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人本教学理念和本地化教学方法的实践

2017-06-09方鑫海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方鑫海

【摘 要】高中历史新课改为高中历史教学指引了新方向。本人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坚持人本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学资源,以展现“读史使人明智”的学科智慧,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价值。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本教育;本地化教学

一、从故事到知识——一种落差、一种失望、一种矛盾

“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唐代史学批评家刘知几的这句名言,绝对精彩,一语中的,道出了历史于人、于国、于社会的重要价值。

但实际情况是,在高中校园,历史学科的地位被边缘化,尤其在重点高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特金及其同事对认知方式的场依存性一独立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中国学者加以借鉴,得出场依存性一独立性认知方式对高中生学习产生的影响,场独立性学生更喜欢数学等自然科学,对记忆负担较重的历史学科则敬而远之。相对勤劳,在记忆层面上更容易有所获的女生们,因为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对付”语数英等“重点”科目,而无暇顾及历史。于此,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些矛盾便以凸显。

至此,也许很多人会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地位的困境与教师们无关,尴尬也并非教师能够改变。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因为隐藏于这些矛盾当中的还有一个矛盾,便是历史的智慧与生硬知识的矛盾,鲜活历史与机械记忆的矛盾,历史的遥远与无法企及的矛盾。换言之,在学生心中,故事历史的有趣性一旦变成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知识之后,历史就被打入了冷宫。

读史使人明智,如何让学生感知历史是一门智慧的学科,让智慧成为历史课堂鲜活的空气,历史才能与学生真正地融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功能。

二、历史与我同在——本地教学资源与人本历史关怀的双重应用

人都有爱听故事的本性,这无可厚非。除了故事的趣味,恐怕最深层的并不止于此。高深莫测的奥秘并不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反而会给他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悬疑或许可以拉动一个人的求知欲,但却不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让历史与学生同在,让历史的智慧伴学生前行,改变历史在学生心中死记硬背的机械学科的判断,是广大历史老师需要努力在教学中去探索、去展现、去引导、去纠正的。

自从实行新课改以来,一系列的教学新观念、新方法、新手段不断得到运用,努力从教师教教材到教师用教材教转变,所有這些都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精神。在历史教学领域,笔者认为,人文精神可以不断下放,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如何将世界史、中国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在学生的心里扎根、开花,笔者认为可以借用本区域的教学资源,借地方史的素材,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地域历史的变迁,再将小历史置于大历史的环境中,达到小球撼动大球的效果。

笔者所任教的中学地处浙江东部,面朝大海,做“海文章”比较容易。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为例,在学习“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这一知识中,笔者以乘坐中远之星从浙江台州玉环大麦屿出发游台湾这一与本地密切相关的一个现实生活话题切入,让学生了解玉环实现直航台湾这段历史,进而让学生梳理海峡两岸关系进展这段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拉近历史的距离,能让学生较直接感受到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并使学生会继续关注两岸关系的最新进展;也通过这样一个可感可知的身边事,真切感受一个历史事件对自己的生活乃至对本地区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窥一斑而视全豹,通过身边的例子,再逐渐放大,放大到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两岸问题对全中国,对未来全体中国人的意义就显得不是那么生硬了。

在历史知识的落实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某些历史知识存在认知的困难。笔者认为用本地的教学资源采用以小见大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教学效果,也较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为例,在学习“海禁政策”中,笔者采用《玉环地方志》中关于“明朝初年与清朝前期玉环因海禁两度被迁弃,长期沦为荒岛,闽浙一带百姓迫于生计常偷偷到岛上开荒种地”的相关记载,给学生讲述玉环因何实施海禁,如何实施海禁政策,海禁对玉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影响,包括对今天玉环文化生活的影响,以了解本地区前世今生的方式讲述历史,使存在距离感的历史一下子变得亲切了,让人想亲近它,进而了解它。见微知著,学生理解海禁政策这一知识点,就显得随理成章了。

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往往觉得“影响”一项是最遥不可及的,在他们心里,影响总是那么的虚无缥缈,不着边际。如何让冷冰冰的影响重获新生?笔者认为可以多寻找大事件的影响与小人物生活的连接点,找到影响的影子,感受这种影子的如影随形。比如,辛亥革命的影响之一,促使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这种变化和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本人在引导学生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做了这样一个假设:“假如没有辛亥革命,男同学们在早上起来后需要多做一件事,是哪一件事呢?”同学们先是愣住了,接着很快就反应过来,“梳辫子”,继而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本地教学资源的运用,拉近了学生与遥远历史之间的距离。历史来到了同学身边,同学们可以从身边发现历史留下的足迹,体会历史在自己身上留下的印记。这一切无不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一旦历史知识散发出人文魅力,并被学生感知、接受的时候,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目标也就达到了。也许学生会想:祖国统一的进程正发生在我们身边,作为一个玉环人真自豪……学生对历史会犹然起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严谨性会得到加强,因为每个文字后面都有深刻的内涵。这是历史学科的价值与魅力。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巧妙地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利用最容易让学生感知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逐渐找到学习的自信与乐趣,让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必然会在学生内心产生强大的动力,高中历史教育的目标也就真正达到了。

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中历史教育的一点反思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是很渺小的,渺小的像溅起的水花,刚在空中飞舞,就马上灰飞烟灭。历史的沧桑感恰巧显示了历史学科的价值,只有真正热爱历史、理解历史学科价值的人,才善于把握它的价值,为自己的人生添砖加瓦,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历史学科的教育,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历史的最高价值——历史对人类、对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借鉴。学生最令老师失望的莫过于在同一类型的题目一错再错,人在生命消失的那一刹,让她后悔莫及的也许是人生走过许多不应该走的弯路,而有一些弯路明明不用走,就是因为自己的固执。罗滨逊《昨日与今日之世界》一书开篇便说:“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因为除非研究过去,无从了解现在。”

借用著名历史学家齐思和之言与广大历史教育者共勉:“我们须对于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有确实的认识,以便了解现在而控制将来。这是史学的新目的,史学的新使命。”我们应该发挥历史学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者于一身的特点,让学生珍惜过去、把握现在、奔向未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该是沉溺于找一个性价比很高的工作的人,而是胸怀大志,愿意投入某一个领域,执着努力、坚毅付出的人。

参考文献:

[1]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

[2]谢斯骏,张厚粲编.《关于场依存性问题的研究概况》.见《认知方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20页.

[3]李寿卿,宋广文.《关于高中生认知方式的测验研究》.《心理学报》,1994年11月.

[4]尼文思.《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y》(《历史学入门》).转引齐思和:《论史学之价值》.《史学概论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5]齐思和.《论史学之价值》.载《史学概论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试论高中历史教育的构建模式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浅谈高中历史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