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共赢,差异共生

2017-06-09吴娟

江西教育B 2017年5期
关键词:同质异质分组

吴娟

合作学习的思想古已有之。《礼记·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之谓摩”等就证明了这一点。现代合作学习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于美国兴起,从8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90年代影响日益扩大,到目前广泛应用于多个国家的教育领域。合作学习看似已经成为教育中的一种“潮流”。

合作学习在我国真正引起重视还是在“新课改”启动之后。课改以来,合作学习开始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普遍使用的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亦成为学者及一线教师探索的热点。相关研究文章遍地开花。在课堂上,数人一组,两人一对,或侃侃而说,或讨论互动,给人一种没有这种学习方式就不能称之为“课改”课堂的感觉。但合作学习当真达到应有的效果了吗?

诚然,合作精神、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需要在课堂上加以培养。我们看到在课堂上已经呈现了生动活泼的小组合作,的确实现了学生互助帮扶、交流共享,同时还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正是教师们纷纷采用这种方式的因由所在。但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一些低效现象,也会导致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有的合作话题没有价值,看似热热闹闹,却没有达到合作目的,群体优势未能得到发挥;有的成员参与机会不均等,成为少数人表现的舞台,部分学生成了旁观者,甚至变成个别学生溜号玩耍的避风港;有的小组合作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合作时,教师或整理物品,或偶尔观望,游离在学生学习之外;有的小组合作缺乏合作技术,人员构成、角色分工不明确,没有必要的小组管理,如交流的声音、速度、质量等。

纵观目前的小组合作,关注教学方式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较多,从学生的视角、照顾差异的视角进行研究与探索的却很少见。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每一名学生最大限度发展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因而,从关注学生差异发展的视角践行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保证全员参与,且“资源共享”,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促进最大限度发展,且“扬优补缺”呢?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同质合作,二是异质合作。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让差异共享共生。为了使小组学习有成效,我们要加强学生合作态度和技能的培训。合作小组的大小与构成没有固定模式,可以依据学习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因为这些内容决定了对学生思维的要求,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等多种因素,可以是随机的小组,也可以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一般4-6人为宜。分组时,可从学习风格、智能类型、性别差异三方面考虑,将学生分成若干的弹性小组,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发展情况作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在同步活动、异步活动或自由组合中,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活动方式,保证参与机会,又达到合作效果。

同质分组是将水平接近的同学编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我们倡导隐形动态分层,学生处于哪个层次水平,教师心中有数,以便提出适当要求,因材施教。如体育活动中的晨跑,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能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晨跑的速度、距离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部分特异体质的学生,单独成队,建议他们以慢跑或散步的形式进行锻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身的锻炼需求。

学生的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因此我们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不同要求的学习活动,动态地、发展地看待学生。动态分层一般周期为一个学月,通过测试、班集体活动表现、习惯养成等,评价哪个方面有了提高,智能方面有什么变化,确定是否“升级”。这个过程随一般教学活动进行,对每个人都是一种激励而不会产生压力。

与之对应的,异质分组是让不同水平与能力的学生相互合作。异质合作尽量做到优势互补,让不同特点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协助教师去帮助其他同学,担任小组长或骨干角色,他们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学习特点、思维方式能给其他同学启发。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自身的认识水平、合作精神、合作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在合作学习中,让每一名学生都学会和其他同学平等对话、交流碰撞、分享成果,得到共同提高。

異质分组的原则是组内差异互补,组间水平相近。分组时,先以学生学习程度粗分,使各组水平比较接近,便于组间公平竞争。组长可采用轮换制,承担给组员发放材料、带领组员活动、分配组员任务、综合大家意见、与教师或别组联系等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如小组讨论式、切块拼接式、任务分工式、作业互助式等。当学生缺少合作经验时,人数略少为宜,低年级多采用伙伴学习的形式。当然,伙伴需要合理的搭配,教师的用心安排和学生的自主选择相结合。对此,有的教师采用捆绑式评价方式。在合作学习中,能力强的学生逐步有了一定的辅导能力,让他们与能力低的学生形成一帮一的对子,在课上或课后及时辅导。定期进行捆绑式的评比,给予奖励。

采取这样的弹性分组,可以适应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时期的兴趣、能力、知识准备、学习风格的差异。旨在帮助每个学生参加学习,而不是以“分组”为理由,将某一部分或某个能力偏低的学生从集体教学中分化出去,冷落在一旁。在弹性分组中,我们既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情况,又注意与学生的民主交流,而不能把学生的“分组”看成“分等”,使学生感觉“分组”是一种快乐“分伙”。对待每一组的每一位学生,教师都应有“爱心”“耐心”和“恒心”。

在探索中,我们逐渐体会到,同质与异质分组的合作学习分别存在自身的不足。同质合作容易带来标签效应。而异质合作容易引起其他组员过多的依赖,且对高水平学生缺少挑战。既然同质、异质组合作学习各有利弊,我们对此加以改进,并将二者交替合理地运用,即隐形动态分层与互补合作相结合,取得了最佳效果。

在教学中,合作学习内容应是开放的,有多种水平答案的问题或是需要共同探究规律的内容,或是有利培养批判思维的问题等,此时在合作中会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经验,这对每一名学生都是有益的。而对于高水平学生,有时也需要组成同质小组进行合作。当普通小组的任务是做重复练习时,或高水平学生的拓展内容与其他同学学习内容难度相差很大时,应同质组互学竞争。当然,学生合作前应独立思考,然后再寻求合作。两种合作方式交替运用,能发挥各自优点,最大限度减少标签效应,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

教学跨越式跳高,教师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异质分组,学生在经历尝试体验、观察示范、交流表达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在组长带领下,不同的学生全员试跳,体会基本动作要领,成员互帮互学,达到资源共享。此间,教师深入各组,适时了解学习状况,针对问题进行辅导,并及时表扬合作最好的小组。而后进行小组动态组合。教师排放几组不同高度的跳高架,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应用所学,有序练习,并且在这一高度试跳成功后,可以再次进行其他高度的挑战。在不断的挑战中,小组也在动态变化。最后,挑战各个不同高度的小组可以推选动作规范者在全体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在自评互评中再次提升。学生们不断尝试,不断挑战,在这样的课堂,不同的学生都兴致盎然、跃跃欲试。

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合作,不仅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旅程,还是一种资源共享、差异绽放的时空。我们认为,在我国现有教学条件下,基于差异发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升华的教学组织方式,更是一种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合作素养的有效策略(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经济开发区宁远镇小学中心校)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同质异质分组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形同质异“的函数问题辨析(上)
分组
同质异构交联法对再生聚乙烯的改性研究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浅谈同质配件发展历程
Ag2CO3/Ag2O异质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MoS2/ZnO异质结的光电特性
执政者应学习异质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