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才真的会了
2017-06-09刘小兵
刘小兵
笔者有幸在“青山湖之春”名师教学教研赏析活动中,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俞正强的 “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俞老师的课堂朴实无华,两个信封,几支粉笔,没有课件,没有装饰,有风趣、幽默、诙谐、等待,有思考、观察、碰撞、反思,有感悟、唤醒、升华、绽放,有笑声、掌声、欢呼声、尖叫声。教学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面向全体学生,不急不赶。听课教师无不为他点赞、折服,静静思考,俞老师这节课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数学”只有理解了才真的会了!那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呢?下面摘取三个教学片段进行赏析。
【片段一】体验中感悟,等待中收获
(教师先拿一个信封分别往里面放粉笔三次:空的、1支、3支。学生通过观察将自己看到的情况分别用数0、1、3来表示。)
师:那我第四次往里面放粉笔了,猜猜看,接下来我会放几支?
生:4支,5支,6支,5支,5支,5支。
师:有4个人说5支,为什么?
生:有规律,1、3、5、7、9、11……
师:观察得真仔细,还会找规律,很好!那我到底放几支呢?
(教师蹲在讲台下面放粉笔,故意不让学生看见,然后举起信封并抖动信封,使信封内的粉笔由于碰撞发出声音。)
生:5、6、7、9、11、无数、n。
师:对于这些答案,你认为哪一个最不合理?
生:无数。
师:为什么?
生:因为信封就这么大,里面粉笔的根数应该数得清,还没到无数。
师:能确定是5、6、7、9、11中的一个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我没有看见老师放了多少支。
师:哪一个答案比较合理?
生:n。
师:n是什么?
生:英文字母。
师:n有多少种表示方法?为什么?
生:有26种,因为有26个英文字母。
师:你猜一猜,n比什么小,又比什么大?
生:比11小,比1大。
师:是啊!不知道它是谁,但知道它不是谁。现在我用第二个信封装粉笔(教师这次又蹲在讲台下面放粉笔,故意不让学生看见,然后举起信封并抖动信封,使信封内的粉笔由于碰撞发出声音。)现在这个信封内有多少支粉笔?
生:n支。
师:我们是在上数学课,是要动脑子的。(此时,教师举起两个信封让学生看,由于两个信封装的粉笔的支数都看不见,鼓起来的程度明显不同。)
师(对着一个学生):你说有多少支呢?
生:n支。
师(分别对着不同学生):你呢?(n支))你呢?(a支)这两个答案哪个合理?为什么?
生:a支,因为这两个信封里装的粉笔不一样多。
师:还可以是什么?
生:还可以是b,c ,d……
师:有多少种表示方法?为什么?
生:25种,因为共有26个英文字母,除了n以外都可以。
师:n和a比,谁大?
生:不知道。
生:可能是a>n ,a=n ,a 师:是啊,不能说不知道,应该说有三种情况,以后我们会说吗?一起说一说…… 师: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时候用字母表示数吗?怎样用字母表示数吗? 生:知道的就用数表示,不知道的就用字母表示,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赏析】本教学环节中主要是教学两个知识点,一是知道的用数表示,不知道的用字母表示;二是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就是这两个我们看似很简单的知识点,在俞老师看来并不简单,事实也说明学生较难理解这些知识点。俞老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他对教材的独特理解,钻研、开发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多次观察信封,先看里面装粉笔的情况,然后说用什么来表示。舍得花时间,不厌其烦地让学生看了说,说了再看。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学生全过程地参与体验,慢慢地品味。通过观察、思考、对比,自我感知、感悟, “看得见的”“知道的”“ 已知的”就用数表示,“看不见的”“不知道的”“未知的”就用字母表示。而不是将这些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也不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写、记忆、背诵。因为他深知数学只有亲身体验了、思考了、理解了才真的懂了,才能让学生收获知识,从而学习兴趣更浓,发展得更好。 俞老师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信封里的粉笔分别是空的、1支、3支,学生感到很简单、很放松。然后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老师会放几支?学生感到紧张、跃跃欲试,进而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要学会找规律,适时渗透学法指导。最后两次蹲在讲台下面放粉笔,然后举起来让学生观察,巧设悬念,引发学生挑战的欲望,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从第一个信封里面不知道装了多少支粉笔,可以用n表示,到第二个信封里面不知道装了多少支粉笔,又用n表示的错误,让学生感到一头雾水,经过对比分析后又云開雾散,让学生知道,研究不同对象要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从n和a比大小,要全面地考虑问题,知道有三种情况:a>n, a=n, a 总之,教学中俞老师运用生活里简单的事情说明深刻的道理,设计了学生可能易犯错的教学情节,然后用全过程体验的教学方法,做到了两个尊重,既尊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张弛有度,引人深思,却又让人舒服、享受。 【片段二】观察中唤醒,等待中绽放 师:现在我来出题,请一些同学来答题,其他同学来评价。请一位同学上来,你今年几岁? 生1:我今年10岁。 师:你确定?(确定)一定?(一定)我再请一位同学上来,你今年几岁? 生2:我今年n岁。(一阵笑声) 师:你确定?(确定)一定?(一定),请大家评一评,这两个同学谁说的是正确的?为什么?
生:生1说的是正确的。因为我知道他和我同样大。
师:还有谁想说?
生:生2说的是错的,因为知道的就用数表示,不知道的才用字母表示,他自己的年龄不可能不知道。
师:是这样吗?(问生2)你再说一遍,今年几岁?
生2:我今年10岁。
师:再请一位同学上来,你有几根头发?
生:a根。
师:我有几根头发?
生:a根。
师:(俯下身子,侧身让学生仔细看自己已经大面积秃顶的头),你确定?(确定)一定?(一定)为什么?
生:因为我不知道我的头发有几根,也不知道你的头发有几根,所以用a表示。
师:谁还有不同意见?请上来?(上来了一位女生)
师:你有几根头发?
生:a根。
师:我有几根头发?
生:n根。
师:为什么用n表示?不用a表示?
生:虽然我不知道我的头发有多少根,也不知道你的头发有多少根,但是,我敢肯定,你的头发比我少(笑声),我的用a表示,你的就不能用a表示,就用n表示。
师:是吗?(是)确定吗?(确定)一定吗?(一定)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生:b, c ,d,e,f,……共25个。
【赏析】在本环节的教学中,通常教师是想利用学生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预设应该比较简单,但是俞老师认为并不会简单,课堂的走势就是真实的写照。说明俞老师对教材的钻研非常深刻,对学生认知的预判非常准确。教学中,俞老师采取了对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进行简单的提问,学生既觉得好玩又觉得好笑,恰恰就在好玩、好笑中顺其自然地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和思考。教师能巧妙地利用自己身体的缺陷(秃顶)生成课堂的资源,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看了又看(看老师的头和学生的头),比了又比(比老师的头发和学生的头发),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学习了新知。
教师始终没有提问学生:“我的头发有你的多吗?”“怎么能用同样的字母表示呢?”而是在静静地等待,等待学生绽放精彩。俞老师的教学告诉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多追问,不急于否定,不急于帮助,更不是说教、告诉。有的是等待,静静地等待,耐心地等待。等待是一种教学策略,一种美德,一种期望,一种收获前的守候,一种给学生思考时空、体验平台。俞老师的教学方法风趣、幽默、诙谐。我想学生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曾经有一位光头老师给他们上了一节印象非常深刻的课。
【片段三】追问中反思,等待中升华
师:会场上有几人?
生:a人。
师:会场上的大人有几人?
生:b人。
师:如果会场上小孩有30人?a和b比哪一个大?
生(很自信地):有三种情况:a>b , a=b , a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有很多,不知道有多少,大人也有很多,也不知道有多少,不好比较它们的大小。所以就用刚才老师教我们的方法来全面回答,有三种情况。
师:确定吗?一定吗?(此时大多学生懵了)
生:a>b。因为人包含大人和小孩。
师:是啊,学数学要动脑子,情况发生变化了,要理解后再回答。
师:我再来问个问题:会场上有多少人?(a人),小孩有多少人?(30人),大人有多少人?(b人),如果不能用b表示,那就用什么表示?(c),不能用c表示,那就用什么表示?(d),不能用d表示,那就用什么表示?(e)。
师:如果我说不能用e表示,你就准备用f来表示?(是)……
(会场上很自然地发出哄堂大笑)
师:有意思吗?好玩吗?我们是在上数学课,不是好玩的,是要动脑子的。
生(突然有人说):a-30。
师:你说什么?声音大一点,谁教你的?(教师故意装作非常惊讶样)
生:不知道,是突然想到的。
师:a-30,也不知道它是多少,但它是一个算式,包含了字母,我们把它叫做字母式或关系式。像这样两个对象都不知道,但它们有关系的就用关系式表示。
师:你觉得大人用a-30表示好,还是用b表示好?为什么?
生:用a-30表示好,因为a和b什么都不知道,而a-30里面好歹也知道30(一阵笑声)
师:是啊,a-30能体现和a的关系。
【赏析】本教学片段中,教师非常自然地利用会场上的人数资源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由于所有问题都来源于生活,学生就感到熟悉、轻松、有趣,也很自然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世界,学好数学就能很好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服务生活,改造生活,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看似简单的提问,实则精心设计。如“会场上有多少人?”(a人),“会场上的大人有多少人?”(b人)“小孩有多少人?”(30人)。让学生体验、尝试了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快乐。接下来教师问:“a和b比哪一个大?”,问题虽然也是老问题,但由于情境的改变,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变化。有学生马上自信地回答“有三种情况”。教师的表情(很诙谐)却是瞪大了眼睛。当然,学生不可能从教师的表情、眼神中知道答案。在教师的再三追问下,学生的思维终于得到了升华,冒出了“a-30”这个教师期待已久的精彩答案。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大人用(a-30)表示好,还是用b表示好?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干脆、漂亮:“用(a-30)表示好,因为a和b什么都不知道,而a-30里面好歹也知道個30。是啊,(a-30)能体现和a的关系。”在这样的追问、体验中,学生感知到两个不同的对象,如果它们有关系,可以用关系式表示,学生的思维再次飞跃、升华。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只有理解了才真的会了!
总之,俞老师的课堂大气、生态、自然。根据他对教材的独特理解,确立了“教什么?”就是教三个知识点:知道的用数表示,不知道的用字母表示;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字母表示;有关系的对象用含字母的式子(关系式)表示。根据他对学生学习基础的准确预判,确立了“怎么教?”,观察、思考、表达、再观察、反思、评价。“怎么学?”,感悟、唤醒、收获、升华。根据他对数学学习方法的经典总结,确立了“为什么这样教(学)?”理解了才真的会了,教学中让学生体验,而教师却静静地倾听、耐心地等待。整个教学过程都做到了尊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教研中心)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