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德应用科技大学异同点的探讨

2017-06-09胡小娟

东方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胡小娟

摘要:我国提出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这与德国政府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立和改革具有相似性。本文就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形成、教育思想、生源质量、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异同点进行探讨,指出我国应用型高校改革与发展路径应从职业教育系统建设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政府、企业、高校均应重视和支持校企合作办学,地方本科高校要注重特色发展和实力提升。

关键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提到,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目的在于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政策效应。我国35所地方本科高校加入了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首批进行改革试点。旨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一年多来,已吸引101所高校正式加入。

目前,我国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众所周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且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享誉世界,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世界高等教育界的认可,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发展经验成为必然。我国应用科技大学存在诸多不足,如对自身办学定位不清晰、专业设置泛化、校企合作权责不明等。本文旨在对照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认清中德应用科技大学发展路径的异同点,使中国应用型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劣势不断明晰,给我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发。

一、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的形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而传统的研究性综合大学,培养的人才均偏向学术性,对德国技术革新的人才需求供应不足,因此,德国各州州长在1968年的州长会议上,通过了《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协定》,在已有的中等技术教育基础上成立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由历史悠久的高等专业学校与高等专科学校组建而成,以实践性教学为主,与其他高校一起构成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基本上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高等教育自生秩序和自生结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数量上多于综合性大学,但学生人数上并不占多数。这意味着如果我国按照学校数量比例来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实行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必然存在问题。

中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都是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在适当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孕育,通过已有职业教育基础的高等专科学校组建而成。虽然它的最终成型,离不开《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协定》的促成,有政府的意志,但它是经济、人才市场对高技术人才供不应求的刺激下,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我国因“就业难”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不同。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育思想

德国应用科技大學专注于实践和技术应用、开发,并实现产、学、研合作,这与德国的综合性大学追求的学术自由,即无目的地研究与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应用科技大学始终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放在首位。因此,无论是在专业设置、高校任务,课程学制,亦或是科研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说它是德国高等教育的另一条腿,而不是金字塔的底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育思想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是实用主义教育的典范,与传统的研究性综合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教育思想迥异,但他们并存于德国的高等教育系统,相辅相成,从而都能有较好的发展。

这样的高等教育系统给应用科技大学独特的发展优势,但在我国现有的教育系统中,应用性大学的发展困难重重,这源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历史。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没有处理好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关系,于是高等教育系统高度整合,没有分化,造成中国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不明朗,在各大高校的夹缝中生存。

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生源质量

生源的质量无疑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说到生源,首先要说明一下德国的学制系统。德国的学制系统不仅在高等教育阶段而且在中等教育阶段就实现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对独立又相互沟通,建立了一个开放的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学制系统和教育体系。因为有这样的学制系统,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入学条件并不低于综合性大学,而是基于学生的自由选择。实际上,应用科技大学不但要求学生有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还要求必须有实践经历。

而在我国,研究性大学里,已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部分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都由这些学校输出。但是在这样的高等教育环境下,学生想成为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必然会选择研究性大学,而不是转型的应用型大学。即让部分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而其生源质量却将难以保证,学校的教育过程以及产、学、研的配合自然大打折扣,最终影响了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四、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校企合作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校企合作是紧密有效的,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企业是人才的归宿也是学校师资的来源。校企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应用科技大学不遗余力地开展校企合作,与有关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科研创新。

在我国,由于众多复杂原因,还没有建立起人才培养校企共同承担的机制,目前的企业界只是纯粹的用人单位,只是从劳动力市场吸纳大学毕业生,既不愿意承担教育责任,也不愿意参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但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部分企业开始寻求与与高校的合作,但这种合作偏向于研发成果显著的研究性大学,职业院校由于社会声望、研究水平等的限制,得不到企业的亲睐。

五、我国应用型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有所作为,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要在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的经验的同时,注意结合本国和本校的实情,根据已有经验走特色发展的道路。但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具体来说,我国应用型高校改革与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不断努力:

(一)从职业教育系统建设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政府尊崇自愿原则,将部分具备条件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逐步引导成为高职教育的本科教育院校。同时,也应该将部分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高职院校。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原有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主要是围绕培养学术型人才建立起来的,远不能满足学校转型发展后的实践实训教学需要。原有的部分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又有教育性缺失的弊病。因此,让部分有基础的本科院校自愿转型,采用实践性教学,而有职业教育基础学校则给予升格发展,或许能带领整个应用型职业教育的系统发展。

(二)政府、企业、高校均应重视和支持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是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基本特征,表现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创新两个方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探索与企业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模式,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新机制。但我们不要高估了地方本科院校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的能力。基于我国校企合作还如此薄弱的境况,如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积极性,使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政府应该在促成校企合作的问题上做出实实在在的行动。高校根据自身专业和人才特色,定位好合作的企业对象,并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等相关合作制度,保障企业的相关利益,建立起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三)地方本科高校要注重特色发展和实力提升

社会对具有专业技术的工程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意味着应用型科技大学可作为的机会越多。专注自己特色和实力的提升,才能提高应用科技大学的社会声望。在我国的文化系统,社会声望决定了对优质的师资和生源的吸引力。所以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的应用技术大学,必须注重大学社会声望的塑造,吸引大量优质师资,培养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从而形成马太效应,促使高校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參考文献:

[1]朱方来.中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2/s7049/201401/t20140123_163889.html.

[3]中国教育在线[EB/OL].http://www.eol.cn/heilongjiang/ hlj_news/201412/t20141208_1211132.shtml

[4]冯建超,李文冰.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中国行业特色院校之比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

[5]闫凤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的系统特征分析[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8.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