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17-06-08杜宗洪
【摘 要】 文章从目标偏离、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的关系紧张、心理教育功效削弱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心理健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等方面阐述了积极心理学对于学生健康心理建构的意義,提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要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并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素质教育
21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全面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特别受到社会各方面关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各个高校重视的心理学是以治疗性为主的心理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影响教育能否取得真正成功的直接因素并非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和快乐的心态。同时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深入分析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对策,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及有效的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及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末开始从美国兴起,发起者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滞后在美国心理学界广受重视,1999年,Templetion基金会通过设立“Templetion积极心理学奖”促使实施积极心理学研究,2001年开始开设专栏宣传积极心理学,对积极心理学愈发关注。同时赢得世界范围内心理学理论及实践工作者的普遍欢迎,该思潮对于缓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尴尬局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偏离
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大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教育者将此困惑及心理障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说都是以防止心理障碍为目的,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偏离,甚至就大学生而言可能因此形成反向心理暗示,即便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潜移默化中也关注消极方面,进而形成了一种忽略积极品质有效培养的思维定势。
2、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的关系紧张
在“消极”教育理念下,教育者已习惯置身于施教者身份,容易将大学生置于心理问题的焦点,从而使得教育对象觉得自身存在心理问题,容易产生自我防御意识,内心深处排斥教育者,因为担心接触太频繁会让周边同学以为自己心理不健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入困境。
3、心理教育功效削弱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向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即把注意力集中于情绪困扰、和适应困难的同学身上,视野狭窄,忽视大学生更美好的方面,不注重积极的心理体验,致使心理教育工作过于片面性和局限性,因而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功效,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注重挖掘潜能,并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特征的教育,而积极心理学与素质教育发展要求与目标相统一,它通过特殊手段引导大学生积极看待问题,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从而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2、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就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采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过分地揭发存在的问题以期改正,却往往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强调内部心理的积极因素建设的积极心理学深受广大大学生的欢迎,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调整心态,提高心理素质,该引导方式也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3、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积极心理学提倡“以人为本”,聚焦于人的优点及相关积极因素,倡导以积极的心态做出正面的解读,挖掘自身潜能,并自发运用积极品质帮助他人寻求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实现自助和助人的效果。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对策
1、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首先,切实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其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因此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满足高校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他们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关注生活,并将心理学理论与生活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对待生活事件从心理学意义上进行分析,切实提高其应对生活事件的技巧,在内容设计方面应该注重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使其从中体悟并构建自己的心理系统。
3、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大学生应有民主思想,即赋予大学生平等的话语权,切忌武断专横,目空一切;其次,作为教师应该真诚地对待学生,呵护其健康成长;再次,作为教育工作者需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让他们体验到愉悦感。
4、注重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实质上就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因此,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关心自身心理发展,作为高校可综合采用培训、讲座、讨论及演讲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帮其体验到讨论过程的快乐和幸福,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群体品质。
5、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
第一,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单打独斗,应主动联合家庭与社会,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紧密联系、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第二,培养大学生获取社会支持的能力,需培养大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利用并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
总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顺应时代要求,而积极心理学的价值观与目前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吻合,积极心理学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作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自觉运用,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构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钟晓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2] 王丹.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3] 孙雄辉.从“消极”走向“积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
[4] 龚光军.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
[5] 闫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 刘洁.积极心理学及其在大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运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
[7] 胡慧.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 王进.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作者简介】
杜宗洪(1979-)男,四川南充人,学士,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