共同揭示了唐代儿童的田园生活场景,描绘了田园生活的惬意、田园风景的优美,展示了儿童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的天真与无邪。可是在现代生活面前,我们的童年再也无法在草地上打滚和捉迷藏,也无法到林中和小鸟一起歌唱。我们可以在电视上了解小麦从播种到收割的过程,却闻不到小麦成熟时的清香,更体验不到小麦抽穗时给人的喜悦。我们虽然获得了知识,却远离了真实的自然。唐诗中的场景,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愿景难以企及。

二、绝假纯真的童心本真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池上》一诗中写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蹤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本真的童心,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童心指人的最初的自然本真的状态,李贽在其《童心说》一文中指出,“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可见,童心是没有经过外在道德说教与规范的自然人性和素朴心灵,是人的本心本性。白居易这首诗揭示的“童心”,正来源于自然而然的生命本然状态,是儿童最自然的状态的流露;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初级的、原始的东西,本身具有本色、纯真之美。现在的儿童,已经被成人的各种教育、训练,训导、规矩等扼杀了,儿童失去童心,正如树苗失去水分,自然不能健康地成长。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儿童的初心与本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好奇多趣的自由世界

唐代诗人胡令能在《小儿垂钓》一诗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唐代诗人李白在《古朗月行》一诗中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幼小的时候不知道明月为何物,便称它为挂在天空中的白玉盘。又怀疑它是瑶台上的一面镜子,无缘无故地飞到了青云的顶端。描写了儿童眼中的月亮,充满了浪漫而神奇的遐想。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儿童对生活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能够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的感情,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儿童的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也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们的生活、心灵是自由的、轻松的、欢乐的。而现代生活却无情地剥夺了儿童游戏和交往的时间,剥夺了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体验的机会,削弱了儿童的感性能力,使儿童成为静坐的动物。我们已经到了必须对这种单调无趣的童年生活状态说不得时候了。

四、重视女童的社会氛围

唐代诗人韦庄在《与小女》一诗中写道:“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刚能听懂大人的讲话,就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诗人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的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唐代诗人施肩吾在《幼女词》一诗中写道:“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施肩吾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而这首《幼女词》更是含蓄兼风趣的揭示了他对幼女的怜爱之情。

这两首诗反映出唐代女性地位较高,女童得到了家长的高度重视。唐代立国初,由于长期受胡人影响,胡化之风盛行,女性所受约束较少,地位也就相应的较高。武则天执政,表明妇女在政治上曾显赫一时,这与宋代理学兴起后“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可同日而语。时至今日,不少地方还有重男轻女的陋习,忽视了对女童生活的关注。

今天的儿童生态环境,不仅剥夺了儿童的欢乐,也窒息了儿童的好奇心、主动精神和创造力,窒息勒了儿童的天性。卢梭在《爱弥儿》中揭露的工业文明对儿童天性的扭曲现象,今天依然触目惊心,甚至演变得更加剧烈。正如他所所说:“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它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将象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碰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借鉴唐诗中的儿童生态环境,可以为我们今天破解儿童教育的这一历史性难题,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幼女红掌唐诗
芽大小、6-苄氨基嘌呤和活性炭对红掌芽生长的影响
美丽的红掌
幼女词
红掌鲜切花温室栽培技术探究
幼女词 等
红掌
你赞成废除对嫖客洗白保护,对幼女雪上加霜的“嫖宿幼女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