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学生走出习得性无助的英语学习困境分析
2017-06-08王珍珍
【摘 要】 本文根据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三个维度,分析了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习得性无助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策略:改变解释风格,掌握积极归因方法;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及成就动机;改变学习策略,增加积极体验 ;建立更加人性化的评价体系;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传达适合的期望值。
【关键词】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原因;策略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都容易受到习得性无助的困扰,由于对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程度的客观考量,以及这些学生自己对英语水平的主观评估,很容易让这一部分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困境。与此同时,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也会继续对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持续性的影响,反作用于他们的行为。通常表现为:课堂上不愿用英语进行对话、自动屏蔽较复杂有难度的学习内容,课后不做和英语相关的练习,甚至认为自己今后不从事和英语相关的工作,所以不必努力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并不是无法改变,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就提出,人的习得性无助是可以依靠后天的学习进行弥补的,积极的心理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而获得的。所以,作为一名高职英语老师,希望能够借助对习得性无助的研究学习,找到学生学习状态低迷的原因,帮助学生逐步走出困境,重新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一、简介习得性无助的概念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以及他的团队,通过一項对狗的经典实验,发现狗在连续听到蜂音器一响,就受到电击无法逃走的情况下会显得十分焦躁。即使最后打开笼子狗也不会选择逃跑,而仍然选择呆在笼子里无助的呻吟。这种习惯性的等待痛苦降临的心理就是习得性无助。后来,塞利格曼又在人类身上进行其他习得性无助的实验,然后提出:连续的失败同样会对人产生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消极的心理,这些消极心理会导致这群人在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时失去信心,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恶性循环之中。那么相反,如果让被试者没有连续受到失败的打击,那么他们也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通过努力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如此,如果一个人在长期从事一个工作或学习中一直失败,那么就容易丧失信心,进而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全方面的否定自己,最后会把这种失败归因成个人长期而普遍的原因,从而选择放弃这项工作或学习。那么,在高职院校的英语学习中同样存在着较严重的习得性无助,接下来就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二、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
1、内部归因
从内部归因来看,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弱,导致缺乏英语学习兴趣和信心。并且随着高职院校逐年扩招,自主招生、对口中职、成教等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进入,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经历差异较大,导致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很多学校采取英语分层教学,但是基本都面临大量英语水平较弱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在参加高考前,初、高中的英语教学都是以应试为目的,而这部分学生由于普遍没有达到良好的学习目标,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中学习,所以,他们对英语学习逐渐失去兴趣,丧失信心,甚至害怕畏惧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了他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判断,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无助的心理状态。
2、外部归因
从外部来看,这部分学生除了存在内在原因,英语学习环境也是产生无助感的另一因素,进入大学后,英语学习模式发生改变,更多的需要学生坚持自主的学习态度,而这一部分学生往往不具备完全自觉独立的学习习惯,在脱离老师监管的情况下,往往疏忽了英语学习。与此同时,作为EFL(外语习得者)的学习者,本身英语语言环境就无法达到完全的浸入式环境,学生除了课堂和一些英语活动组织,学校几乎没有提供更多持续性更强的英语体验环境。除此之外,学校和老师对英语成绩的一定要求又让这部分学生倍感压力,导致低成就感,不理想的英语学习结果让学生更加焦虑。
三、英语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的具体表现
1、认知风格中三种维度的负面表现
塞利格曼提出,人在看待问题时,乐观积极的基础不在于受到励志词语或是对成功胜利的想象,而在于我们对原因的看法,也就是个人对问题特有的“解释风格”。解释风格如果未经干预就会保持一生,但也并非不可不变。他提出三个重要的维度来考虑: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那么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就可以从这三个维度来分析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从而寻求心理干预的方法。
首先,从永久性的角度看,高职非英语专业的同学普遍会这样描述自己的英语学习“我也很想学好英语,但是我的英语一直很差”或者“我的英语水平从来就这样,没法改变了”这种强调时间上一直持续的、至始至终的认定就是一种永久性的认知。
其次,普遍性的角度,他们会认为“非英语专业的职业院校学生都是这样的英语程度”“学校都给我们分了层次,我们就是属于这个水平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认为他们已经被划归到这一群体中,被贴上这种标签,因此都具有这样普遍的属性。
最后,从个人的角度,他们又会认为“我的能力就是这样,学了也白学”“我不喜欢英语,也不认为今后对我会有用”。他们会习惯的将这种学习结果归因于个人能力,认为自己没有英语学习的天赋,从本质上质疑自己。
以上这些自我解释的方式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形成习得性无助。
2、消极心理的固化
这些固化的解释风格就会表现为以下消极的英语学习情绪:
首先,无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课前不愿进行预习,课堂中显得比较被动懒散,对于单独回答问题有畏难情绪,小组活动虽然会积极一些,但是仍然不愿主动承担小组任务。
其次,持续学习时间安排不够,由于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积极性,所以在时间管理上,不愿安排英语的持续学习时间,再加上缺乏长期的监管,学生更加不愿在自己没有成就感的事情上花费时间。
第三.學习方法没有突破,大部分学生都受到应试英语学习方法的影响,所以始终以比较固化的方法学习英语,体会不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也没有看到职业英语的实用性和价值。始终将自己过多禁锢在单词和语法的问题上。所以,很多学生在口语练习时比较羞于开口,害怕出错。
四、帮助学生走出习得性无助困境的策略
1、改变解释风格,掌握积极归因的方法
根据塞利格曼提出的解释风格的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前面提到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都存在消极评价,并且这种消极评价往往是永久的、普遍的和个人化的。例如:“我的英语水平一直如此没法改变”“我天生不是学英语的材料”等等,那么针对这样的解释,作为专任教师的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机传达给学生如何进行积极归因,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英语成绩不好,并不代表学习能力不强,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就会有进步”。这样的归因方法可以帮助同学重新认识英语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让大家了解到,目前的英语学习问题只是暂时的、有特殊原因的,并非由于自己的能力所引起,而是由于不够努力或方法不适合引起的。这样的归因方法有助于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找到适合的排解渠道。同时,也有利于找到真正的原因,提高战胜失败的信心。所以,作为任课老师,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归因引导训练,(1)给学生提供一些符合他们现阶段能力的练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经验;(2)让学生对自己的结果都进行归因练习;(3)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2、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及成就动机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感到自己可以将英语提高到某一程度,比如通过某一个级别的英语考试,那么学生的学习信心就会提高,也就是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推动学生去加强练习并且拥有自信。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分解英语学习任务,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比如,现在学习软件的普及,老师也开始应用一些英语学习软件给学生进行课后练习,比如口语练习,学生可以通过模仿电影等有趣的短视频来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如果学生能够在这些碎片式的学习中找到成就感,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兴趣,从而愿意接受更加富有挑战的英语学习任务。
而成就动机就是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这个概念适用于所有个体,每个人都希望能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学生如果能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从英语学习的细节中感到满意,那么他就容易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这个积极的动机也就会再次激活学生的行为。
3、改变学习策略,增加积极体验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惰性,自律性较差。这个问题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很难进行正确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因此,帮助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和特点来调整学习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立具体的阶段性目标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背景,设立词汇、句式等练习,这样有利于记录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并进行及时反馈。也容易让学生在分段练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形成积极体验。
4、建立更加人性化的评价体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知识传授上,特别是语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融合了教师的语言表达,包括对学生的评价。所以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建议老师尽量保持语言的平等性,不要让学生有过多压抑感,过度的小心谨慎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防御,不容易接收新的信息。所以,无论从老师选择的教学语言,还是老师的表情动作,甚至是老师在教室里所处的位子都应该尽量避免由于师生角色不同给学生带来的压力。除此之外,老师在评价学生时候应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表扬的时候多从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个人)进行,例如肯定学生的能力、肯定学生的努力。而在指出问题和错误的时候应当尽量避免这三个维度,而选择就事论事,及时更正学生的学习问题。
5、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传达适合的期望值
学生学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也受到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不仅要建立一个积极人性化的评价体系,课内课外也需要保持积极的师生关系,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期望和肯定,帮助学生坚定信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种期望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对待学生时也要注意区别特点,让学生感觉到充分受到关注和尊重,这样的师生关系,能够更有效的传达老师的期望和教育教学目标,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加英语学习兴趣,更能够全面提升师生感情。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能提升职业成就感,积极的师生关系也更能促进老师的教学工作。
现代的职业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样,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我们也同样要加强英语的实用性,让更多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和实用性,并能够真正获取有价值的学习成果,也是我们高职英语教师的共同愿望,所以,从心开始,从心改变,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走向光明。
【参考文献】
[1] 马丁·塞利格曼,卡伦·莱维奇,莉萨·杰科克斯等著. 洪莉译.
The Optimistic Child(教出乐观的孩子).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 崔景贵.解读职校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心理症结与教育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3] 王潇.给予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路经研究[J].语文学刊,2016.
[4] 付晓.高职学生英语习得无助及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5 .
【作者简介】
王珍珍(1987-)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公共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