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趣横生的解读,美在其中的旅途

2017-06-09于波

江西教育B 2017年5期
关键词:南怀瑾论语传统

于波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南怀瑾先生有一次坐公交车,见车上一位年轻人正认真地捧读他的书,便不动声色地与年轻人攀谈起来:读的什么书?这本书怎么样呢?年轻人表达了他对南怀瑾作品的喜爱。车到站时,即将下车的南怀瑾对年轻人说:“谢谢您的推荐,下次我也去买这位作家的书来读一读。”南怀瑾“老顽童”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品读《论语别裁》的过程中,我更是对这位“顽皮”老人的思想及个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在对《论语》的解读中,南怀瑾对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又对社会有着无限美好的期待,对青年一代有着深切的关怀和嘱托。而且他的厚重又远不止这些:在大陆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为两岸关系积极奔走,其虚怀若谷、无私无畏的品格更是令人肃然起敬。读他的书,便是一次亲近他思想和灵魂的机会。

传承:口耳相传的经典

几年前,某杂志社曾举办过“教育经典共读”活动,书目中《论语》赫然在列。但是等杂志面市时,《皮亚杰教育理论解读》《<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这些对现代教育经典的读后感文章占据了绝大多数,令人应接不暇,尽管“时髦”,却不免趋同和乏味。而对《论语》的读后感文章只有寥寥一两篇。中国古代教育经典无疑是被冷落的。其实,孔子的很多教育观点不仅提出得早,而且精辟简洁,但我们却舍近求远,转而将他国教育家的论著奉为圭臬。

曾经心血来潮,买了整本的《论语》回家来读,可是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现在中年以下的人……根本不知道中国文化的宝藏。”由于文言文的艰涩难懂,再加上自己不愿意花工夫深入研读,最终只有以放弃而告终,这部经典就一直被我束之高阁。

幸好我遇到了《论语别裁》,这绝对是开年值得庆贺的一件事情,我与传统经典之间确实需要这样一道沟通的桥梁。有人说,因为读《论语别裁》而爱上了《论语》,对于我而言却不止如此——因为读《论语别裁》,使我对我国整个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代汉语几经改革,我们小时候背熟的古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读音曾经一直是“xiá”,现在也可以读作“xié”了。许多在以前被认为是错误的读音、字,现在已经可以堂而皇之地“错”了。当然,从文化发展这方面来看,这有利于文字的统一和简化,但我们与古代经典之间的鸿沟,确有愈来愈深的迹象。但幸好我们有《论语别裁》这样的书,有南怀瑾先生博古通今的别样解读。作为人文学科的教师,也必当接过国学大师的衣钵,尽心竭力地发挥古代经典与现代文化之间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努力掘开传统文化的一角,引领学生们走近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

为此,我在班级内设立了“周一分享”的活动,每周一的早上,我和同学们一起阅读并分享《论语》中的精彩章节和句子。比如最近我们就分享了“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我们由央视“诗词大会”的妙言诗心讲到当下许多人欠缺的礼仪修养,时间虽短,但大家都受益匪浅。

别裁:妙趣横生的解读

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很好地诠释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名言的意义,也很好地践行了“读经典,要照着说,更要接着说”这一延伸观点。他“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精彩解读,每每让人会心一笑,又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感。他让我们的精神导向重回传统经典,书中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他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又妙趣横生,并拓宽了理解的角度。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南怀瑾先生的某些解读较之前辈又更“调皮”一点,更贴合当下现实一些。

比如他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大家皆耳熟能详的句子的解读,就有不同于前人的理解:“学问要随地随地地见习、体验,得一知己,当然是高兴的事情了,真正为学问而学问,不怨天,不尤人。”这是一种颠覆,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再比如书中《水流花谢两无情》这篇,对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解读,南怀瑾先生又分别从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对“水”的不同理解做了阐述,引用“人之所弃,我则取之”“上善若水”等词句說明老子对水的态度。又用诗句“滚滚长江东逝水”,解读前一分钟坐在这里的我与此刻坐在这里的我,已经起了变化,即所谓“今我非故我”,阐述佛家对水的感悟。

当讲到哲学的、宗教的消极看法时,又举例林黛玉的《葬花辞》:“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以及清朝龚自珍的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阐述“流水不再”的消极悲观思想。再笔锋一转,引领我们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此句,又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令人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与通达。一番纵横穿越,既有古今诗词典故皆成竹在胸的潇洒自在,却又始终不离“逝者如斯”的中心主旨。正如他所讲的“人的思想,观点都要不断进步”。人如此,文化亦是。

读罢此书的收获,岂止是读了一部《论语》,更像是读了一部文史百科全书。它不仅解答了在我心中盘桓多年的关于“族谱”之事的困惑,还对“五四”运动之于中国文化的进步影响及对传统文化的割裂有了新的认识;对“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价值取向有了更深的体会。别样的解读,却值得一再品味。

聆听:国学大师的肺腑之言

《论语》虽是以师生对话为主体,但并不是教育学专著,其中有许多孔子对时政的看法、对诗礼的见解以及师生间的规约内容。南怀瑾先生每每借孔子之言,表达自己对现下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

“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的,是从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要随时随地地学习。”

“做学问的目的是做人做事。”

“刘邦、项羽两人分别看到秦始皇出巡的那种威风与排场,前者看后说:大丈夫当如是也。后者看后说:彼可取而代之……同样一个观念,两个人表达的气度不同。”

“人有一个毛病,懂了以后一定喜欢表现出来。做学者可以,做事不可以,是大忌讳。”

“人生如果没有一点人生修养的境界,是很痛苦的。”

如果说一部《论语》是微言大义的著述,那么南怀瑾先生无疑将这份“大义”更用妙手推及到了每一个读者的心中。他秉承学者之魂、师者情怀,一以贯之,将人生感悟凝聚成果,惠泽千万读者。

“四书五经的假面目”“寂寞的享受”“秃头的十字架”“饮食男女”“水流花谢两无情”……单单从这些透着些许古怪的标题上看,我们很难将它们与“温良恭俭让”的孔圣人联系起来,这或许是南怀瑾先生的过人之处,也是他让年轻读者与传统文化沟通起来的匠心独运。

“一本著作,能够使人舍不得丢掉,放在书架上,才有流传的可能。”《论语别裁》有它难言的素朴的美,也一定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由文言文到白话文再到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社会在进步,语言也更加丰富有趣,研究传统文化并不是开倒车,而是要我们以新的观念去理解它,注释它,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它,完善它。“静水流深,非一日之功”,在承前启后的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在阅读《论语别裁》的过程中,读到精彩的段落总忍不住诵读出声,比如书中所讲“刘邦对张良的知遇之恩”“《千字文》的传奇所成”等故事,正在阅读儿童书的儿子每每被吸引过来,听过之后表示:“妈妈,你的书很有意思啊!”我也必然地回应他:“等你长大了,这些书全都传给你(作者单位:山东省乳山市乳山寨镇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南怀瑾论语传统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如何读懂《论语》?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南怀瑾做人的“双重标准”
南怀瑾做人的『双重标准』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告密”也是慈悲
南怀瑾: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