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我可能V了假N”的语篇考察

2017-06-08邓惠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语用功能

邓惠

摘 要:互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以后,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它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变体。2016年末2017年初,网络流行语“我可能V了假N”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各种网络语言环境中,并且产生各种变体。与此同时,它也快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被广泛运用。本文主要探讨“我可能V了假N”这一流行语句的来源和它的语篇语义及其特征。

关键词:“我可能V了假N” 语义关系 语用功能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新事物的更迭,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更新速度快之又快。随着适用范围的扩大和影响的增强,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成为语言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经常刷微博、看微信、逛论坛的朋友对“我可能V了假N”应该并不陌生,它可以算是2017年第一个流行起来的网络流行语。但笔者并没有发现对这一流行语的语言研究,所以本文从语篇角度来探讨这一语言现象。文中的语料,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网络,如微博、微信等。

二、“我可能V了假N”的来源

关于“我可能V了假N”的来源,笔者查找到两种说法。一是它来自于电竞圈。玩CSGO的队员们喜欢喝酒,当他们发挥不好的时候,就把责任推给酒,扬言“我可能喝了假酒”。二是它来自一条国外的新闻。这条新闻引起了中国网友的注意,说的是俄罗斯的不法商家将含有酒精的个人洗涤用品制成假酒并且销售,导致多人中毒甚至死亡。于是,“我可能喝了假酒”开始在微博上流传。但是,此时“我可能V了假N”流传的范围并不大。

后来,有网友称自己旅游时,竟然在西安看到了假兵马俑,所以他在网上感慨“我可能看了假兵马俑”,從而让“我可能V了假N”这一流行语句又流传开来。但是真正让“我可能V了假N”流行起来的是某高校期末考试期间学生制作的一组表情包,并配以文字来说明自己的学习状况。所配的文字则是:“我可能复习了假书、拿到了假试卷、划了假重点、我可能长了个假脑、我可能是个假人”等。在经过万千学子的频频转发后,“我可能V了假N”成为2017年的第一个网络流行用语。

三、“我可能V了假N”中“假”的性质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形容词“假”的解释是“虚伪的,不真实的(“真”的相对)”,如“假话、假发、假证件”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假”的释义很单一,就是“真”的相对。但是,笔者发现在流行语“我可能V了假N”中,“假”的语义并不是词典上所给出的释义。如:

(1)我可能做了假公众号。不然为什么一直没有十万+。

(2)我可能装了假微信。不然为什么没有抢到红包。

(3)穿越回明国的六号线,我可能坐了假地铁!

例(1)~(3)中的“假”明显不是虚伪、不真实的意思。其中的“公众号”“微信”“地铁”都是说话人认可的真实的事物或者经历的事情,说话人是“做了公众号”“装了微信”“坐了地铁”,但是却用“假”来修饰“公众号”“微信”“地铁”。经过分析,笔者认为流行语“我可能V了假N”中的“假”已经没有它原本的实在意义,而发生了变化,更多的是表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四、“我可能V了假N”的语篇语义关系

笔者在探究流行语“我可能V了假N”中“假”的性质时,已经说明此时的“假”更多的是表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但是,仅仅从“我可能V了假N”中我们并不能判断出“假”的意义发生的变化,因此要将“我可能V了假N”放到一定的语篇中,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一)“我可能V了假N”的前后项及构成

1.“我可能V了假N”在句式结构上已经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所以它本身就具有完整的表达形式和语义框架。因此它可以是单句,也可以作为小句。因为要将“我可能V了假N”放到语篇中研究,所以我们将和它相关联的前面的部分称为A项,后面的部分称为B项。

2.“我可能V了假N”的前后项构成性质及组合方式

据笔者对语料的考察,A项和B项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句段,而且它们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只出现其中的一项,还有时A、B项都不出现,只是“我可能V了假N”一个单独的句子,再配上一些图片或视频。如:

1)A+“我可能V了假N”

(4)最近情绪不好,突然很烦这里。觉得一切都好假,我可能来了假美国。

2)“我可能V了假N”+B

(5)我可能交了假男朋友!一分钱要不到,不仅不给钱,还骂我。

3)A+“我可能V了假N”+B

(6)一天都是课,还天天都有早操晚修,真是事多啊,我可能上了假大学,比高中还累哦。

4)“我可能V了假N”

(7)我可能去了假韩国。(配上一张韩国冷清的街景照片)

例(4)~(7)分别对应四种情况,即出现A项不出现B项,出现B项不出现A项,A、B项都出现,A、B项都不出现。

(二)“我可能V了假N”语篇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上文讨论了“我可能V了假N”的前后项组合方式,共有四种,即出现A项不出现B项,出现B项不出现A项,A、B项都出现,A、B项都不出现。下面具体考察每种方式中的语义关系。

1.出现A项不出现B项,表因果关系

在“我可能V了假N”语篇中,A项出现,而B项不出现时,A项和“我可能V了假N”之间是因果关系,即A项是原因,“我可能V了假N”是结果。如:

(8)关上门的那一秒发现没带钥匙,也无备用钥匙。我可能有了假脑子。

(9)看电视怎么换台都是春晚,我可能看了假电视。

(10)没想到冬天没冻死我,现在反而病在了春天里。我可能过了个假春天。

例(8)~(10)中,A项和“我可能V了假N”之间都是因果关系。例(8)中因为事件“关上门的那一秒发现没带钥匙,也无备用钥匙”,所以结果是“我可能有个假脑子”。例(9)中因为事件“看电视怎么换台都是春晚”,所以结果是“我可能看了假电视”。例(10)中因为事件“病在了春天里”,所以结果是“我可能过了个假春天”。

2.出现B项不出现A项,表解说关系

在“我可能V了假N”语篇中,B项出现,而A项不出现时,B项和“我可能V了假N”之间是解说关系,即“我可能V了假N”是一个先导成分或事件,B项对这一先导成分或事件进行解释、说明或补充。

(11)我可能看了假大唐荣耀。剧情的高潮和关键全在明天,结果明天就是大结局。

(12)我可能交了假男朋友,男朋友比自己白就算了,嘴唇还红红的那么性感。

(13)我可能看到了假论文,之前没有这篇文章的呀。

例(11)~(13)中,B项和“我可能V了假N”之间都是解说关系。例(11)中先导部分是“我可能看了假大唐荣耀”,后面“剧情的高潮和关键全在明天,结果明天就是大结局”是对它的补充说明。例(12)中先导部分是“我可能交了假男朋友”,后面“男朋友比自己白就算了,嘴唇还红红的那么性感”是对它的补充说明。例(13)中先导事件是“我可能看到了假论文”,后面“之前没有这篇文章”是对它的补充说明。

3.A、B项都出现,表递进关系

在“我可能V了假N”语篇中,A项和B项都出现时,我们可以看到A项和B项在语言形式上并不是关联在一起的,但是从语义上看,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即A项为“我可能V了假N”提供语义信息,B项则更多的是对“我可能V了假N”进行补充说明。所以,由于“我可能V了假N”的媒介,两者在“我可能V了假N”语篇中形成语义上的整合关系。经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A项和B项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呈现为递进关系,即B项所表达的语义是对A项以及“我可能V了假N”所要表达的语义再进一步的表述。如:

(14)过个年瘦了4、5斤。我可能过了假年,且感觉还会继续瘦的。

(15)天寒地冻地约了一场电影,拿着大闹天竺的票看了西游伏妖,蛮搞笑,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不正经的唐僧,我可能遇见了假唐僧!这场电影算是意外之喜喽!

(16)试卷写得我怀疑人生,我可能看了假书,写一题一题不会,简直绝望。

例(14)~(16)中,B项都是更进一步地补充说明。其中例(14)和例(15)是更进一步地评价,例(16)则是更进一步地阐述。例(14)中“感觉还会继续瘦的”是对前面“过个年瘦了4、5斤”和“我可能过了假年”进一步的评价。例(15)中“这场电影算是意外之喜”是对前面“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不正经的唐僧”和“我可能遇见了假唐僧”进一步的评价。而例(16)中“写一题一题不会”是对“试卷写得我怀疑人生”和“我可能看了假书”进一步的阐述。

4.A、B项都不出现

在“我可能V了假N”语篇中,A项和B项都不出现时,“我可能V了假N”就成为了一个单句,独立存在,也就不存在和A项、B项的语义关系,本文在此不做具体分析。

五、“我可能V了假N”语篇的语用功能

语言的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说话人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而语言为了表现这种主观性所采用的相应的结构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是语言的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沈家煊,2001)。在“我可能V了假N”语篇中,“我可能V了假N”主要体现了“主观化”的表达功能,而且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主观化倾向。

(一)当心理预想低于现实情况时,表现出惊讶的主观情感

在“我可能V了假N”语篇中,当说话人的心理预想低于现实情况时,“我可能V了假N”往往表现出惊讶的主观情感。例如:

(17)称了一下体重竟然没胖,我可能过了假年。

(18)我可能看到了假岳云鹏。张信哲和岳云鹏合唱的《别怕我伤心》太好听了!

例(17)、(18)中的“我可能V了假N”所表达的就是当说话人的心理预期低于现实情况时的惊讶之情。例(17)中说话人的心理预期是过年吃得多又好应该会胖,但结果没有胖,所以用“我可能过了假年”来表示惊讶。例(18)中说话人的心理预期是岳云鹏只会说相声,但是没想到唱歌也很好听,所以用“我可能看到了假岳云鹏”表示惊讶。

(二)当心理预期高于现实情况时,表现出抱怨、不满以及失落的主观情感

在“我可能V了假N”语篇中,当说话人的心理预想高于现实情况时,“我可能V了假N”往往表现出抱怨、不满以及失落的主观情感。如:

(19)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我可能交了假男朋友。

(20)上外教的課,全程懵逼脸,我可能遇到了假外教。

例(19)、(20)中的“我可能V了假N”所表达的就是当说话人的心理预期高于现实情况时而出现的抱怨、不满以及失落的主观情感。例(19)中说话人的心理预期是我喜欢的人(男朋友)应该喜欢我,但结果是不喜欢她,所以用“我可能交了假男朋友”来表示不满、失落。例(20)中说话人的心理预期是应该可以听懂外文课,但结果是全程处在懵的状态,所以用“我可能遇到了假外教”来表示抱怨、不满。

六、结语

本文主要对网络流行语“我可能V了假N”进行了语篇的考察,并说明了“我可能V了假N”的来源以及“我可能V了假N”中“假”的性质。同时,笔者还探讨了在“我可能V了假N”语篇中它的前项A和后项B的构成成分性质。此外,笔者也考察了前项A、后项B和“我可能V了假N”这三者之间的语义关系,即当出现A项不出现B项时,A项和“我可能V了假N”之间是因果关系;当B项出现,而A项不出现时,B项和“我可能V了假N”之间是解说关系;当A项和B项都出现时,“我可能V了假N”起到媒介的作用,使两者在“我可能V了假N”语篇中形成语义上的整合关系,使它们之间呈递进关系。笔者还考察了“我可能V了假N”语篇的语用功能,发现“主观化”的表达功能是其最主要的语用功能。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关于“我可能V了假N”的变体及其语篇功能未做考察。另外,由于“我可能V了假N”是2017年刚兴起的网络流行语,所以其发展趋势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参考文献:

[1]樊中元.“说是X”语篇的语义关系及其特征[J].海外华文教

育,2016,(4).

[2]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

[3]刘焱.“说是”的功能与虚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0,(4).

[4]刘莹莹.“诚然”的语义分析及篇章功能研究[D].上海:上海师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

[7]田海龙.语用学与语篇研究的互动关系[J].外语教学,2001,

(2).

[8]朱长河,朱永生.认知语篇学[J].外语学刊,2011,(2).

猜你喜欢

语用功能
《蒙古秘史》被动语态的语用分析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模糊语教学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归化与异化
关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语用研究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浅析英语标识语的文本特点及语用功能
英语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广告英语中的话气隐喻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V不V式附加疑问句语用功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