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的临床分析
2017-06-09李江兴
李江兴
【摘要】 目的:分析交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2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组46例患者,对照组采用钢板固定治疗,治疗组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骨折快速愈合,值得临床借鉴和深度推广。
【关键词】 开放性胫骨骨折; 交锁髓内钉; 临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4-0140-02
开放性胫骨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骨折类型,近年來飞速发展的交通事业和高层建筑等,导致该类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大多数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都会伴随伤口深部感染和骨移位的现象,临床骨科治疗的关键是保证骨折端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开放性伤口的感染率[1]。以往临床主要采用外固定支架和加压钢板等方式进行治疗,但上述治疗方案容易出现并发症,甚至会增加畸形愈合与深部感染的危险性。交锁髓内钉具有适应证广泛、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固定效果好等优点,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治疗中的优势尤为突出[2]。本文选取2012年8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2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将治疗效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2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组46例患者。对照组男20例,女26例,患者年龄20~57岁,平均(36.2±3.4)岁。重物砸伤5例,交通事故伤28例,高空坠落伤14例,其他2例。骨折Gustilo分型:Ⅰ型24例,Ⅱ型15例,Ⅲ型7例。治疗组男22例,女24例,患者年龄21~56岁,平均(35.5±3.2)岁。其中重物砸伤6例,交通事故伤25例,高空坠落伤11例,其他4例。骨折Gustilo分型:Ⅰ型25例,Ⅱ型16例,Ⅲ型5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统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钢板固定治疗,操作步骤:对骨折部位进行彻底清创处理,复位原开放伤口,借助CP机透视后使骨折复位,对软组织皮肤创面进行修复,明确骨折程度,选择适宜的锁定板对骨折远端予以固定,分别将3~4枚锁定钉拧入骨折端内侧,钢板要与皮肤之间保持1 cm的距离,在创口和钉道口覆盖碘伏辅料,术后予以7~10 d的抗生素治疗,通过创面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的方式,确定相应的抗生素,以防术后感染。
治疗组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操作步骤:选择连续硬模外麻醉,手术开始后滴注抗生素,进行彻底清创。髋关节和膝关节分别需要保持屈曲45°和90°的状态,在膝关节正中处作纵行切口,向外牵开髌韧带,在胫骨平台下10 mm处正中略微偏内侧、髌韧带止点上方位置以开口器作开口,将圆头导针插入髓腔中,使其直接经过骨折部位,抵达踝上2 cm处即可,进行充分扩髓后,置入髓内钉,然后在近侧安装锁钉后,对主钉进行回敲,以便为骨折端加压奠定基础,最后仅在一侧安装锁钉即可,无需任何外固定操作。术后指导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以促使横断骨折更加稳定,术后2周内可在监护状态下进行完全负重;嘱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部分负重训练即可,6~8周进行X线检测,待确定形成一定量骨痂、骨折线模糊之后允许患者逐渐进行完全负重;对于8~10周依然无明显骨痂者,可拆除最远一侧的骨折端锁钉,以加快骨折愈合。
1.3 观察指标与效果评价
4~10周内骨愈合,局部压痛、纵向叩击痛全部消失,骨折恢复正常解剖位,恢复正常膝关节活动,未见局部异常活动现象出现为优;10~14周内骨愈合,骨折端稳定性良好,切口为一期愈合,基本恢复正常膝关节功能,患肢有力为良;切口出现延期愈合的现象,骨折部位和解剖对位比较接近,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不佳,患肢完全无力为中。(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优良率[3]。术后对两组患者有无皮缘坏死、关节障碍、骨折愈合延迟等并发症进行观察和记录,并予以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借助统计学软件包SPSS 21.0处理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优良率比较
治疗组优良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与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23.9%,对照组显著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开放性胫骨骨折主要是因为外界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导致的,鉴于胫骨生理和解剖特点非常特殊,术后很容易发生愈合不良的现象。钢板固定等常规开放性骨折处理方案,主要通过钢板固定的方式达到治疗效果,其需要对骨膜进行大面积游离,且术后骨外露、感染风险明显增高[4]。
胫骨骨折端主要为骨外膜循环,交锁髓内钉可显著减少对骨膜造成的损伤,手术切口肌肉不仅会得到完全覆盖,还会与开放伤口保持远离状态,且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在完整固定之后,交锁髓内钉可有效防止扭、剪等有害应力,尽可能地改变应力遮挡情况,规范严格的清创处理有利于降低骨髓炎、钢板外露的风险。交锁髓内钉的治疗方法可对骨折两端进行强效固定,以便对断端应力旋转进行有效控制,提高骨折端稳定性,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环境。小切口复位穿钉,利于减少骨膜剥离及术中出血量,避免发生骨折愈合不良的现象。交锁髓内钉对骨折部位主要发挥的是中心性固定作用,借助内夹板的辅助作用,其可确保固定的力线是在骨干受力的中轴线之上,并从骨折端逐渐向骨干两端延伸,因其具有不易弯曲的特点,位于骨折两端的髓钉可避免出现旋转活动或缩短现象,这为骨折良好愈合创造了稳定性较好的力学环境,且可使肢体长度得到正常维持,避免出现骨折端缩短的情况。与钢板内固定等传统治疗方法相比,交锁髓内钉可对开发性骨折局部骨膜等软组织的剥离范围进行有效控制,这有利于软组织覆盖和加快骨折愈合,也大大降低了骨感染和骨外漏的危险,整体治疗效果十分理想。相关研究证实,通过交锁髓内钉治疗后,扩髓会导致皮质血管发生较严重的损伤,因此,需要对扩髓的速度进行控制,并适当减少扩髓次数,确保2~8周内机体恢复正常血液供应[5]。髓内钉充分发挥了骨髓内固定的优势,其可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骨折愈合率。
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会同时出现局部水肿和伤口软组织感染的情况,再加上薄弱的胫骨中下段外覆盖皮肤的影响,术后皮瓣坏死等发生率较高。交锁髓内钉通过术前跟骨牵引等处理,可使力线稳定性得以维持,对旋转予以控制,并有效防止二期对位影响骨折断端血运[6-10]。
本次试验治疗组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钱学峰[6]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和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一文中得到的结论非常相似。由此充分说明交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骨折快速愈合,值得临床借鉴和深度推广。
参考文献
[1]叶立亮.交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20(7):58-59.
[2]李涛,田宝方,劉俊宾,等.32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实施交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研究和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0):38-39.
[3]王勇.交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的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3):81-82.
[4]关浩.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术后再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4053-4054.
[5]于刚.交锁髓内钉固定法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1):1733-1734.
[6]钱学峰.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和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4):120-121.
[7]李虎,黄洪,储辉,等.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36例临床体会[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1):1456-1457.
[8]毕成功,苏红梅.交锁髓内钉和外固定架治疗新鲜胫骨干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5):281.
[9]高泓一.交锁髓内针、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ⅢA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效果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5):817-818.
[10]李伟三,秦铁涛.交锁髓内钉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10):1873-1874.
(收稿日期:2017-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