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篇经典,一段课程生活

2017-06-09李竹平

江西教育B 2017年5期
关键词:骆驼队林海音母语

李竹平

根据文本本身的特点,再结合学段目标、学生实际和需要来确定一篇文章的课堂学习价值,这是针对每一篇学习文本而言都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进入课堂的文本多姿多彩,无论是内容还是文体,或者具体的写法,都会蕴含着独具价值的学习目标。对于不同的文本,如何运用它以发挥其最适切的母语学习价值,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课题。有些文本一文一得即可,有些文本却具有多维拓展的价值,需要既对其自身进行细读,又要以其为起点,开启一段丰富多彩的课程生活。具有多维拓展价值的文本,一般都是可以被称为“经典”的文本。既然是经典,就有必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课程生活的建构,让其经由各种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发挥出独特而丰富的母语学习价值,并使经典本身沉淀于学生的精神生命中。

经由一篇经典文本开启的“为学生全生活着想”的多维拓展式学习活动,会因为文本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拓展维度和路径。学习林清玄的《百合花开》,就语文本体性学习而言,可以有内容维度(以花为描写对象的文本)、写法维度(借物喻人的写法)、作家作品维度(林清玄的相关文章)的拓展;在跨界整合性学习、立体课程生活建构的理念指导下,还可以有科学(种花、观察研究花)、艺术(绘画、音乐等)、哲学(“一花一世界”)等维度的拓展。这些拓展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成长需要,精心进行课程规划,使每项拓展学习活动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再如,学习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可以从内容维度拓展学习回忆小学老师的文本,从作家作品维度引导阅读苏叔阳的《中国读本》,还可以研究“风筝”与“理想”是怎样建立起联系的。下面我们以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学习实践为例,具体谈谈怎样建构一段以经典文本为起点的、“为学生全生活着想”的母语学习课程生活。

一、作为经典,这是一个怎样的文本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海音为《城南旧事》写的出版后记。读过《城南旧事》中的五篇短篇小说,再读这篇后记,我们就明白了林海音为什么要写下那些城南旧事。即使单单读这篇后记,就有很多值得在母语课堂上涵咏咀嚼的滋味。

真实的童年。与儿童在第一时间产生共鸣的,是文中呈现的真实的童年。冬日暖阳下,那么投入地注视着停在门口的骆驼,沉醉着,好奇着,以至于不知不觉学起了骆驼咀嚼草料的动作,追着爸爸讨论骆驼脖子下的铃铛……冬去春来,看见骆驼肚皮底下的绒毛不齐整,生出拿剪刀为它们剪一剪的念头。因为这样专注过对骆驼的观察、猜想、用心用情,等到夏天“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时,就想念起它们来,追着妈妈问“夏天它们到哪里去”。这就是真实的童年,好奇、执着、单纯、天真……读着这样的故事,有多少人不会想起自己童年专注过的事物和类似的经历呢?

优美的语言。开篇,简单的一句话:“骆驼队来了,停在了我家的门前。”我们知道,故事开始了。自自然然,温文尔雅,娓娓道来,节奏是那么舒缓,没有一句精雕细琢,读着读着就有了将人融化的感觉。“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整篇文章的语言都是这样朴实而优美的,营造了童年的纯真,也营造了回忆的沉静。

真挚的情感。一篇一千多字的短文,读完后让人沉醉半晌,因为它用字里行间的真情拨动了我们最柔软的那根心弦。童年经历的人与事,不管是美好的还是忧伤的,回忆起来总是有一份真挚的留恋,一份純美的怀想。“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读着这充满真情的叙述,童年一定也重临读者心头了吧;正值童年的孩子们读到这儿,也一定会想起自己昨天经历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吧。

因为文本里有如此真实的童年、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就有了用心品读和欣赏的必要,课堂对话就有了源自学生需要的话题。就文本内容而言,聚焦“我”对骆驼队的关心,也是聚焦童年的生活和心思;就语言表达而言,最值得品味和习得的是那“怀想”的节奏,舒缓,安静,如“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如“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等。这些是基于文本本身的语文本体性学习范畴。在此之外,文本还自然而然地打开了具有“为儿童全生活着想”价值的学习空间和路径,为一段有意思的课程生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二、作为经典,它开启了怎样的一段课程生活

经典文本的价值不仅在文本本身,对于母语教育,它理应承载起更多的职责。经典对于学习者而言,在学科之外,还有生活、文化、思维和精神等多维的价值。《冬阳·童年·骆驼队》也不例外。在学习这一经典文本本身的过程中,一些紧密关联的拓展的维度和路径就已经明朗了起来,比如经由“我”和骆驼队的故事联想到了更多的童年故事,比如文中提到的整本书《城南旧事》,再由整本书到电影《城南旧事》,比如骆驼队这样的承载童年心思和意义的典型事物和意象……很自然地,就有了一段丰富多彩的课程生活——作为语文教师,这是应有的敏感和必备的专业素养。

1.那些令人回味的童年故事

《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的故事是片段性的,是白描的,是简单的,然而却深深地吸引了读者,吸引了学生,那是因为,“我”和骆驼队之间的故事里有童真童趣,有儿童最容易共鸣的好奇心。学生读了,会心领神会,会向往,也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更多的童年故事——别人的和自己的。在这样的期待中,阅读更多描写童年故事的文章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萧红的《祖父的园子》、路明的《童年笨事》、露丝·麦克纳利·巴沙尔的《带着笔,去旅行》等适时进入课堂,晨诵的时候还可以诵读、欣赏杨万里的《舟过安仁》、吕岩的《牧童》等,童年的故事就丰富起来了。

体会童年故事多姿多彩的同时,思考、发现不同文本是怎样将童年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领悟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一项重要的学习目标。例如,《童年笨事》中写“我”趴在地上闻摩托车排出的黑烟:“那一瞬间的感觉,我永远不会忘记——随着那机器的发动声轰然而起,一团黑色的烟雾扑面而来,把我整个儿包裹起来。根本没有什么美妙的气味,只有一股刺鼻的、几乎使人窒息的怪味从我的眼睛、鼻孔、嘴巴里钻进来,钻进我的脑子,钻进我的五脏六腑。我又是流泪,又是咳嗽,只感到头晕眼花、天昏地黑,恨不得把肚皮里的一切东西都呕出来……”几句话将作者当时做了笨事而遭遇的狼狈表现得淋漓尽致。《祖父的园子》中,写“我”硬要把狗尾草当成谷子,还要证明给祖父看的语言、动作描写,使一个天真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课堂上,要通过思考、批注、交流等学习活动细心品味,欣赏语言文字的运用,习得具体的表达方法。

读过这些描写童年故事的文本和诗歌,学生心中自己的故事就蠢蠢欲动了,写作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当让孩子们交流自己的童年“笨事”时,他们几乎迫不及待了,很快,他们笔下流淌出了一件又一件充满童真童趣的“笨事”——

六岁那年,表妹常到我家来,和我作伴陪我玩。一次,表哥神色慌张地跑到我面前,对我和表妹说:“你们俩帮我个忙,我给你们棒棒糖吃。”自从妈妈给我们买过一次棒棒糖后,那甜甜的味道让我难以忘怀。于是我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表哥滔滔不绝地讲着,我却想着棒棒糖的味道,只记住了“你们帮我背一次黑锅吧”。我们拉了钩,表哥就走了。

“背黑锅”,这“黑锅”到哪儿去找呢?这时,我想起妈妈中午煮青菜汤的锅,虽然不是很黑,但也算“黑锅”吧!我搬来椅子,站上去把锅拿了下来。这锅还挺重的,如果没有表妹扶着椅子,我非摔个四脚朝天不可。

我背上锅走进了客厅,忽然听见妈妈尖利的声音:“是谁把金鱼撑死的?”她看见我背着黑锅和妹妹走过来,好奇地问:“你们这是干吗呢?”我想都没想,就说:“帮表哥背黑锅呢!”妈妈一开始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可过了一会,便哈哈大笑起来,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我和表妹互相看着对方,还没明白过来。

如今,四年级的我懂得了很多东西,当然也明白了“背黑锅”的意思,每当回忆起这件童年趣事,就忍不住要偷偷笑起来。嘿嘿,童年的我们真是傻得可爱呀。(吴彤《背黑锅》)

回到家,我让妈妈把小金鱼放在了鱼缸里。我看着它们在鱼缸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你追我赶地游来游去。我想它们是不是饿了呢?我趁着妈妈不注意,偷偷地把鱼食打开,用勺子盛了一小勺,放到了鱼缸里。看到它们用大大的嘴,飞快地吃着,不一会儿就吃完了,我又偷偷地放了一小勺鱼食到鱼缸里。越放越觉得它们没吃饱,不知不觉,放了5勺鱼食。这时妈妈喊我:“吃饭了。”在去吃午饭时,我还在心里对小鱼们说:“你们慢慢地吃吧,我也去吃饭了。”

吃过午饭,妈妈让我睡午觉,我想,小金鱼也该睡午觉了。所以我乖乖上床,睡觉了。睡醒后,我急忙跑到魚缸前面,去看看我那五条小金鱼是不是也睡醒了。我一看,五条小金鱼肚子大大的,都翻着身子,在水中飘着呢。我急急忙忙地叫妈妈,妈妈过来一看,对我说:“小金鱼都撑死了,你是不是在我做午饭的时候,喂了好多鱼食呢?”我低下头回答道:“喂了,喂了5小勺。”妈妈对我说:“这就对了,就是撑死的,看看它们的肚子大大的,就是吃了太多的鱼食,消化不了,最终死去。”我伤心地哭了。(刘子畅《喂小鱼》节选)

经由一篇经典文本,带来这样一段丰富的阅读和表达生活,将会在学生的母语学习经历中留下怎样的印记,又会在学生精神成长上带来怎样的濡养,是可以充满信心的。

2.一本书,一部电影

从《冬阳·童年·骆驼队》到《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因为林海音在文中写道:“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所以,孩子们就兴致勃勃地打开了《城南旧事》,读到了秀贞、妞儿、宋妈、兰姨娘、小偷、爸爸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北京城南的“景色和人物”。尤其,他们小小的心灵,和英子一起快乐和忧伤着,为英子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读过书,再来欣赏电影。这部1983年上映的电影,差不多与孩子们的爸爸妈妈同龄了。第一眼看到银幕上跳跃着显示其“悠久”年代的光点,孩子们的失望大过期待。但是,看着看着,孩子们就安静了下来,被人物和情节深深吸引了——虽然电影中呈现的两个主要故事已经在书中读到过。孩子们发现,电影虽然靠的是声与光来叙事,却与《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心理节奏是那么一致,尤其是主题曲《送别》,帮助孩子们更深刻地领会了林海音在文章中表达的怀想之情。

电影选取了书中《惠安馆》《我们去看海》这两个故事作为重点表现的内容,对于孩子们,意义在哪里?不管电影的创作者想要表现怎样的主题,孩子们自有孩子们的理解与思考,适合他们的视角是和英子一起去经历和感悟与童年相遇的这些人和事。

因此,我们讨论了两个话题:(1)人们是怎样对待秀贞的?你觉得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她?英子愿意与秀贞交往并尽力帮助她,你觉得用“善良”来解释行吗?(2)你认为故事中的“小偷”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

小说和电影一起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丰满,使人物生活的环境更加具象,孩子们的思考和理解也就有了更多的信息支撑。在交流中,电影与小说互相印证,互为补充,孩子们的收获也就更加丰厚了。

3.一样的情感,一样的节奏

很有意思,林海音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选择了骆驼队作为寄托对童年怀念的意象。为什么会是骆驼队而不是别的事物?文本从不同角度提供了答案:骆驼特殊的样子和姿态对英子的吸引,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骆驼队是当时北京城南的一道风景……更重要的是,因为骆驼的“慢”,正好契合表达怀念之情的心理节奏——整篇文章读起来,缓缓的,纯净的,还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想起了歌曲《梦驼铃》,一样舒缓的节奏,一样怀念的情感。所以,就把它带进了课堂,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体会,比较。再联系电影的主题曲《送别》,进一步发现,相通的情感,一样的节奏。艺术都是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不同的艺术在情感表达上有着相通的密码。当孩子们发现这一点的时候,学习就变得更有意思,更有挑战性了。而这样的学习,对于孩子们综合素养的提升来说,更是宝贵的吧。

当然,从《冬阳·童年·骆驼队》出发,建构一段丰富的课程生活,还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引导孩子们一起研究不同年代里北京城南儿童的生活;了解林海音更多的资料,阅读她更多的作品……

这就是从一篇经典文本出发创造出的一段课程生活。如果我们在母语教育过程中,经常能陪伴孩子们一起经历这样的学习历程,孩子们视野的拓宽、情感的丰富、思维的发展就拥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宽广的平台。我想,当“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实施的追求时,这样的母语教育思路和实践,或许是一个负责任的选择。

猜你喜欢

骆驼队林海音母语
秋的气味
母语
那些回不去的城南旧事——读林海音《城南旧事》有感
从儿童视角解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骆驼队该怎么走
母语
骆驼队该怎么走
林海音与琦君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