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照顾“面”突出“点”的实践与思考
2017-06-08黄丽丽
黄丽丽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福建 莆田 351144)
摘 要:文章探讨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照顾“面”、细化“点”的有效措施,以提高地理复习的有效性。措施包括:创建“微专题”深度复习知识点,“推导构思”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点解题的能力,以思维导图为知识脉络内化知识点。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微专题;推导构思;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96-01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为一轮、二轮、三轮共三个阶段。复习一般从高三上学期初开始,通常使用历年高考题作为例题,所以会出现简单知识点不断重复、难点不能深入攻克的现象。或者一味重复复习各章节主干知识,构建大章知识体系,学生很难把知识点落实在具体的解题上,容易产生倦怠感,复习效率低下。为了提高复习教学效率,教师应该重质量、轻数量地引导学生深入复习,突出“点”的复习,使学生的学习走向精透。
一、创建“微专题”深度复习知识点
在一轮复习中按部就班地按照章节顺序梳理知识,结果是学生可以解答本章节题目,但一涉及章节和章节之间相互串联的题目便可能理解不了,而教师指出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时,学生就会恍然大悟。所以,学生不是不会做,而是没能把知识点串起来。进入二轮大专题复习时,复习的面又太广,学生无法做到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连接。对此,综合一轮二轮的复习特点,在一轮复习理清大章基础知识后,穿插“微专题”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深入、迁移,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解题思维体系,可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例如,梳理好必修一第二章知识“地球上的大气”后,教师创建微专题“等温线弯曲成因分析”:陆地上等温线弯曲原因、海洋上等温线弯曲原因、海陆间等温线弯曲原因,再配上相应的等值线图让学生思考。这样做,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个“点”,还把复习过的等值线知识及将要复习的洋流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思维体系。
二、“推导构思”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点解题的能力
学生做题时总是习惯从原因去找结果,很少从结果追溯原因。其实,在解题过程中可以正向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教师应该在复习时着重培养学生正反推理的解题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一些过程性推理较强的知识点更应如此。如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时,以下面这道高考题为例[2014新课标I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中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厘米~30厘米高度范围内。请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此题涉及的知识点源自“地表形态的塑造”,学生若不具备应用知识点推理的能力,就很难得出正确答案。所以,复习这一章时,教师应建模辅导教学,对这类地理成因题目由果推因地解决,一步步往上推,再由因及果描述下来。如针对探究沙源问题,可建模如图。
套用这一解题模式:湖泊东北部沙源,水中沙——多条河流流经沙地后注入湖泊,青藏地区河流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枯水期河床裸露面积大,沙源1;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沙源2;由于冬春盛行西风,经过湖泊,西侧虽有沙地,但沙子难以到达湖泊东北部。然后,再由因及果得出答案。对于建模的形式,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解题时注重题目的独特性,指导学生根据新材料、新题型不断完善“模型”,灵活建“模”。学生通过不断训练,会逐渐掌握这一多变的知识及解题方式。
三、以思维导图为知识脉络内化知识点
地理没有独立的问题,教材必修一自然地理是各类地理问题的背景、前提条件及成因,必修二人文地理是各类与人相关的地理问题。每种地理现象都是地理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学生在解题时要有清晰的知識联系观。构建章节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高效记忆章节知识点。用相联系的知识点构建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理清解题思路。比如,复习水循环之后,教师可以就沼泽地、洪涝、内流河断流、内陆湖萎缩的形成原因等知识点与学生探讨,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罗列出来(如图)。这种知识点思维导图,可以理清学生的解题思路,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复习中,重视“点”的复习,由微入深,打破传统摊开式、罗列式的复习,合理设置“微专题”,加强考点专项复习,可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深度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推导能力。这样的复习虽然会加长复习时间,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考日益重视思维过程的考试模式,帮助学生从容应对,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刘金龙.解读高考试题新理念增强复习备考有效性[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2]傅声晔.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