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理答,生本理念的诗意追寻

2017-06-09李臻许逸超

江西教育B 2017年5期
关键词:鸬鹚渔人智慧

李臻 许逸超

“生本”,即以學生的生命成长为本,而“智慧理答”,即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对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教学对话的流畅性以及学生的精神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智慧理答能充分演绎“生本”的理念,让学生思维的转折、跃进和发展在教师智慧理答的促进中完成。

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提升课堂理答的质量,通过智慧理答,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场”,渲染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现代语文课堂文化,使学生时时流露出生命本真的冲动,以自由开放的精神姿态走向更为深广的未知领域。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课堂理答,堪称经典。本文将以其教学片段为例,探讨智慧理答中的三种策略对于营造语文课堂教学“对话场”所起的作用。

一、在理答中启发,实现对话活动的生成性

对于课堂对话活动,教师的理答不仅要起到激发学生乐于参与的功能,还应起到引导与推进的作用。尤其是学生一时难以回答问题或回答得不够完善时,教师的理答不应急于代答或简单否定,而应采用启发的方式,通过改变提问的方式,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生成新的教学对话。启发式理答可以是探问,即对同一学生继续发问,通过改变提问的角度,降低问题的难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也可以是追问,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问,深究,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深入,逐步逼近问题的本质。还可以是转问,即在探问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急于评价,而将问题的绣球抛向其他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引发学生对比自己和他人的答案,从而进入更深入更广泛的对话。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鸬鹚》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这平静优美的画面,这悠闲自得的生活,随着渔人的一个动作,就忽然改变了。你觉得渔人的哪个动作,一下子改变了这平静如水的画面?

生:我觉得是“一抹”这个动作。

师:体会体会,“一抹”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语?

生1:一蹭。

师:怎样地“一蹭”?(学生的回答一下子抓住了文眼“一抹”。教师不失时机地采用追问的理答,引导学生对渔人的“一抹”这个动作产生感性的认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伏笔。)

生1:轻轻地一蹭。

生2:小心翼翼地一扫。

生3:潇洒地一挥。

生4:熟练地一划。

师:对!这轻轻的、小心翼翼的一抹,饱含了渔人对鸬鹚的多少喜爱和体贴啊!这潇洒的、熟练的一抹,又体现了渔人多么丰富的水乡生活啊!这一抹,就像是一道无声的命令;这一抹,又像是一次潇洒的指挥。这一抹,到底抹出了什么呢?读读课文,体会体会。

在学生对“一抹”这个动作的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这一抹,到底抹出了什么”,将学生的思维逐步推向深处,引导学生读出渔人“一抹”背后的情绪与情感色彩。

生1:抹出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

师:湖面沸腾了。

生2:抹出了无数的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师:浪花都跳起了欢乐的舞蹈。

生3:抹出了一只只勤劳能干的鸬鹚。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里面全装着鱼呢!

师:真是神奇的一抹呀!

生4:抹出了一个欢腾、热闹的湖面。

生5:抹出了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

生6:抹出了一只只跳上跳下、忙忙碌碌的鸬鹚。

师:别把渔人给忘了呀!这一抹,更抹出了渔人的什么?

生1:抹出了渔人的高兴。

生2:抹出了渔人的笑容。

生3:抹出了渔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师:真是幸福的一抹呀!

生4:抹出了渔人洋洋得意的样子。

生5:抹出了渔人美好的生活。

生6:抹出了渔人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生活。

师:我也说一句,这一抹,抹出了一派欢腾喜悦、生机盎然的水乡风情啊!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一抹”一词的意境感可以说十分饱满了,但是对于其内在的深层涵义的体味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师适时地采用了探问的理答,以“别把渔人给忘了呀!这一抹,更抹出了渔人的什么”这一问变换了一下问题的角度,便于问题的指向性更明确,便于学生的思维更有效地聚焦问题的核心部分。

在此教学片段中,王老师不断地设置启发性问题情境,运用了追问、探问等方式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层层剥落词语表面的面纱,逐步走进文本,感受到“一抹”一词背后蕴藏的精神力量和情感意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水到渠成。课堂理答的启发方式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定向、整合、导学、引思的功能,有助于实现课堂对话活动的生成性,使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二、在理答中欣赏,体现对话主体间的平等性

语文课堂教学对话场中弥漫着的应该是民主、自由和独立的空气,在这样的安全心理环境中,学生便会心灵敞开、精神愉悦、热情高涨、畅所欲言。然而,在平常的听课过程中,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倾听不够,欣赏不够,尊重不够,尤其对于学生发言中的亮点之处,或是听而不闻,或是机械地用“很好”“真棒”“不错”“好极了”等词应和一下,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兴趣、愿望、期待、热情便在教师的无视中消逝殆尽。因此,课堂理答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学会专注倾听、真诚欣赏,真正体现师生这一对对话主体间的平等性。王崧舟老师在执教《长相思》时有这样一些熠熠生辉之贝散落在他与学生共同探寻的对话长河之中:

师:这个词,你有意把它念得这么轻,我知道,你是在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啊!

师:从你的读中,我听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也听到了作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你真的读懂了。

師:你把自己放进去了,你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你不是在读文字,你是在替作者,不,你就是作者,你在向自己的母亲倾诉啊。

师:经你这么一读,这段文字的意思就全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所以,有了疑问,最好的方法还是读书啊!

在这样的理答中,王崧舟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能专注倾听,亮点之处给予了充分肯定的、颇具个性化的点评,真诚的欣赏之情自然流露。这样的理答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回答到底好在哪,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和独立思想,更有助于营造一个尊重、信任、平等的课堂教学“对话场”。

三、在理答中讲授,提升话题理解的深刻性

在围绕某一话题展开对话的过程中,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的表达往往语言零散,不够完整,思维发散,缺乏条理,思想肤浅,缺乏理性,这就需要教师在真正倾听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对话的小结阶段进行讲授,即对某一问题的归纳整理和理性提升,便于学生形成更加准确、清晰、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长相思》中有这样一句: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在读通课文后,王崧舟老师这样检查学生对词的理解:“作者的身,身躯的身,身体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山海关外。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生4:作者的身在高高的山上。

生5:作者的身在船上。

生6:作者的身在营帐里。

此时教师总结:作者的身在哪儿,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王教师用讲授的方式进行了富有感情的理性理答。这样的讲授既基于学生,又高于学生,能将学生在散乱的发言中获得的浅层次的认识引向深入,能使学生对作者内心的那份孤独有更深的体验,从而真正走进作者的生活,走进作者的世界。话题的意义在学生的内心得到了进一步的的深化。

“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科学有效、智慧精彩的理答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更是观照了学生内心世界的需求,打通了学生与其他“对话主体”的对话通道,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精神自由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场”。此外,智慧理答使课堂荡起无数思想的涟漪,掀起无数对话的高潮。教师充分运用课改理念提升智慧理答的能力,不仅有助于营造师生生命“在场”的课堂教学“对话场”,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师生教学生命的重新建构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小湖校区 山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鸬鹚渔人智慧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眼里只有鱼的鸬鹚
眼里只有鱼的鸬鹚
鹗VS鸬鹚,真正的“鱼鹰”之战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