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教法,构建全新学习认知体系

2017-06-09张志文

江西教育C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张志文

摘 要:新课改为小学数学课堂教法更新、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思想,对教学环节展开多重整合实践尝试,以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教学方法具有多元性、个性化等特征,教师在教法优化探索中,要跟上时代步伐,注意联系学生学习实际,从不同视角展开创新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法优化 认知体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常常陷入固化思维之中,严重制約课堂教学效度。对教学情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堂训练等环节展开创新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课堂导入时,从复习旧知到创设情境;教学实施时,从单一执行教案到动态生成;课堂讲解时,从学生一味倾听到展开实践操作;作业训练时,从机械强化到接轨生活。这些都属于课堂教法的创新升级活动,具有重要实践探索价值,应该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

一、课堂导入,从复习旧知到创设情境

1.创新导入方式

课堂导入时,复习旧知是教师最为常见的教学设计,也是典型的传统教法运用。复习旧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学习新知提供支持,但操作形式老旧,学生学习兴趣就比较低下,课堂教学气氛自然陷入沉闷之中。学生大多都掌握了旧知,复习旧知显得多余。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势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生动讲述、案例展示、故事介入、图片视频等信息展示,都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学习自然呈现主动性。

2.凸显主体意识

教学设计要重点关注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开始阶段,学生学习思维处于活跃期,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思维发动会更高效,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才成为可能。如果教师能够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亲身操作、演绎、体悟,一定能够创造良好的开端。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课前发动,激活学生学习热情,也为整个课堂教学作好坚实铺垫。

二、教学实施,从执行教案到动态生成

1.科学预设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因素是预设和生成。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良好的预设为生成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教学生成价值度提升,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充沛的动力。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做好充分的教情和学情调查,以提升预设的匹配度。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课堂训练等,都属于教师预设内容。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留有一定余地。教案只是一种计划,给出多种预设,才会提供更多选择。课堂教学是动态操作的过程,教学生成随时发生,根据生成调整教学方案势在必行。

2.关注生成

关注教学生成应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动认知,在教案执行过程中,教学生成即时发生,教师要对教学生成进行客观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教学调整。数学课堂教学生成因素非常丰富,教学生成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传统教学中,数学课堂传授知识常常是静态的,教学生成很难发生。新课改之后,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主体意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为频繁,教学生成概率也大大提升。教师要有教学生成思想,随时捕捉,随时评价,随时处理,这样才能赢得课堂教学主动权。

在教学“角的分类和画法”时,教师让学生找身边的直角,很多学生都能够顺利找出一些直角案例。有学生提出问题:夹角为90°是直角,前提是同一平面内,如果不同平面是不是就不能构成直角呢?学生问题一经提出,教师立即组织学生对“同一平面”进行讨论,有学生说:“夹角都是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不是同一个平面,根本就无法构成夹角。”也有学生说:“所谓同一平面,应该是直尺可以直接测量的,如果直尺无法操作,这就不是同一平面。”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组织展开讨论,对“同一平面”相关概念进行澄清和解读,为下面学习提供重要铺垫。这样的教学调整是必要的,也是极有价值的。

三、课例投放,从静态倾听到实践操作

1.更新课堂投放方式

运用课例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原理,这是教师最为常见的教学设计。教师讲述头头是道,学生是不是就能够听得明明白白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教师讲解课例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互动单一性的施教效果是低下的。教师要改变课例投放方式,让学生搜集课例信息,让学生选择课例和课例投放方式,这样可以提升课例示范效果。课例就是一个例子,教师可以独立创设,学生也可以参与创设,如果让学生参与编制课例,相信对学生形成的激励效果会更为显著。

2.注重学生实际操作

课例展示时,教师往往成为主动者,讲解、示范、比对,几乎都属于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只有静静地倾听、观看,其施教效果如何,真的是一个未知数。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多元参与到课例操作中,或者是与学生一起展开课例探索,明晰其操作方法,对学生学习、认知、成长自然形成重要助力。数学课例往往带有操作性,在学生介入操作时,教师给出科学的引导和鼓励,教师要注意优化学生合作学习形式,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利用集体力量解决现实问题。这不仅给学生学习带来促进,对团队精神培养也有重要帮助。

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学时,教师给出课例展示:一辆汽车时速为70公里/小时,如果行驶了7个小时,这辆车共行驶多少路程?学生展开讨论。有学生说:“知道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公式为路程÷时间=速度,直接套公式就可以了,路程=速度×时间=70×7=490(公里)。”有学生说:“这样套公式没有错,可以获得正确的结果,但只会运用公式是不够的,需要对相关等量关系进行梳理,这样才能对公式进行正确认知。”有学生说:“这路程、时间和速度是三个相互依存的因素,缺一不可,掌握其内在联系和等量关系,就可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四、作业训练,从机械强化到接轨生活

1.训练设计避免机械化

数学课堂训练和作业设计时,教师要避免出现机械化。数学训练很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现象,教师在具体布设时,不能追求“题海战术”,以量的积累是难以取得最佳训练效果的。机械性训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大多是针对学生机械性作业过多而言的,避免机械性训练设计,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共识。

2.作业设计体现生活化

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有密切关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共识。数学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发动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对全面塑造学生数学素质有重要促进作用。数学作业生活化设计符合学生数学认知成长规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作业布设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在“认识垂直和平行”作业设计时,教师没有给出大量的训练任务,而是让学生找两个小木棍,让学生随意摆设,直观展示什么是垂直,什么是平行。学生对这样的操作有着浓厚兴趣,很快就完成相关操作,教师针对学生实践操作给出具体的评价。教师让学生以实践操作代替作业训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学生生活中垂直、平行案例很多,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作业设计,学生学习生活化处理,可顺利构建学习认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出现疲倦感,教师有意识进行教法调整,介入更多崭新教学手段,不仅拓宽学生学习视野,还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要实现全面更新,需要教师在教法创新方面做出更多实践和尝试。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罗坳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