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职业教育

2017-06-08孙兰军

职业·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孙兰军

摘 要:2011年4月27日,河北省衡水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合职教资源,在技师学院的基础上,将8所市直中职学校合并。新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区,同时增挂衡水科技工程学校校牌,一校双牌。学院占地650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教职工647人,在校生7 000余人,是衡水市委、市政府投巨资倾力打造的华北地区实训设施最先进、师资力量最雄厚、专业设置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大、建筑规模最恢弘、校园环境最优美的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学院入驻新校区五年来的事实证明,衡水技师学院与其他学校整合后,厘清了办学思路,明确了办学方向,扩大了办学规模,提升了办学水平,实现了整合和发展两不误,进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本文就衡水技师学院发挥资源优势,做强职业教育的做法作一介绍。

关键词:职教整合 明确方向 教学改革 多元办学 服务经济

近六年来,衡水技师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多元办学、特色立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学历教育、送教下乡、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三大板块,面向人人、面向终身、面向社会的职教发展格局已经形成,衡水技师学院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明确办学方向,提升育人质量

合并之初,学院确立了“多元办学、特色立校、服务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思路。近六年来,学院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劳动者就业的办学方向。一是根据岗位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通过深入企业了解人才需求信息、邀请企业负责人来院参观指导,有针对性地对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校园文化进行调整和修订。目前,共开设机械加工类、电子电工类、信息技术类、涉农类、财经商贸类等10大类23个专业,涵盖了一、二、三这三大产业。二是服务京津冀一体化,根据经济社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丰富办学层次,增设了“2+2”中高技连读专业(如新设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原有的电梯工程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等),学生毕业取得高级技工等级证、高技毕业证,提升了办学层次。同时还增加了“3+2”大专专业,目前正探讨“3+4”,打通升入高职独立招生新渠道。三是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等现代制造业和现代信息业为主的专业占据了全校的半壁江山。衡水技师学院开设的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汽修、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气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电梯等7个专业还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市级特色骨干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为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四是改革教学内容,对接生产岗位。根据生产岗位需要,开发校本教材。根据学生知识现状,使用好现行教材,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教学重点。五是把握就业导向,创新培养模式。衡水技师学院建立了特色突出、定位准确的“四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行业认识、综合技能训练、岗前强化训练和顶岗实习四个培养阶段有机结合,使培养的内容与相关行业的发展及新技术的应用同步,创立了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培养模式。六是突出技能核心,创新评价模式。坚持以技能为核心,依托企业广泛深度参与,建立校企分工合作、全过程全方位综合评价为特征的学生综合评价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发挥三大集团优势,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整合以来,衡水技师学院积极发挥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三大职教集团的示范带动作用,以三个职教集团为载体,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设置的论证、日常教学等各项管理,实现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广泛开展调研,使学校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主要的知识点、技能点的培养紧跟相关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形式改革培养模式与环节;引进行业专家和企业能手,充实师资力量,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外出培训、提高学历、入企锻炼、以赛促教等手段,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不断深化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通过推广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灵活采用模拟仿真、课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实现声、光、电齐全,教、学、做合一。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侧重学生技能掌握和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实行开门办学,在办学模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通过网络、简报、教研等形式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实训、师资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比如,指导县区职教中心建立实训室、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培训、承担成员学校相关专业的技能鉴定和技能培训以及与成员学校互派教师,在教学改革、技能培训、教学管理等方面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成立相关专业的教研室,加强教学研究,共同开发课题,实现教科研一体化。同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集团内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参加技能大赛,赛前在集团内部加强训练,层层选拔,让优秀的选手脱颖而出,同时通过广泛参加省级、国家级的职业技能大赛,与全国先进学校同类专业接轨,在学习借鉴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师生技能水平,推进了专业建设,为打造省市级品牌专业和集团精品专业奠定了基础。

三、围绕培养工匠精神,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

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职业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并通过实习教学强化训练。近年来,衡水技师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刘希庭、肖玮康等一批工匠级人才脱颖而出,一届届毕业生也因能力强、素质高、潜力大,获得企业赞誉。

衡水技师学院摈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岗位需要什么,教师就科学地教什么,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通过广泛调研,形成了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如电子电工专业“岗证课一体、学做赛互动”模式、计算机广告设计专业 “立体交叉”模式等、数控技术、机加工等专业把教室设在车间,边讲边练,理实一体,汽修专业与中德诺浩教育有限公司合作,设立中德汽修班,线上线下同步教学,同时引进大亮汽修厂,前厂后校,理论结合实践,提升了教学效果;学前教育系创建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基础课通过同课異构、课例教学等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并尝试把项目教学法运用到基础课的教学中。还积极把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提升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同时,课程体系以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导,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采用“从企业到职业、从岗位到专业、从工种到课程 ”的倒置依从原则,改革课程内容,编写并出版校本教材25本,全新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行业认知兴趣、课程设计应用、技能训练,模拟岗位等不同阶段,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量身打造,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奠定基础。学院还打造出省级骨干专业2个,市级骨干、特色专业8个。学生参加省赛、国赛成绩节节走高。

四、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校企联合育人新机制

整合以来,学院确立了“专业对接产业”的校企合作思路,着力打造校企“双赢”的模式,从根本上推进了校企深度融合。

1.丰富渠道,实现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

学院采取了四种合作方式:一是送教进厂。根据企业需求,选派骨干教师对员工开展新入职员工岗前培训、不同工种的特种工培训等。二是冠名招生,订单培养。学院新增设40多个冠名班,由校企双方按企业需求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实现了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步、学习专业与就职岗位一体。三是通过工学交替,开通校企供需直通车。根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灵活掌握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的时间分配,校企共同培养,参加由企业提供实训材料、设备和工具并在企业指导下的技能训练,取得企业岗位要求的技能证书,再到企业顶岗实习、就业,大大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磨合期。四是引厂入校,产教结合。学院引进大亮汽修厂、宁强光谱分析车间、幼儿园等,理实一体,使学生提前进入职场;机加工、数控、焊工等实训车间与企业合作,开展来料加工,产教结合,降低了实习成本,实现了专业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2.探索搭建“校—地—研”三方合作平台

如学院助推天津工业大学新助剂产品生产推广项目,落户衡水精信化工集团,为其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服务衡水经济开发区承接北京服装产业外移项目,与北京服装学院对接,开展相关合作等,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6年10月,学院成功加入京津冀职业教育教学协同发展联盟,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3.开展基地共建,探索专业群与行业的“面对面”合作

一是将中铁建公司为龙头的工程橡胶行业、饶阳蔬菜联合总社为龙头的蔬菜行业等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基地。二是把学院建成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各系每学期都派教师深入企业参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三是在学院建立企业实验研发中心,通过与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合作,为企业技改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同时学院与行业协会合作,变原来一个专业对一个企业的“点对点”合作为专业群对企业群的“面对面”合作。衡水技师学院已与衡水市工程橡胶协会成功签约,与饶阳蔬菜协会、武强金音乐器集团等达成合作意向;依托名企业打造名专业,学院与北京中德诺浩公司设立汽修专业中德班,与央视“大能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工业机器人专业,与阿里巴巴速卖通大学开设“境外电子商务专业”,与泰盈科技共建金融服务专业,与泰华伟业联合打造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无人机方向和3D打印机方向,“北京中芯国际微电子应用班”“北京金策会计特色班”也均为校企合作专业。下一步,学校还将与天津工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合作开设航空服务专业等,与名企共同打造名牌特色专业,进一步增强现代职业教育的魅力和吸引力。

五、坚持多元办学,不断拓展办学空间

衡水技师学院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服务并重,多元办学。一是不断丰富学历教育内涵。既有高级技工班、预备技师班,又有中级技工班、普通中专班。既有“3+2”大专班又有成教大专班、函授大专班。二是广泛开展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学院不断拓展与有关部门、行业组织的合作,开展退役士兵、新型职业农民、金蓝领等20多项培训。近6年来,学院共承担安监、民政、农业等部门各类业务培训近30万人次;为市外内近30家企业进行员工岗前及在岗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5 000多人。同时,学院设有标准化考场考试中心,承担、完成了15万多人的考试任务。三是学院以专业为单位,成立服务小组,利用“三下乡”、职教宣传周为民服务,同时把党和国家的职教政策送到全家万户,让更多的人了解职教、走进职教。四是学院面向农村,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机维修等服务,数控技术、机加工、电气工程等专业的教师一直兼任合作企业的技术指导,为农村和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六、加快基础建设,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

为满足职业培训的需求,学院新建了机械加工、数控车铣、钳工焊工、汽车维修共8 000平方米的4个实训车间,装备起电工电子类、机械加工类、财经商贸类、涉农类、现代服务类等共7 000平方米的45個专业实验实训室,完善了琴房、舞蹈排练厅、音乐教室等54个专业教室;5年多来,投资1 000多万元,建设数字化校园,建成200个多媒体教室,与企业合作,开发了与学院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信息化系统支撑平台,为教学信息化提供了保障;学院凭借强劲的发展势头,争取到列入国家项目库项目8个,项目资金共7 500万元,目前已到位6 600万元。强大的基础能力建设,保障了实践教学、学生实习和职业培训的需要。

七、办学实力提升,结出丰硕成果

学院整合近6年来,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结出丰硕办学成果:5年多来,共有300多名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组织专业教师深入70多家企业和30多所学校对标调研、学习,培养专业带头人40多名,骨干教师56名;双师型教师教学翻了一番,比例达91%。其中,杨超等多名教师获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黄芳等5人入选河北省“三三三工程”人才,张立民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专家”,李文柱荣获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电子电工系、数控技术系等被评为省优秀教学团队。魏惠荣作为优秀青年教师代表做客中青网畅谈职教梦。发表教育科研类获奖论文400余篇,新增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省级课题23项,荣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项。

近6年来,学院学生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技能比赛,共获得团体和个人一等奖171个、二等奖231个。在全省学生技能大赛中,数控技术系、信息技术系、电气工程系三支代表队屡获个人第一、团体第一,数控系学生肖玮康成为业内最年轻的技师,刘希庭、肖玮康代表河北省分别参加了世界第43、44届技能大赛预选赛,实现了全市中职学校在此类比赛中的历史性突破。

八、招生就业形势喜人

八校整合以来,在普高热持续升温的形势下,学院招生人数不断攀升,全日制在校生达到7 000多人。新招全日制在校生中,以技师学院工科专业为主的学生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52%。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吸引了省内外众多用人单位。衡水技师学院学生每年都被企业提前“预定”,就业率达100%,工科专业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比例为5∶1。历届毕业生,尤其数控、机加工、电气工程等专业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朴实的工作作风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八校整合,大幅提升了衡水技师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取得丰硕办学成果,学院办学经验被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学院荣获“全国职工教育职业培训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32项综合荣誉,2014年,获批第二批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成为衡水市一张亮丽的职教名牌。

参考文献:

[1]朱彭周.在资源整合中建设高标准职业教育示范校[J].中国培训,2016(1).

[2]王慧琰.职教高地 工匠摇篮[J].职业,2016(11).

[3]卢站桥.教师个人成长纵深发展 队伍整体提升横向联通[J].中国培训,2016(10).

(作者单位:衡水技师学院、衡水科技工程学校)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