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2017-06-08易洁
易洁
摘 要: 写作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的提高。大学写作教学应加强自由写作,在文体写作中融入基础理论知识;加强文本分析,展现文体特色;引入社会热点话题作为写作内容。
关键词: 写作教学 自由写作 文体写作
大学基础写作课程作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课程,在全面提高人才素养、培养优秀人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写作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写作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影响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纵观当前常见写作教材,教学内容部分脱离实际、教学重点不突出、缺少匹配的阅读材料、训练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
在教学时间有限、强调写作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写作教学如何发挥作用,实现目标,成了每位写作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年写作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淡化写作规律,放胆自由写作
目前一些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普遍存在“写作是一件非常高大上的事情”的心理,且從小被语文老师打压,严重缺乏自信。这种心理阻碍学生把自己琐碎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视作文为畏途。自由写作俗称“放胆文”,就是培养这种蔑视写作“金科玉律”纵横为文的胆气。许多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写作时都意识到了这点,通常把写作起点降低,叶圣陶把作文称作“写活”,朱自清指出应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作文训练是“有所为”,而不是徒劳的机械运动。
自由写作关键在于其本身蕴含写作最弥足珍贵的特质——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只要拥有这种写作特质,就可激活学生的悟性和灵感,使写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能动的创新表现和精神生态,并具有个体生动的、独特的、智慧的言语表达[1]。
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一个尝试:每次课的前五到八分钟拿来自由写作,每次或教师或学生给一个开头,比如“开学了……”、“太搞笑了”、“那年夏天”等,然后自由写上几分钟(时间不定,每次不少于5分钟)。
自由写作的开头不是强行规定写作的主题。它只是开头,只是一个跳板,你跳到哪儿都行,但是必须跳。也就是说,你必须写,写什么都可以[2]。比如,“每天都这样”这个开头,大部分学生只是在发牢骚,书写自己的心情,但是有个学生写的竟然是一只小狗与一位老人的对话,小狗用人的口吻以人的视角在发牢骚,这样就好玩多了。当然,你可能真的想对写作这个话题说点什么,那也很好,只要你在写,而且是自由地、快速地写,那么自由写作就达到了目的。
每次写完,笔者都会让学生自愿分享创作,并且及时做出点评,或者提出意见,下次写作时能否换个视角,比方写他或她;或者要求他们每一段话尽量用上5种标点符号……
二、文体写作中融入理论知识
大学基础写作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面向文学院所有专业。不是专门的小说创作、诗歌创作或剧本创作,也不是应用文写作或文案设计。目的是在中学写作基础上掌握大学生活及工作必用的文体写作知识和技能,在课下阅读欣赏和观察体悟中,以成熟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表达自己、记录社会、思考人生。
当前常见的写作教材一般分为基础理论和文体写作两部分。写作基础理论是从整体上系统探讨写作过程和写作规律。实际上,基础理论部分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基本已经掌握。翻开任何一本写作教材,都有立意、选材结构或观察、构思、行文或主体、客体等内容,几乎占了教材的三分之一(这些内容学生在中小学课堂上早就或多或少掌握)。为完成教学大纲及迎合评估,教师教学时不可回避地要讲解这部分内容。
其实基础理论知识多数是从文学创作中归纳的,因此不妨把它融入文学创作中。文学创作应该成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点,虽然极容易,但是许多学生没有写过诗歌、小说、剧本,只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认识。
这一学期笔者做了一个尝试:上完写作基本流程,让学生分组创作剧本。在写作过程中,他们分工合作、共同讨论该写什么、怎么写、由谁写,实际上就是共同完成聚材、运思、行文及修改的全过程,很好地掌握了这一章节。
三、加强文本分析,展现文体特色
“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在向读者揭示怎么写的问题”。作品作为样本,有助于学生树立文体意识,领会文体特点和写作艺术。根据“语篇模型”和“语言模型”理论,学生从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中领悟具体写作方法和技巧,并在大脑中建立各种各样的“语篇模型”和“语言模型”,然后在这些模型的引导下生发出学习者的文章。但是,当前教材中作品寥寥无几。有人说,阅读靠课下是毋庸置疑的。但教材—师生同用的课堂分析参照物,在文体理论讲解时直接分析文本,会加深学生的印象。
比如,课堂上笔者曾借用张爱玲的短篇小说《爱》探讨小说创作。标题是“爱”,但整篇文章没有出现一个“爱”字,这是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日常写作中,我们反复点题、扣题,生怕别人不知道我们的主旨是什么。又如文中第一句“这是真的”,非常简短,但揭示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和传奇性,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增加了悬念。当然,这些举措都是在学生阅读与分析之后完成的。
又如,“诗歌写作”,首先是鉴赏再创作。在鉴赏环节,先给大家讲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故事,再把他们的诗歌拿来鉴赏,如果不清楚他们的故事,很多诗社就会读不懂(特别是林徽因的诗歌)。比方,拿《再别康桥》与《那一晚》对照着读,就可以知道徐志摩笔下的寻梦与林徽因的那一晚写的是同一个晚上,从而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
四、引入社会热点话题作为写作内容
“写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总觉得生活枯燥无味,每天就是三点一线宿舍——食堂——课室,顶多加个操场,实在没有东西可以写。结果胡乱编造,凭空臆想出毫无新意的东西,或者把中学的那套拿出来,肤浅地套用一些陈旧的名人逸事讲大道理。纯粹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只是应付老师,没有任何真情实感,不要也罢。
学生往往很委屈:我的生活阅历确实浅薄,你总不能让我放弃学业去游山玩水、上山下乡吧?这的确不可行。偶尔老师带队外出春游秋游又都是带着目的(作文)去的,学生反感,且没有任何实质的生活体验,效果不好。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明确提出文学作品要么反映时事要么为现实而作,不一定是时事但也是现实。“诗圣”杜甫一生都在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因此,写作课中应大力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
笔者尝试在每次课前用三分钟时间进行“一事一议”活动:让学生自选一件熟悉的有议论价值的新闻事件,任选角度做一次简单的评论。评论之后,教师针对学生的选材、角度、评论等做点评,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或者这个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甚至可以尝试让其他同学做点评,这样大家都能参与,而不仅仅是旁观者。
每次做“三分钟演讲”的同学当天必须完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评论,课间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鼓励他们拓展思路,在此基础上撰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长此以往,自然就有东西可写了。
写作是引发学生在观察生活、体悟生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反映生活的活动,写作教学是引导学生展示个性、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精神的活动,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活动。教学内容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实现写作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金秋蓉.论自由写作的“放”与“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李华.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